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學文憑試放榜,今年應考的日校考生為44521人,跟去年的47005人有所下降。影響所及,考獲「33222」升讀大學基本門檻的考生人數與去年不同(2019年是19676人和2020年是18572人),人數有所減少,但比率竟然出奇地相同(2019年和2020年都是42.11)。至於取得「22222」的考生,符合本地副學位課程入學要求及應徵有關公務員職位的資格者,2019年的日校考生有32600人,比率是71.2,而2020年是30658人,比率也出奇地是71.2。理論上中學文憑試不是用常模參照的形式(norm-referenced),也不會俗稱以「拉 Curve」的方式評級,而是採用標準參照/水平參照(criterion-referenced),看看考生的表現是否符合既定的水平。按常理來說,常模參照下各科的合格率和優良率應趨於穩定,而水平參照的考生成績則有高低波動。如今考評局自稱使用水平參照,而公開試成績出現類近常模參照的結果,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待考評局加以說明。
至於中文和英文兩個核心科目,也出現類似的情況,也就是疑似出現「拉 Curve」方式的評級結果。2019年的日校考生在中文科取得三級的數字是57.9%,四級是30.7%,而2020年日校考生在中文科取得三級的數字是57.2%,四級是31.7%,比率也非常接近。英文科也有同樣情況,2019年日校考生在英文科取得三級的數字是53.8%,四級是27.5%,而2020年日校考生在英文科取得三級的數字是53.7%,四級是28.3%,比率同樣出奇地接近。查找再早三年的數據,從2016至2018年,上述數字也相差不大,數字雖有逐年提升之勢,但當中只有1至3個百分點的上落,可見數字也相當穩定。
然而,通識科就出現截然不同的情況,在整體成績的百分比跟去年相同、中文和英文科學生表現跟去年相近的情況下,通識科竟然史無前例地出現大倒退。是考生真的退步了?是今年試題的深淺程度跟去年大有出入?是今年的評分標準和過程出現重大改變?是以往九年有暗中拉曲線,今年有所改變或刻意收緊?2019年日校考生在通識科取得三級的數字是71.2%,四級是40.0%,而2020年日校考生在通識科取得三級的數字竟然只有64.6%,四級是30.5%,比率差距驚人,當中三級跌了接近7個百分點,而四級更大跌近10個百分點。退一步來說,如果考評局因應疫情,體諒本屆考生處境艱難,所以整體上和中英文兩科都維持接近的合格和優良百份比,相信社會當加以理解,那麼通識科為何要是例外呢?考評局有必要對上述情況加以說明,指出具體原因,以解社會大眾、廣大考生、通識老師的疑憂。
標準參照取代常模參照
其實,當年新高中學制推出之前,當局曾作出大規模的解說和諮詢,當中關鍵改革之一就是以標準參照/水平參照(criterion-referenced),取代常模參照(norm-referenced)。當時教育界已提出不少疑慮,擔心公開試試卷能否在不同年分保持相同的水平,又憂心每年合格和優良的學生會大幅波動,影響大學收生。然而,時至今日,考評局有否執行當日的諮詢結果,有否按課程文年推行考評政策,值得各方關注。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某些科目執行一套評級方式,而個別科目又突然更改,轉用其他方式,這又是否合適呢?如果通識科果真年年都採用標準參照,那麼今年擬卷和改卷的「失誤」令全港考生成績大跌,又由誰人負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