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幾處法定古蹟是難以前往參觀的,其中之一就是新界北蓮麻坑的葉定仕故居。這座建於1908年的兩層高大屋,已列為法定古蹟,且於2011年對外開放。可是在2016年之前,該村是邊境禁區,儘管現已開放,但一般市民仍難以到來。
邊境禁區
政府自2012年起分階段開放邊境禁區,最先是沙頭角(不包括沙頭角墟),接着是落馬洲管制站至梧桐河段。2016年初開放梧桐河至蓮麻坑段,許多喜好郊遊的市民聞之大為雀躍,以為有機會踏足群山環抱的蓮麻坑村。可是介乎橫瀝至沙頭角的一段蓮麻坑路仍屬禁區,沒有警方發出的禁區紙,不能乘車經此路出入。換言之,遊人想一探解禁後的蓮麻坑,其中一條途徑就是翻越海拔492米紅花嶺。
由沙頭角的上麻雀嶺村登上紅花嶺,先走過一段密林,然後豁然開朗,遠處的沙頭角海和沙頭角墟逐漸映入眼廉。登上山頂,深圳的梧桐山橫臥眼前,小梧桐山上的廣播電視發射塔映照着山下的稠密城市。反觀香港一方,放眼盡是起伏山林,與毗鄰的深圳形成強烈對比。蓮麻坑村獨處萬綠叢中,彷彿與世無爭。
朝着蓮麻坑方向下山,經過已廢置的鉛礦場遺址及礦山上的麥景陶碉堡,沿石級下行便入村。遊人可隨意在村中遊覽,包括參觀葉定仕故居,但離開時不能乘坐小巴經蓮麻坑路返回上水,必須徒步離開。不想走回頭路的人,可走塘肚古道至坪輋。這段古道沒有指示標誌,最好有識途老馬帶領。
古老的客家村
蓮麻坑位於打鼓嶺和沙頭角之間,是一條有30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其範圍曾涵蓋深圳河對岸的長嶺和逕肚等地。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以深圳河為界,蓮麻坑一分為二,村民分隔兩地。早期還可以自由往來,1951年港府為打擊非法入境和跨境犯罪活動,將新界接近邊境的地方劃為禁區,蓮麻坑與眾多村落從此加上一度關卡,與外界隔離。
蓮麻坑是雜姓村,村民大部分姓葉,其他還有劉、官、冼、張和曾等姓。由於發展受到限制,較年輕的村民唯有到城市謀生,或移民他國,村中人口由高峰期的2000多人銳減至現在只約100人。每年新春和春秋二祭,在外村民才回來相聚,令寧靜的鄉村呈現熱鬧氣氛。
村前有半月形風水塘,河流蜿蜒而過,予人閒適恬靜之感。水塘畔排列了幾間古屋,包括關帝宮、官氏宗祠(三級歷史建築)、劉氏宗祠(已重修)及冼氏宗祠(已荒廢),後面還有一座兩進三開間的葉氏宗祠(三級歷史建築),是村中最大的一間祠堂。
葉氏宗祠內懸掛了族人所得的牌匾,如「明經進士」(1844年)、「欽點御前侍衛」(1868年)和「武魁」(1875)等,還有明、清葉氏先祖(葉夢熊和葉廷顯)身穿官服的畫像,展現了葉氏的光輝歷史。前香港律師會會長葉天養和香港足球代表隊門將葉鴻輝,亦是該村的原居民。
蓮麻坑村中心曾有圍牆保護,設東、西兩座門樓,防止盜賊或野獸來襲。其後村屋增加,圍門已無實質作用,最後傾塌。1988年村民籌款重建東門樓,命名「啟明門」。
門樓內有一塊《修整圍塲碑序》石碑,由鄉村組織「蓮溪社」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所立,記述了當時的村規,例如「不得霸佔眾地私造屋廁,私置糞堆,私作石壆,私種園籬,私堆柴草及塞界水等弊。此乃籌畫盡善,以杜後患。」最有趣的一句是:「如有恃蠻犯禁者,速即鳴鼓而攻之可也。」今讀之可了解晚清時期的鄉村生活,體會村民用心改善村中環境。
葉定仕故居
由村中往南走,經過一條建於20世紀初的石橋(三級歷史建築),便來到葉定仕故居(法定古蹟)。
葉定仕於1879年出生於蓮麻坑,16歲被「賣豬仔」到曼谷當裁縫學徒,滿師後自立門戶。據說因手藝高超而得到暹羅王室一位公主青睞,兩人於1905年結婚,之後成立工廠承包軍服生產。
其時孫中山正奔走南洋各地為革命籌款,1906年葉定仕遵母之命回鄉,與深圳南嶺村張姓女子成婚。翌年到孫中山的家鄉翠亨村參觀,決定參照孫氏故居在蓮麻坑興建一幢糅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兩層高大屋,1908年由其弟葉定煥完成。
中國同盟會暹羅分會於1907年在曼谷成立,葉定仕成為第一批會員,其後擔任會長。他積極籌款,投入反清活動。辛亥革命後,他在廣州參與倒袁運動,失敗返回蓮麻坑故居。其時前妻張氏已逝,他與深圳梁氏結婚,後攜妻女返回泰國生活。
1934年暹羅排華,葉定仕放棄當地的事業和土地,攜兩子兩女回蓮麻坑居住。1941年底香港淪陷,蓮麻坑被日軍佔領,村民受盡折磨,葉定仕在貧病交迫下於1943年逝世,享年64歲。
據《蓮麻坑村志》所載,日佔時期有村民加入東江縱隊抗日,年僅10多歲的葉維里聯同其他村民三打礦山,搬走物資,燒毀鉛礦場,令其無法運作,使日軍不能製造槍彈。
中國解放後,葉定仕兩名兒子相繼離鄉前赴內地,樓房空置,荒廢了幾十年,葉定仕的事蹟亦被人遺忘。直至1987年葉氏三子葉瑞山返鄉,但見家園滿目瘡痍,於是聯絡當局修復。古蹟辦接收這座大屋時已十分破舊,差不多被樹木雜草掩蔽。2009年政府將之列為法定古蹟,撥款700萬元進行修葺,並趕及2011年底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完成修葺開放。村民又籌款鑄造了一座孫中山銅像,豎立於屋外,讓人們記得葉定仕與辛亥革命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