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教育 文憑試中文科的教學與考核重點

文憑試中文科的教學與考核重點

從文憑試中文科的「讀、寫、聽、說」四卷來看,聽、說兩項的設立其實模仿學習外語的英文科,然而審視它們的考核重點,不難發現其中的弊端。

許志榮 作者: 許志榮
2018-12-22
教育眼

標籤: 中文科文憑試綜合能力考評局聆聽閱讀
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卷三與卷五合併成新的「卷三」,根本就是一瓶朝三暮四的雞尾酒。(Shutterstock)
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卷三與卷五合併成新的「卷三」,根本就是一瓶朝三暮四的雞尾酒。(Shutterstock)

從宏觀角度檢討中文科文憑試,除了功能定位、教學主導和學以致用(註1)外,教學與考核的重點配置是否恰當,亦是亟待關注的項目之一。

教育局頒布的中文科教學目標共有九項,分別為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等。

這些項目在教育功能上隸屬不同的範疇,有些與語文直接相關,有些屬於增潤支援或非正規課程,在具體的教學中究竟何者為主?何者為次?主次的具體布局如何?哪些項目旨在啟發?哪些項目必須成全?如何為中一至中六不同的學習階段設定相應的考核重點?哪些項目宜教不宜考?哪些項目必須考核?考核的項目與教學目的是否直接相關並且配置合理?……

上述的問題如果沒有明確合理的答案,在教學實踐上必定造成紛紜解讀、無所適從的亂局。

概念含糊 架床疊屋

以「讀、寫、聽、說」為例,聽、說兩項的設立其實模仿學習外語的英文科,然而審視它們的考核重點,不難發現其中的弊端。

2015年及之前的文憑試,考評局設定中文科五卷的考核重點如下:

  • 卷一閱讀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感受、鑑賞、運用不同(閱讀)策略等能力。
  • 卷二寫作能力:包括構思、表達、創作等能力。
  • 卷三聆聽能力:辨明說話者立場、觀點、論據、說話技巧、語氣等能力。
  • 卷四說話能力:在討論中的表達、應對、溝通等能力。
  • 卷五綜合能力:理解、審辨、組織、文字表達等能力。

2016年起,據說因應前線教師的訴求,將上述的卷三與卷五合併成新的「卷三」,除分數比例略作調整外,該卷的考核重點修訂為「聆聽及綜合能力,包括理解、審辨、組織、文字表達的能力。」(註2)這根本就是一瓶朝三暮四的雞尾酒。

考評局的專家大概久違了教學工作,所以不了解只要考核項目存在,分數比例的調整不會對教學實務有所影響──每卷有每卷的教學規模,難道教師能將授課時間以分鐘為單位,按分數比例分配予各卷嗎?這樣的調整其實是形象工程而已,目的不在課程改革,只在洗脫「死亡之科」的詛咒。

然而,中文科真的起死回生了嗎?只要審視上述各卷考核重點的配置紊亂和範疇重疊之處,我們可以肯定,答案是──不!

閱讀卷的考核重點包括運用不同策略的能力,難道其他各卷就不用講究策略嗎?為什麼不明確列舉出來?至於「理解、分析」,聆聽卷、說話卷可以不理會嗎?

此外,對閱讀材料的感受是因人而異的,作為考核重點恰當嗎?鑑賞本該是文學科的考核重點,在語文科裏當然可以融入教學中,藉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但文憑試既有中國文學科,中文科的閱讀卷越俎代庖,理據何在?而且在劃分卷別的架構中,閱讀應指狹義的文本理解分析,聆聽應指言語溝通的理解分析。如果前者加上感受、鑑賞的要求,後者豈能付諸闕如?

聆聽能力必須考核嗎?

2016年中文科考卷修訂後,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主要考核考生理解、審辨、組織、文字表達等能力。上述的考核重點與閱讀和寫作兩卷根本沒有分別,所不同者,在考試材料的的輸入媒介是聲音而不是文字而已。說得準確些,這樣的母語聆聽卷其實是語音辨識的聽力測試,與語文教學沒有必然關係。

其實一個正常的學童在日常生活的豐富語境裏,母語的聆聽能力經過千錘百鍊,加上在課堂裏聆聽教師授課根本就是個充實的語言習得過程。母語教師能教的,幾乎等於零,設卷考核究竟意義何在?何況就「理解、辨識、表達技巧和語氣」而言,理解文字比理解言語難得多──且看「……真的嗎?」這個句子,在文本裏因為只有問話符號,沒有呈現語氣的細節,要讀懂前文後理才能肯定它是提問、設問還是反問。再深入探討下去,提問是虛心請教還是刻意刁難,設問是因勢利導還是借題發揮,反問是理直氣狀、不言而喻,還是理屈辭窮、夜行吹哨?這些分別,在生活場境的言語溝通裏,因為有語氣、表情、手勢、姿態、動作的配合,正常人一般都能掌握。既然難度較高的閱讀理解已設考卷,加上只聞話音、不見人面的聆聽考核就成了擾亂母語教學的蛇足。內地和台灣的高考中文科都沒有設聆聽卷,實在足以為鑑。

面目模糊的綜合卷

綜合能力考核的淵源在會考年代的應用文,以及高級補充程度的實用文。文憑試將綜合能力的評分項目修訂為語境意識、整合拓展、見解論證和表達組織,前三項其實是該卷的靈魂,尤其是語境意識,正是與其他各卷明確分工的所在。可惜考評局的說明──理解、審辨、組織、文字表達等能力,又變成閱讀與寫作的混合複製版。

當然,一般條件的學校能否滿足該卷複雜而嚴謹的教學要求是一個大問題,但該卷歷年所考的文體與之前的應用文和實用文相比,顯得文體偏狹、語境校園化、內容不切實際是更嚴重的致命傷。

小結

本文只談及讀、寫、聽、說各卷的設計重點,其他五項教學目標如何施教、如何考核,關乎學生的人格成長,實在不容掉以輕心。教學不是宣傳、灌輸、洗腦,上述包羅萬有、陳義極高的目標在課堂施教的成效如何?每年放榜日大家都關注狀元的成功心得,考評報告發表之日又拿考生的敗績揶揄一番。教育及考評當局有為文憑試中文科的發展做過專業的評鑑和分析嗎?實際施教的同工在前線默默耕耘,他們為這樣的課程、這樣的考卷所附出的努力真是值得的嗎?

其實中文科與中文科同工的處境,同樣值得尊重和關注!

中文科文憑試的檢討方向之二

註釋:

註1:〈中文科文憑試的檢討方向〉

註2:考評局〈2018年中文語文課程大綱〉

更多精采文章

  • 淺談DSE刪除聆聽說話卷後中小學寫作教學的發展淺談DSE刪除聆聽說話卷後中小學寫作教學的發展
  • 聖保羅書院資深老師 分享DSE中文科致勝秘訣聖保羅書院資深老師 分享DSE中文科致勝秘訣
  • 文憑試通識科成績大倒退,誰來負責?文憑試通識科成績大倒退,誰來負責?
  • 中文科文憑試的檢討方向中文科文憑試的檢討方向
  • 幾分鐘決定你DSE命運幾分鐘決定你DSE命運


許志榮

資深語文教師,《信報》前「教育眼」專欄作者,致力於反芻成長經歷及總結個人教學得失,化作春泥更護花;並以教育工作者的心眼、文化傳承的觸覺和視野評論時事,期望化民成俗,回饋社會於萬一。主要著述:《教育三重奏》。與教育相關的研習興趣:語文教學、語文考評、經典教學、文化傳承、啟蒙教育、全人教育、道德教育、國民教育及公民教育。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中文科文憑試綜合能力考評局聆聽閱讀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李白一出場,便是一個少年游俠的模樣。(《長安三萬里》預告截圖)
灼見文化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1
何教授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亦曾任建築學院院長,培育了不少建築專才。(照片由何培斌教授提供)
字旅相逢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作者: 馮珍今
2023-09-21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有「後來者優勢」,不會陷入《廣場協議》後日本的困境。(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演講錄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早在2012年,他就發表了《國民教育與藝術文化》,認爲最爲理想的國民教育,就是學習中國文化,愛中國文化就是愛國。(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對於風波未息的中大校董會事件,郭少棠教授想問:大學教職員對於大學教育的承擔,對文化的影響做了多少事?立法會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又掌握了幾多?
灼見專訪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500年一遇暴雨與氣候變化500年一遇暴雨與氣候變化 余遠騁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本港劉國松的大弟子──陳成球本港劉國松的大弟子──陳成球 益行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 李偉民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李白的劍與高適的槍──乘風三萬里,夢回盛唐去李白的劍與高適的槍──乘風三萬里,夢回盛唐去 本社編輯部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談帶着魅力的女性談帶着魅力的女性 楊興安
  •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家國情懷《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家國情懷 彭泓基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 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 張建雄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