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中學文憑考試本定於3月24日舉行,因新冠狀病毒疫情嚴重,改至4月24日開考。然而,疫情至令未有放緩跡象,而臨考日子又近,如未有改善,教育局和考評局有何應對?會提出什麼後備方案?這個是4萬多名考生,以至其家長、老師、大學當局也極為關注的。
高考延期 國際試取消
未談本港公開試之前,看看內地與國際上如何處理。內地高考有考生1071萬名,原本定於6月初舉行,現改為在7月7、8日兩天上午時間完成。每名考生考4科,語文、外語、數學、文科或理科综合。由考試、網上閱卷、評分、以至大學取錄,雖然比較往日緊逼,仍可如常完成,可謂高效。至於國際通行的IB、IGCSE、AL等,取消公開考試部分,而根據校內學科評核、預計等級計算,報考大學。以上國際考試歷史悠久,其校內評核體系監管嚴謹,加上學校往績可尋。而大學除學科成績外,亦參考學生的個人陳述,服務和活動紀錄檔案,學校推薦,以及面試表現等,作為收生準則。其實不少學生在應考公開試前已獲大學有條件取錄,故取消公開考試,影響不會很大。
然而在香港,教育界一直依賴公開試成績,這次無論壓缩考期,抑或不考,以其他方法替代,亦都是難上加難的事。但學生健康安全始終是首要考慮的。如何是好?
考試與否 陷入兩難
事實擺在眼前,4月底復考機會不太,疫情仍每日有雙位數字感染,4萬多考生每日出動,交通工具內,試埸內,食店中,人群聚集,接觸頻密,疫症增加機會也大增,以至於出現疫情爆發。真的要考慮後備方案呀。
以下是筆者一些建議:
文憑試再次延後,在6月下旬舉行,8月放榜。期待疫情在近三個月內改善,考生所有預備功夫不致白費。同時,各大學可進行各項預先安排,加速錄取步伐,必要時延至10、11月開學。對中學校長、老師、學生、家長而言,這是最易接受的方案。因為他們一向認為公開考試是最公平的考核學生表現的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且本港的DSE並未發展出一套如IB、AL般校內評核,可提供學生預計等級的制度。
但當疫情一直延續,以至6月仍未放緩,那又如何對應?理論上,仍可再延後考,大學延遲開學,但曠日持久,考生意志如何保持,拿不到公開試成績,升學就業也有困難,尤其是欲到外國大學升學的,人家已取錄那些有考試評分的學生,不會遷就我們港生的。有什麼替代方案?
其實可以參考現行升中成績分組(bands)方法,在不考公開試情況下,評定學生成績。現時小六生按成績分為三組,以決定他們選擇中學的優先次序。小學的組別比例是按照前兩屆畢業生在中一入學前學科(中英數)測驗成績而定出。按小學呈分試列出學生名次。例如A校小六學生有100人,組別分別為第一組40%,第二組50%,第三組10%,那麼名次第1至40名學生屬於第一組,如此類推。
上述方法,是假設學校多年來的學生成績相對穩定。同理,各中學可用校內考試成績,例如中五全年成績及中六首次考試成績,按每生每科排名次。考評局利用學校過去五年每科平均等級比例,刪除最好及最差的兩年,定出學校每科的等級比例。例如X校有100名考生,中文科往績等級比例是:5**級2%,5*級3%,5級5%,4級10%,3級60%,2級20%。那麼中文科校內名次首二名為5**,第三至五名為5*,如此類推,名次最後的20名為2級。大學用以上獲評之成績,加上面試、服務及活動檔案、學校推薦信等,作收生準則。
其實考評局掌握全部學校往績數據,在專業及技術上亦絕對有能力作出類比測試,找出最佳的,最可信的方法。未雨綢繆,現在應考慮,制定各項替代方案了。
當然,考與不考,不單是個技術問題,還有政治,文化上的考量。有機會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