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中國內地在疫情防控方面,改變了「清零政策」;今年1月初,本港亦隨即與內地有序通關。這一切本來都預示着中、港兩地逐步走出疫情陰霾,社會邁向「復常」之路。然而,同一時間,一種怪異的論調卻在本港、西方蔓延:擔心國內疫情會大爆發,禍延本港以及世界各地。於是,以歐美為首的親西方國家,紛紛收緊對中國旅客入境的措施;本港也出現「搶藥潮」,感冒藥成了居家看門必備品,被市民搶購一空。
外國在我國仍嚴防管控疫情時,天天喊話:為顧及全球經濟,促請我國趕緊開放。待到我國真的開關,又唱反調,這樣取態之無常,我們管不了。可是,自家港人的「恐中症」,我們就不得不治一治了。
「恐中症」是心理病
去年12月底,何柏良醫生在電台節目中一語道破:港人「一窩蜂」到日本、泰國旅遊,不擔心被感染,反而擔心內地人來港會引起疫症大爆發,那是「心理病」。
誠然,疫情3年以來,世界慘受蹂躪,疫歿者無數,各國政府束手無策,最終只得在防病與經濟之間,選擇後者而「躺平」。唯有我國始終堅持人命至上,那怕犧牲GDP增長,依然嚴防死守,前一陣子還看到國人處處排隊做檢測的新聞,可算是「防疫的最後一片淨土」。
事實上,本港自去年11月開放外遊檢疫限制後,染疫人數暴增。如此,只要稍加思索就可知道,國內開關後,究竟是誰感染誰?
現時教育醫不好「恐中症」
醫治「恐中症」的最佳良方,就是教育。其實,自動亂過後,教育局已要求中小學推行一系列加強學生身份認同的教育,教師也須報考《基本法》及《國安法》測試。學校亦確實每星期都舉行了升旗禮。然而,師生的愛國情懷是增進了,還是只當如「例行公事」,大家心知肚明。有些學校為免引來不同政見人士的惡意刁難,甚至只應付教局的最低要求便了事。
政策沒明確提出的,不少學校就得過且過。舉例:教育局已在2021年推出新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在校內與之對口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科或宗教科(德育部分),課程理應作相應調節,然而,採用了最新版教科書的學校少之又少,很多學校只是在十多年前定下的課程框架下,更動一下校本內容,作小修小補。或者,消極地以「靜觀其變」來應對。
願意報效方為人才
要知道,社會耗費大量資源於教育,教育的其中一個使命,就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現屆政府籌謀如何「搶人才」之時,應該牢記:不為所用的,就不是「自己的人才」。
西方社會長久標榜繁榮昌盛,乃建基於「民主自由」制度,既掩蓋了她們侵略他國、掠奪資源的霸凌行徑,又超脫了受限於種族、文化的民族主義,作為軟性滲透,迷惑了一代又一代人。
港人受西方影響之深,無用多言,要是教育界不切切實實推行愛國教育,容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生根發芽,將無法根治社會上的「恐中」病毒,不能培養出屬於自己的「人才」,社會安寧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
總結,過去經常聽到在國難之時,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之際,不少學有所成、滿懷理想的知識份子和實業家回國建設,以祈國富民強的「逆流」故事。難得今日國泰民安,百姓穿暖吃飽,卻出現所謂的「人才」移民潮,實在何其諷刺!因此,讓教育內外改革,方成為治療港人心病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