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文創產業大有可為

文創產業大有可為
4、5月是春季拍賣頻繁時節,國際大行如蘇富比、佳士德,內地如保利,以至本地中小型拍賣行均假大小酒店進行拍賣,此外更有一年一度的國際古玩展、Affordable Art Festival 等活動,老少咸宜,平貴皆有。
 
筆者閒逛古玩展,盡見中外古董商集中會展,展銷中華古玩文物,觀者以港人、內地人為主,亦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法國藝術雕塑場所,親見一名內地客,透過本地人翻譯,與法商講價。一座理石雕刻噴泉,定價140萬,以70萬成交。客人從包包取出疊疊千元面額港幣,即場成交,狀甚滿意!
 
遊逛期間,忽有女聲呼喚「曹校長」,一年輕女子走到面前,定神一看,彷彿某位舊生。她自道姓名,五年前畢業,升台唸哲學,回港後在荷李活道某大型古董店工作。她還熱心向我講解宋代青瓷白瓷各項特色,如何評價等,讓我上了難得的一課。
 

注入新血 前景可期

 
由此想起最近偶爾有機會協助籌辦畫展,任策展主席的竟是一名20多歲的女生,留學歐洲,畢業後在本地一著名畫廊工作,從而認識大批本港及內地畫家。她現在擔任另一藝術產業公司高管,經常往返大陸香港,籌辦展覽,其專業知識相當豐富,而眼界視野更廣及中華大地。
 
當大家在質疑香港還有什麼優勢時,其實應該「着地」觀察一下有潛力發展的產業,而文化或文創產業應該是本港可以發展的一項重大事業。香港的特殊優越地理位置、營商的寬鬆環境,以至中西文化底蘊、高質素的教育培訓等等,都為文化與文創產業提供極佳條件。
 
記得去年到新加坡旅遊,一次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的演出已是城中盛事,我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才「撲」到一張票。是晚也,滿座全院,人人正襟危坐,會前簡介曲目也坐滿好學的聽眾。這,當然非不壞事;但對比香港,貝多芬、巴哈、莫扎特、馬勒、華格納⋯⋯演出機會多的是,稍一不留神,會錯失不少好節目。
 
例如貝多芬晚年作品「莊嚴彌撒曲」,6月之演出,只見文化中心一小幅的海報,淹沒在眾多色彩繽紛大中小型宣傳品當中。而即使如此,大會堂音樂廳仍是高堂滿座,觀眾衣著不見隆重,然而表現出較高的鑑賞力,不少都能品評演出的優劣。又如早前費城交響樂團訪港,曲目中有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樂,一眾樂迷聽後都感到不過癮,華麗斯文有餘,而缺乏布氏作品應有氣魄與力量,而兩週後香港管弦樂團,常任荷蘭指揮 Jaap 演奏同一曲目,則更為雄渾有力。而此指揮今年更被紐約愛樂交響樂團聘為常任,港樂亦瞬即把他的合約延至2019年,日後他會美、港兩地「飛」,繼續琢磨我們的港樂!
 
而香港的樂手、歌者、演藝工作者,是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如演藝學院正不斷培育年青的,當中有不少出色的藝術工作者,其校友青年指揮廖國敏就被費城交響樂團看中,出任首位華人助理指揮。
 

文化局應重上議程

 
本屆政府曾提出成立文化局,惜因政治紛爭不為立會通過。如果不是「對人不對事」的話,本港實有必要設立文化局(可參考英、法兩國做法),此局不是去介入或指導多元發展中的文化與文創創業或活動,而是作出協調與支援,尤其著重年青一代文化藝術素養的培育、提昇,以至提供機會,讓文化與文創活動加入新血,在社區層面,在整個社會層面,以及在國際層面,讓青年一代有發揮才華的機會,例如演出、展出的場所、場地;強化與優化藝術發展局的功能及資助範圍,特別要強調多元與傳承。筆者總覺得,當局及社會人士太重視科技創新,而少留意文創。期望文化局可以成立,加上西九文化區的建設,令我們青年藝術工作者有一顯身心的機會。
 
(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