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了第二季,回望今年首3個月的環球金融市場,絕對談不上順風順水,加息憂慮、衰退升溫之外,又殺出個歐美銀行危機,說明即使經過了去年大波動仍得以倖存下來,今天市場似乎更困難,皆因影響市場走勢的變數,比去年其實更加之多。
港股近月弱勢已成,年初入市的話,恐怕仍然要坐艇,表現多半得個桔,叫人失望。從正面看,9倍多市盈率估值仍便宜,部分指標數據仍反映有資金流入,可是以往經驗說明,外圍風吹草動,港股估值亦可便宜如無物也。
港股弱勢已成
業績期剛完結,大企業表現參差,市場共識的指數盈利預測中位數近期未見有上調,亦沒有下調。以今日為止,市場仍預期全年指數盈利按年有一成九左右增長,考慮到去年的超低基數帶動,預測稱不止異常進取,但仍算是中性偏樂觀,能否實現,老套一句,一切由內地經濟定奪。
有別於早前多勁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數字,早前官方公布的1、2月份工業利潤數字出乎市場預期的差,最新公布的官方及財新製造業PMI出現雙降。題外話,PMI雖然反映製造業前景,但數字高,不一定代表工業利潤會強勁,除搜集數據存在分別之外,PMI始終是一份問卷調查,數字好與壞,很大程度受當時市況所帶來的氣氛情緒所影響。
說回工業利潤,1、2月份按年跌22.9%,某程度反映終端需求仍然疲弱。期內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6%,收窄至只有4.6%,說明高槓桿企業,一旦遇上需求呆滯,就會更雪上加霜。事實上,相比歐美市場,內地並不存在高通脹問題,但從另一角度考慮,企業盈利與收入是名義數字,沒有通脹的因素,兩者亦不存在有額外被推高的效應吧。
內地經濟 仍有掣肘
無疑,內地現在強調是內需,更着重服務業帶動經濟,但來自樓市的表現仍構成相當掣肘。再者,很多行業仍在去庫存,毛利率表現仍在在壓力,未來審視業績,似乎有可能出現更多大數增長,但毛利收窄的情況。
近期,市場大炒加息周期完結,利率期貨顯示,聯邦基金終端利率由月前一度接近6厘,到近期急速變成為年底前有可能合共減息1厘。的確,銀行體系問題,金融市場狀況緊張,效用如同加息,因應環境而調整加息預期表現理所當然。可是,要留意的仍然是,加息預期的推動力,並非來自推動加息的因素有變,通脹還是高。再者,將後市前景全部等同於加息預期,是很危險的事情。說真的,即使不再加息,現在又有條件支持央行們短期內減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