近日傳媒廣泛報道,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將會就中小學課程進行全面檢討,引起社會各界熱烈討論,爭議焦點之一,正是新高中學制下學生選修的科目是否足夠,選修科的空間有沒有收窄,故本文將舊制會考和高考,跟新高中的學生選科數字作一比較,以正視聽,希望讀者更準確地認識現行學制的運作。
「四必修及三選修」的設計脫離現實
其實,由於教育局當年高估新高中學習時數,令大量科目課程出現「超載」問題,而且學生應付四個核心科目已疲於奔命,所以選讀三個選修科的學生比率拾級而下。當然,八間大學的收生要求都只是一或兩個選修科,這也間接減少學生選修三科的意慾。從表一可見,第七屆的中四學生只有三成人選讀三科,而第五屆學生雖有近三成三人在中四修讀三科,但到中六就因退修而銳減至一成六。換言之,即使是第一組別學生(佔學生人數三分之一),也只有一半修讀三科。從大量退修的現象可見,現時學生的學習負擔實在不輕,課程設計問題實在不少。值得注意的是,據教育局統計,報考一科甚或沒有報考任何選修科的學生,竟然高達一成三。綜合上述數據,新高中課程「四必修及三選修」的設計是否脫離現實,相信社會大眾自會判斷。
選修課減少 學習不全面
由於選修三科者遞減,新一代的知識面日趨狹窄,科目之間的相互配合隨之瓦解,對教育素質影響深遠。從表二可見,相比起會考和高考,學生選修科目的比率大幅下跌,數學附加數有兩成考生選讀,高考純數和應用數學合計有26%學生選讀,但新高中下M1和M2到第七屆相加起來也只有一成多。至於傳統理科的物理和化學,其會考的選修率達四成,高考也有三成半,但新高中下只有兩成多。影響所及,大部分同學未能同時修讀「物理、化學、生物」這舊制中大受歡迎的科目組合。事實上,這些科目在學習上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對深化和融會所學知識有莫大裨益,但就教育局最新發布2016年的數據可見,同時修讀「物理、化學、生物」的中四學生僅餘2,331,只佔全體學生4.31%,令人大失所望。至於其他的學科,相比會考年代,絕大部分都有大幅下跌的情況,文學、中史、歷史、地理、經濟等,都無一倖免。關鍵就是新高中學制下學生主要選科兩個科目。因此,有人以文憑個別科目在某些年分,學生修讀比率回升的情況,論證選修科未有被擠壓,是完全無視新舊學制之間的差異,忽視舊學制下學生在會考和高考在核心科以外,可以選修較多科目的現實。
當然,也有人指有指昔日高考學生除了中英文外,只修兩至三個選修科,情況跟新高中一樣,故現時高中設四個必修科,學生一般只選修兩個學科,令理科或其他選修科乏人問津的情況,並非事實。然而,事實勝於雄辯,數據說明一切,就教育局公布的高中學制統計可見,2016-2017時修讀一個選修科的中六學生有11%,兩個選修科的有71.5%,三科或以上的是17.5%,顯而易見有八成人修讀一至兩科,知識面極為狹窄。反之,根據考評局統計,2012年高考考生平均修讀科目的數字是4.8,換言之,扣除中英文兩科外,平均修讀科目的數字是是2.8,可見主流是修讀三科,修讀兩科的少之又少,與新高中情況剛好相反。更重要的是,在2010年中學會考的統計可見,考生平均修讀科目的數字是7.1,考生除中英數三科以外,平均選修四科,知識基礎自然更堅實,而新高中學制下學生在高中階段只接觸少量科目,情況根本不可以跟會考和高考並列的年代比較。事實上,現時新學制下學生在一生之中於高中時只學一至兩科,但昔日舊制學生在一生中至少在會考可學四科,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有人認為高考選修科目與新高中一樣是大錯特錯,他們既無視選修兩科和三科人數的百分比,也完全忽略昔日除高考外,還有會考為學生奠定廣闊基礎知識的事實。
要言之,現時新高中學生只修讀一至兩個選修科,比昔日會考平均修讀四個以上,以及高考平均修讀三個選修科,都有極大差距,情況值得大家注視。至於是否需要改革,就有待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和教育界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