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提到文化的層次。這裏探討一下第一層:語言與文物(Language and Artefacts)。如上周所述,這包括語言、文字、服裝、建築、音樂、舞蹈、美術、食物、廚藝、餐具、用具……都是比較容易辨認的、具體的事物。我們到一個異國的社會,首先遇到的當然就是語言文字。
政治糾結 教育受災
首先說語言。我們說語言,一般是指人們口頭的說話。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各國的人混雜。大學也一樣,走進電梯,在走廊停留,可以聽到各式各樣的語言,說明他們來自不同的文化。
到達一個新的地方,甚至在到達之前的火車或飛機,已經可以聽到當地的語言。在中國,更是可以聽到不同的方言,知道自己到了什麼地方。又或者在中國一個旅遊的地方,可以聽到各地的方言。
由於語言是文化身份的特徵,所以語言也往往成為敏感的政治問題。新加坡立國首先關心的,就是馬、華、印三族的平等共處。1981年筆者首次訪問新加坡,晚宴的餘慶表演,唱歌是馬來語、華語、泰米爾(Tamil,印籍居民的母語)加上英語,跳舞也是馬來、華人、印度舞蹈,加上芭蕾舞。近年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語言是一個中心的問題。
而語言的問題,往往又會在教育裏面突出表現。日本佔領台灣、東三省,首先就是把學校轉為日文教學。幼時讀過一篇翻譯文章,是課本裏的,標題是〈最後一課〉,描寫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普魯士佔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前夕,教師和學生告別法語的動人場面。
有時候即使不是政治佔領,在一國之內,也會有教學語言的問題。印度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印度的語言很多,是真正的語言,不只是方言,連文字、字母都不一樣。全國的公立學校都要以印地語教學,但印地語只是北方某些省份的通用語,印度有780種語言。
例如南方的特勒古語,北方信伊斯蘭的烏都語,都是與印地語幾乎沒有關係的語言。許多家長就把孩子送進用英語教學的私立學校。
文字則是另一個故事。由於掌握英語,香港人到使用英語的國度,應該是暢通無阻。即使是歐洲的語言,假如是使用拉丁文字的社會,也勉強能夠靠拼音加上字形揣摩字音、街名,甚至字義。到韓國,就感到困難。
文字變更 割斷歷史
在韓國,滿目的都是韓文,本身就是一種拼音文字。韓國的朝鮮語與漢語,本來不屬於同一語系,朝鮮語原來沒有文字,公元三世紀開始援用漢字來表達,但是只有士大夫階層才懂得使用,而且不能完全使用朝鮮文的語音。朝鮮王朝世宗大王組織一批學者,與1446年創造了適合標記朝鮮語的語音的朝鮮文字──即韓字。稱作「訓民正音」,意為「教老百姓以正確的字音」。從此,韓字成為在民間普及文字的主要元素。在短期內達到大幅度掃盲。世宗大王因此留名後世。不少外國的語言學家,認為韓文是最容易學會、最簡單的文字。
長期以來,古代的朝鮮文字之中,就夾雜着不少漢字,表達由中國借來的中文詞語。即使古代與近世,不斷有禁用漢字的政令,實際上漢字的出現反覆不絕。最近期的是1995年把初中的漢字必修課程,改為選修。當時人們認為是「去中國化」的措施之一。1999年,卻又明令批准使用漢字,而且頒布常用漢字1800個。韓國朋友說,禁用漢字,將會令後代的韓國人,看不懂自己的歷史,也就是文字演化中的「割斷歷史」。
可見,文字的演化,往往是文化傳統與政治考慮的博弈。這點在蒙古更加明顯。蒙古語原來沒有自己的文字,相傳是成吉思汗採用了其中一族俘虜的文字而創立的。根據的是回鶻字母。但大都適用於廟宇。20世紀初,曾經想改用拉丁字母,一直沒有成事。1946年,受蘇聯影響,改用Cyrillic字母(即俄語或者斯拉夫語系的字母)。
1990年脫離蘇聯社會主義體系,成立西方憲政,一直想擺脫Cyrillic字系,但是由於政府不斷更替,沒有成事。也曾努力回頭使用古典蒙文,但是因為書寫比較複雜,目前的使用局限在重要的建築物或者標語上面。而在中國境內的內蒙古,反而還保留着古典蒙文,使用不算太廣泛,但是蒙文的雙語學校卻是很認真地教授古典蒙文,而且不再是當做「古文」,最近還看到整張的蒙文報紙,可見不是聊備一格。
前蘇聯的一些國家,在文字上也出現類似的情況。烏茲別克斯坦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烏茲別克語是母語。那是一個伊斯蘭國家,1927年之前,烏茲別克語使用阿拉伯字母書寫。1927年改用拉丁字母,1940年之後應蘇聯要求改用Cyrillic字母。
烏茲別克斯坦獨立之後,1993年開始已經改用拉丁字母。到烏茲別克斯坦看看,街上的招牌都是3種語言。最高一行是拉丁字母的烏茲別克語,第二行是Cyrillic的烏茲別克語,第三行是俄語。學校裏面已經全部用拉丁字母,他們的掙扎,是如此一來,新的一代看不懂舊的Cyrillic烏語,舊的一代看不懂新的。其困難,還遠遠超過了蒙古,是馬上隔斷兩代人的文字。
文化傳統 政治博弈
在中國,在新疆也有烏茲別克族,烏茲別克一般國境語仍使用阿拉伯字母書寫,不過雙語學校都學拉丁字母,大部分人都掌握了烏茲別克語拉丁字母。那又是另外一種文字形態。
與烏茲別克相似的哈薩克斯坦,也是前蘇聯的一部分。講的是哈薩克語。同樣是用Cyrillic文字。2015年宣布,要在10年內轉為使用拉丁字母。但是哈薩克斯坦的20%人口,是俄羅斯族,母語是使用Cyrillic的俄語,因此遇到不少的阻力。那又是另外一種掙扎。
以上的幾個例子,說明幾個問題。一、每一個地方,語言往往是當地文化的最明顯特徵。一入國境,耳邊聽到的就是當地的流行語言;外人難以聽懂。二、文字也是眼睛看到的最明顯特徵。但是文字與語言不同,往往帶着當地歷史上政治變更的烙印。三、時代變遷,政權更替,會帶來文字的變更,往往使本身的語言處於困難。
中文,是文化特徵特別強的一種語言。一、中文是世界上幾乎僅存的「表意語言」,其他的絕大部分都是用字母表達的「表音語言」。二、中文也是極少數的「聲調語言」(tonic language),其他幾乎都是「音調語言」(intonation language)。三、演化下來,中文的書面語與口頭語差異很大,方言更是不用說。四、逐漸,中文的文字已經遠遠超過代表聲音的語言,而自成一國;詩詞歌賦,就往往不是口語的代表。以後再探討。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