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新特首李家超盤馬彎弓,移走香港發展的四大路障

新特首李家超盤馬彎弓,移走香港發展的四大路障

新任特首,「武官」出身,應該把握上任後的良機,大刀闊斧,盤馬彎弓,特別是以往通才官員不敢觸碰的正確道德方向。

李偉民 作者: 李偉民
2022-05-28
下里文人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房屋供應李家超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秩序立法會資本主義道德醫療服務
希望在各界都讚好的李家超特首履新後,市民對回歸以來社會的種種嘆息,很快成為句號。(李家超Facebook圖片)
希望在各界都讚好的李家超特首履新後,市民對回歸以來社會的種種嘆息,很快成為句號。(李家超Facebook圖片)

過去,香港自己吃掉自己,先咬「末那識」。政治的背後,有對立利益作梗;當權者,要勇敢拆解。

很少寫政治,怕信口開河。

政治最難測三部分:高層領導的真正情況、執行者的真正取態和反對派的真正計謀?一介草民,哪會洞悉北京的風向?而本地執權者,必派定心丸。反對派呢?以往,「為反對而反」,更不宜「抽水」。從傳媒看到洋洋大觀的言論,如躲在會議室,叫人嘖嘖稱奇。

在沒有矯正立法會的極端行為之前,香港「亂晒坑」,施政乏力,市民發表心聲,如在陸地推舟。現在秩序恢復,重新「行政主導」,不易因為立法會「拉布」,無計可施。以後,政府要站穩立場,解決社會的「大頭佛」。過度逐利的「資本主義」和過度放任的「自我主義」,給香港帶來的苦果;故國家領導曾多次要求香港政府消弭「深層次矛盾」。

每天,我接觸法律和文化界的「遺老」,不謀而合,心裏有些見解想表達,以防「言之不預」,薄盡公民的責任。政府解決問題時,方案豈止一個,但我們牽出一個攸關點(pivotal point),願成為討論。

(一)「少做少錯,一板一眼」的官場

香港仍有高素質的公僕。

政府朋友,他們有吐不完的苦水,說工作「有罰無獎」;但是,社會問題積壓,終不能避之若浼,繼續”sweep under the carpet”,例如有些條例,立法快將20年,仍未執行。當問題惡化,只「見一步,行一步」,更難解決。看看今次的Omicron大災難,部門的「倒瀉籮蟹」、「條條框框」、「官僚習氣」的情況,民間的怨氣更高。和朋友吃飯,總有一句「唉,香港……」。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

2002年特首董建華推行主要官員問責制,市民是歡迎的,但至今未見發揮最佳成效,而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所要求的「會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香港官員,更難求。

 

特首董建華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曾公開指出,請求高官行動時,答案經常是”cannot”。中聯辦官員探訪全港18區,要求香港官員做事「不只是一堆政策、一堆數字、一堆撥款」,而是讓市民真正感受到施政成果;辦事,不單以「責任」為本,要交「成績單」。

香港問責制政府

問責制的良好意願,是當執管官員失誤,或不稱職的時候,可以向該官員究問責任,進而懲處及辭退任何空居職位卻無所作為的掌權人。有權便要有責,不能繞過火圈,當然,也要給他們真正權力,可以指揮下面的公務員。其實,當官員頭頭是道、破舊立新,哪用議員天天出謀獻計。但是,從過往看來,問責制團隊或拉雜成隊,理念不一,有些更是平凡,之間更有「重分工,輕合作」,而部分局長和輔助的常任秘書長,同床糾結;再者,「副局」和「政助」的位置,在問責制下到底又如何發揮?而問責制,應否涵蓋更多高層,一起投鞭斷流。

市民指望新一屆政府優化名存若隱的問責制架構,讓它產生最好的行政力量,加強「局」和「局」之間以合作為本,讓高層「問責人」之間,以至和下面公務員,不可有心無力,或各懷盤算。而年輕有為的政務官,更加以大膽提拔,提供一個從政務步向政治位置的跳級獎勵。

(二)吊崖的房屋民憤

香港樓價全球最貴,將心比己,我們已經「有殼」的一群,如要困在一個10平方米的劏房、一輩子只有能力租住公屋、23年不吃不喝才可置業,我們會怎麼想?房屋問題導致年輕人覺得這城市沒有公義和上流的機會,故瞋目切齒!符合人類尊嚴的居住環境一日達不到,人民便感受不到真正幸福;而且,年輕人置業安居,繼而「結婚生仔」,會為社會帶來穩定。

記得美好的80年代,雖然人們月入幾千一萬元,但數十多萬元,便可以買到數百多呎太古城單位,計劃人生。

歸根究柢,房屋是4方面問題:一、人口政策;二、環境規劃;三、制度程序和四、土地供應。在土地供應方面,政府自己也靠「賣地為生」,更加「硬晒軚」;「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和「北都會」是好的,是未來20年的「遠」景,但是,遠水不能救近火;發展「棕地」,要花時間和地產商談判;發展農地,又要和居民打官司;最快的「熟地」,特別是用來應付如安老院或醫院等急需建設,應來自郊野公園的部分邊陲地。數十年前,把整個沙田海邊填平,大家都接受犧牲,因為住房問題嚴峻,籠屋處處,所以「特事特辦」。香港人在80、90年代的居住環境,終得改善。今天,頗多人住得像難民或小鼠一樣,非常可悲,如果政府還不快刀斬亂麻,依舊把問題推來推去,蝸居的市民,滿肚怨言,社會氣氛又怎可和諧?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

(三)醫療服務嚴重落差

香港的醫護人員仍是專業的,想是制度生了病吧。

我們中產的,很多享有公司的「僱員醫保」,半生的大小毛病,都可舒坦地進出私家醫院。有一次,朋友跟我說:「快退休了,我們便沒有這福利,好歹要學習使用公立醫院!」剛巧身體有些毛病,我「劉姥姥進大觀園」,去了瑪麗醫院試試,結果,一個CT Scan,排了接近兩年;心想:如果真的有事,恐怕人都淌淚走了!

和友人聊天,凡去過公立醫院的,結論都是一個字:等!等數小時、數天、數年,等康復中心的,甚至十數年,為什麼?答案都千篇一律:沒有財政資源、沒有人手、沒有政策、沒有土地蓋建。

跟着,又聽到函矢相攻的互相指責,「醫院管理局擁有約9萬員工,擁兵自固,儼如王國!」;離職醫生又訴說冤情:「在公立醫院,無底深潭地天天急就章工作,慘無人道!」

最近的Omicron瘟疫,暴露了管理層出問題,好像缺乏足夠危機處變,沒有提早向政府要求調動協助,於是,老人家在醫院門口東歪西倒,醫院內的人手單打獨鬥,香港的死亡率是世界高位。

Omicron香港大爆發。

當然,這個龐大複雜的醫院系統的內訌,以至它和政府特別是衛生防護中心的扳連、醫生團體的牴牾、公私合作的困頓等等,我們普通百姓,不懂甚麼「東東芫茜葱」,只知道香港必須進行嚴肅的醫療檢討,糾正歪樑,把醫管局及影響它的方方面面,乾坤扭轉,才會滿足到市民的期待,及預防未來更嚴重的人口老化危機。

80年代,香港亦面對今天的同樣問題:當年的醫療系統管理和資源分配,滿盤落索,政府無能為力,病人輪候時間長,延誤治療的慘況愈演愈烈,結果在1985年, WD Scott 顧問公司進行醫改調研,臨時醫院管理局終於在鍾士元爵士帶領下成立,醫療服務走上了十多年的正軌,當時,大家曾經稱讚:「香港的政府醫院,媲美私家醫院!」恐怕約40年後的今天,醫管局的官僚、制度和程序,繁如繩結,一環累一環,所以必須檢討醫管局以至相關癥結,在人手短缺、病人倍增、制度疊床架屋中,找出重建之路!

鍾士元爵士

(四)香港人的秩序和品德重建

如社會只有物質文明,沒有精神文明,恐怕仍是暗黑不安的城市。人,是靈性動物,要治本,必須讓每個人懂得自我道德約束,否則,如何做「國際大都會,中外文化中心」?常聽到人們這兩句話,叫人不安:「有錢大晒!」、「我鍾意,吹咩!」。以往,香港以「守法」和高GDP自豪;今天,兩者都走下坡。你看:當心靈健康出了事,刁民、惡人、違法輩,處處皆是,生活的氣氛日益惡劣;社會的教化工作,實在迫切。「移風易俗」的工程,不是朝夕間便有成果,然而,它應是當局必須正視的施政部分,情況如愚公移山,當市民素質變好,政治運作才會暢順。

凡50歲以上,都可以比較出香港以往和今天,人們在品德、秩序和修養的差異。原因可能有3個,我們富裕了、思考少了、「 Me Generation 」勢大了,大家習慣任性自私。手機年代,容易產生不良人格,網絡提供敗壞的內容,一個不慎,便會腦袋中毒。

湯家驊

灰煙瘴氣的腐敗行為,真是「100歲唔死都有新聞」,可分4類,閱報看到這些造次行為,非常揪心。第一,是個人品德行為,例如大學生援交、少女吸毒後墮樓身亡、12歲小孩賣初夜、13歲少年群非法收債、青少年涉毒案大增35%、「港女」放貓入洗衣機、男教師上課時觀看性片、公眾地方像子彈亂飛的粗言穢語等等;第二,是家庭倫理,謀殺父母、父母虐兒拋向天花至死、亂倫新聞、借錢不遂推母親落樓梯等等;第三,是社會行為,如坐地鐵時拒絕讓座、竟然在車卡開枱打麻將、焚毀商店和提款機、「大飛」撞死執法人員、鬧市吸毒駕駛、市區放煙花、街上撒錢只求「過癮」、電視台的丈夫出軌遊戲、老師性侵學生、走廊吐痰播毒、消費券騙案、假結婚賺錢、炒賣運動租場、「人肉」霸佔公眾車位、小販拳打食環署職員、殺人後膽敢拖屍遊街、大學宿舍強姦同學等等;第四,是敵視內地的負能量,如腳踢內地遊客、杯葛國企公司、不看國產電影、討厭國民身份等等。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曾說「面對這股離心力量,這問題不可輕輕帶過……人們,存在社會每一個階層、崗位和角落……」。

地鐵車卡開枱打麻將。

很多香港人既無宗教信仰,又漠視道德信念,有人說是全球問題,故此,我們不必擔心;有人說成幸好香港有自由,這些怪象才會發生;更有人認為這只是基層的失教行為,中上層朋友,生活還是挺乾淨的。但是,如果香港人的道德繼續高速下墜,則這個城市再多的GDP,也不會真正進步及和諧,幸福的你可獨善其身嗎?目無法紀、鄙俗或無知的人,易抬槓作亂, 2019年的anti-government的起哄風險,只會伺隙待發;這精神文明的問題,絕對不只是立法監管或加強執法便可以解決的,因為「制止」不等同「善導」,要治人,先治心。政府的重大責任,就是「教化」。人的「善」,可來自家教、宗教、哲學思想,但簡單的公民教育如「上車守禮貌」、「保持清潔」等,已絕對無力,醫治不了靈魂深處。儒學曾經教導「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雖然,傳統教育的推行有一定阻力,但自我反思,才可救贖品德。當然,有人會批評這些道德重整都是「講耶穌」、「講佛偈」,但這亦反映香港人對於「禮義廉恥」的藐視,社會問題的邪惡所在。國家最近大力推行青年人品德和文化教育,便是意識到道德沉淪的危機。

中國人,有別於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便是我們可貴的儒家思想,這是數千年來,不會滅種滅國的精神力量,應是國民教育的重點。在港英年代,社會反而尊重儒家思想,我們唸書,都要學習這些規範,今天卻被矮化,或視為毒害,為什麼呢?是中國人討厭自己的文化?香港有些家長更以「子女不懂中文」為榮,那又代表什麼缺陷?

李家超須把握上任良機

所以,新一屆政府,特別是教育、民政、文化的局方,應勇敢改變以往不敢碰「意識形態」的管治傳統,放膽推動被棄置多年的中國人思想教育,官員不要只靠「講咗等於無講」的公關line to take。說話要展現道德心田;如他們也沒有內涵,在「價值取向」上遊花園,那可期待市民會自發地己立立人、關愛社會、尊重政府?

當然,香港面對的,還有其他「大山」,例如人口老化、國民教育、貧富不均(《基本法》只是說「參照低稅政策」,政府仍然有權「自行規定稅種、稅率」。當許多豪宅竟然空着,沒有人居住,不禁問:為何不參考加拿大或其他地方一樣,徵收空置稅?)、再工業化、科技新經濟及國家期盼香港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等,但是,我們這群「老友記」覺得以上4大問題,還是重中之重。

候任特首李家超。

學者田飛龍指出,香港的領導層常缺乏「高瞻遠矚,突破前行」,對中國文化和精神的不認識,香港公務員有慣常的行政操作,但不擅於從「戰略視野」看問題、「從群眾路線獲得施政力量」。

誠心期待新一任特首可以如田先生所說,改變「長期的公務員的執行倫理」,在沒有指令下,只要是自己工作的責任,也敢主動提出解決。曾經有一個例子,某區有棵樹掉下來,4個部門,竟然互相推讓,拒絕移走。

新任特首,「武官」出身,應該把握上任後的良機,大刀闊斧,盤馬彎弓,特別是以往通才官員不敢觸碰的正確道德方向;因為光是搞好制度,但執行官員或廣大市民欠缺個人素養,就算有再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沒有上下同好,解決方案也會長出蟲。你看:政府建了很好的疫症隔離設施,竟然有人刻意破壞;所以傳統德育提醒我們,「禮義廉恥四維絕則滅」,如政府只着眼物質工作數量,不重視人民包括公職人員的內在德行,則社會問題依舊紛至沓來。

希望在各界都讚好的李家超特首履新後,市民對回歸以來社會的種種嘆息,很快成為句號。不過,特首的蜜月期過後,世情險,一場又一場的「戰局」便展開,只要他站在人民幸福的陣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更多精采文章

  • 立法會首次前廳交流會 李家超率6高官出席 議員反應正面立法會首次前廳交流會 李家超率6高官出席 議員反應正面
  • 李家超競選政綱、政策方向和改革挑戰李家超競選政綱、政策方向和改革挑戰
  • 專資會、教聯會支持李家超政綱  指廣納意見提出解決方案專資會、教聯會支持李家超政綱 指廣納意見提出解決方案
  • 李家超發表四點政綱 貫徹三大施政理念 莊太量:承認問題 解決問題李家超發表四點政綱 貫徹三大施政理念 莊太量:承認問題 解決問題
  • 鄭松泰被裁定不符選委資格 即時失立法會議席鄭松泰被裁定不符選委資格 即時失立法會議席

  • 名家齊祝賀灼見名家周年論壇暨五周年慶典
  • 選賢與能提高人大代表認受性
  • 全民派錢是釋出善意第一步

李偉民

資深律師;閱歷豐富文化藝術工作者,包括編劇、電台主持、話劇出品人、舞台監製、報紙、雜誌、網媒作家。作品有《活得更風騷》、《共罪命鳥》、《毗陀羅咒》、《被告:香豌豆》、《佬文青律師》、《佬文青的藝述》、《風流不被雨打去》等。
View all posts
標籤: 房屋供應李家超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秩序立法會資本主義道德醫療服務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民建聯執委會議選出陳克勤任主席。(陳克勤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民建聯改選領導層 陳克勤任主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在張五常眼中,現實世界才是經濟學的實驗室,而且經濟學具有公理性(axiomatic),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解釋和預測。(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中)、中大副校長陳德章教授(左五)、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教授(右四)、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古靜敏女士(右五),以及一眾校友傳承基金執行委員會委員一起主持中大創業日2023開幕典禮。(中大提供)
灼見創科

創科工業局長孫東 微軟港澳總經理陳珊珊 齊撐母校中大創業日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4
港隊在開幕式進場時,特首李家超站立揮手致意。(李家超社交平台)
灼見報道

杭州亞運開幕 習近平李家超出席 數碼與實體火炬手同點聖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3
香港警方正調查有關JPEX涉嫌欺詐的指控,不排除再有涉案人士被捕或協助調查。(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JPEX虛幣風暴香港史上最傷 發展虛擬資產中心願景受考驗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施林海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學習:一個過程學習:一個過程 程介明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 編輯精選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本社編輯部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