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教育在社會動亂的特別功能:品格重塑的工程

我們有責任去喚醒這班年輕人,不要以身試法,別要為堅持理想去犯險而最終盡毀前途!(亞新社)

很痛心看見香港持續地動亂了超過6個月,而且參與的群眾大多以青年人為主,而在學的青少年人也為數不少!

筆者作為一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有感於過去幾個月「反修例運動」在社會所衍生的亂象和政治入侵校園的實況,覺得十分遺憾。一方面看見政府高官在處理有關事件,特別是初期的傲慢態度,嚴重「不作為」和欠缺處事胸襟之外,也沒有好好抓緊時機去打破僵局,機會一再錯失!說真的,這反映了政府內部的政治人才不足、欠缺有效的政治智慧和相關危機管理意識;當事人更好像遠離廣大市民,完全不懂「人和家富,民和國富」的道理,甚至不想認識甚或不願去認識新一代香港人的需要,最後導致今天「騎虎難下」的膠着狀態。另一方面,目睹香港社會大環境一天復一天地被破壞得體無完膚,所有人都要為此付出代價,最終沒有人是勝利者,無奈!

不過,最令人痛心的是,群眾長期積累憤怒變得不講道理,連警方合理執法也視為「警暴」,當然過程中的個別警員執法是否恰當或有商榷,有待調查,但現實情況卻是有理說不清!由初期的和平示威,逐漸演變到近期的大規模破壞社會秩序行為,當中包括搞「三罷」,天天「和你Lunch」,每逢周末、周日便「落地開花」,隨時隨刻非法集結、違法堵車堵路、佔據大學校園、破壞公共交通設施、打砸商鋪,甚至有人到處尋釁生事、糾眾行兇、縱火、擲汽油彈、嚴重傷人等,暴力處處,全無遏止跡象。看見香港的淪陷,全港市民受害,心裏特別難過!

正因為這個運動來勢洶洶,大部分年青學生可能早年已受到2014年的「佔中行動」與2016年的「佔旺事件」所影響,輾轉已成為「反送中」政治鬥爭的中堅分子,甚或因長期參與這等運動下,許多更成為今天反修例運動的搞手或「勇武」支持者。在政治團體和「反送中」的幕後推手推動下,政治輕易入侵校園。學校生態完全「被改變」,正常學習被打斷,許多活動被逼取消;部分學生天天只想着罷課,有些被「手足」呼籲走到街上,有些更積極地參與「勇武抗爭」!對警察形象的厭惡和反政府的思維在校園蔓延,大中小學以至幼稚園皆無一倖免!

據12月4日新聞報道,「反修例運動」由6月至今共拘捕逾5800人,當中竟然有許多是專業人士,更有政府僱員、醫護人員和現職中、小學教師;近四成被檢控者為學生,而且參與社運的學生還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據報道,最年輕的學生只有11歲。筆者對此,感覺特別難受!憂心香港這顆「東方之珠」不可以再重新閃爍之餘,如何回復教育的原貌,卻是筆者和眾多教育界人士最掛慮之處!

其實年輕人滿有理想,特別是想為他們熱愛的成長地──香港,追求一個他們認為是真正具有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的社會制度,實不為過,值得我們欣賞!他們不怕強權,特別是勇於向他們認為的當權者所施行的「暴政」說不,正所謂以「雞蛋撼高牆」,這份勇氣是可嘉的!不過他們絕不能以為只要有合理原因,便可以公然和現今政府或執法者的警察對抗,甚至以為「蒙面」便可遮掩罪責去破壞法治,這樣是十分危險的!況且犯事者中,更有許多人仍是在學青年,萬一因參與暴動被判罪坐牢,因一時衝動,便貽害一生!值得嗎?

要「止暴制亂」,必須由教育入手

所以當學生仍在犯罪邊緣,學校的校長、老師和家長們,包括大學及中學,甚或有個別小學,是有責任去喚醒這班年輕人,不要以身試法,別要為堅持理想去犯險而最終盡毀前途!不值得!但長遠來說,要「止暴制亂」,卻必須由教育入手!

有說「教育乃是要喚醒一個人的良知」,因為只有理想而沒有良知,理想只會淪為空談!有人亦曾認為今天年輕人之所以罔顧法紀而去以身試法,為的是理想。而他們亦認為建立如此思維的罪魁禍首,正是通識教育科的存在。筆者對通識科的存在價值雖不予置評,但因該科沒有教科書送檢制度和師資培訓欠周詳計劃及有關教師素質成疑的問題,認為這正是該科做得不好的主因。當然個別教師的政治取向以致影響學生否定自己的「國民身份認同」,則不一定只是通識科的問題!

至於有批評2000年教改取消了中國歷史科作為初中必修科,以及在中國語文科抽起範文及減少了中國文化成分,也可構成今天大部分年輕人或現有學生對中國的抗拒。由於認識不全面,加上從傳媒取得的大多是有關新中國負面的報道,包括中國人不文明、文化大革命的遺害、政府打壓異見分子、處理疆獨和六四事件的陰影等等,他們自然對祖國的過去或今天的中國都沒有任何感情可言!整個課程的改動,存在許多漏洞,非單一通識科的存在,便是主要問題所在。

犯事者中,更有許多人仍是在學青年,萬一因參與暴動被判罪坐牢,因一時衝動,便貽害一生!值得嗎?(亞新社)

朱永新先生(註1)在他的《新父母晨誦之良好思維習慣的核心》文章中,曾提及培養一個人的良好思維習慣,最重要的莫過於令他/她具有恰當的、精確的判斷能力。他寫道:「一個有健全判斷能力的人,在任何事務中,不論其學識或學識立場怎樣,在處理事務時,都表明他是有教養的人。」所以筆者不認為通識教育科便一定是導致年輕人走向極端主義,或以非理性和「勇武」的方式去展示「違法達義」的原罪者,其關鍵可能是在於我們的老師們,是否都認同:「學校教育的任務,不是培養只會記住知識的書呆子,或者僅僅掌握某種技能的人才,而是能培養能夠準確判斷問題的『有教養的人』,判斷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題。」

不過,David Perkins(2014)就今天學子為要迎接21世紀需要而檢討現今課程,他認為有兩個關鍵元素必須考慮,其一是自我價值(self-worthy),其次是自我準備(self-ready),理由是要訓練21世紀需要的人才,學生必須尋找一些他們在生命成長中必須具體的價值學習,而該等價值是隨時都合用的,例如尊重、責任感、堅毅、誠信等;除此之外,他們也須隨着時代的改變,事先發展思維學習對他們將來遇事及解決困難很有幫助。擁有良好價值觀和及早準備的元素,成就一個未來社會人才是不可缺少的!

至於另一批學者,如Fadel, Bialik & Trilling(2015)在2009年的一個美國大型教育研究項目中亦發現,他們認為一個成功的高效能學習者,最低限度要擁有以下四個元素,包括:

  1. Knowledge – what we know and understand.
  2. Skills – How we use them.
  3. Character – How we behave and engage in the world.
  4. Meta-learning – How we reflect and adapt.

他們的研究特別強調人的品格成長是21世紀人才必須的,而且他們列出了6個重點,那就是:Mindfulness(靜觀或正念)、curiosity(好奇心)、courage(勇毅)、resilience(適應能力)、ethics(道德倫理)和leadership(領導才)。由此可見,東西方的學者對人的培育,皆認為一個人是否有「教養」、懂不懂「明辨思維」和他是否具備良好品格是很重要的!

示威者有沒有包容異見的心?

那些走在最前線以勇武表達訴求的示威者,特別是我們的年輕人,他們面對持相反政見人士時,他們有沒有包容異見的心?或他們正在以勇武傷人或破壞公物之前,他們是否只想表達自己為理想,便可以公然違法、打砸,展示是一個完全沒有教養的人?這就是他們長期在教育過程中已建立的品格嗎?通識教育科不是經常強調多元思考、逆向或易位思維的嗎?他們不是很早便懂得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為什麼他們仍然以打砸別人商鋪或因異見而傷人呢?他們也希望別人用同樣方法看待他們嗎?所以因此有人說:「做人做事,人品不過關,談什麼都沒用!」

其實學生今天的行為,除家庭教育也需負上很大程度的責任外,學校老師的教學行為以至身教言教,也可以導致學生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和教育成效。教學專業是一個比較獨立自主的工作,關上課室門後,老師就是「大王」!教室就是他們的教學天地、是他們的「主場」!課室裏,由老師話事,教學過程是由他們主宰、操控,他們可以決定做什麼、教什麼!對吧!誰人監察?從行政管理角度看,校長、副校長甚至教務主任都有一定的角色扮演;理論上,教師的教學行為是由他們自己負責,因為他們要把教學專業工作做好,是他們自己的職責所在!他們面對的是他們的教學對象──他們的學生,他們要完成自己的教學責任就要教好他們的學生,讓他們學到知識,明白做人道理,向他們負責!

示威者正在以勇武傷人或破壞公物之前,他們是否只想表達自己為理想,便可以公然違法、打砸,展示是一個完全沒有教養的人?(亞新社)

最後,看見香港眾多年輕人在是次社會運動中,不斷犯險,身心靈都受到極大傷害,而且其中有許多人極有可能因在表達訴求過程中違反法紀而斷送大好前途。有見及此,筆者謹此呼籲,懇請各為政者、政府官員、不同黨派的議員、地區組織與社運人士、大眾傳媒、各界專業人員和教育界朋友,特別是我們的教師們,請高抬貴手,不要為這運動升溫了!就讓我們攜手為這個社會亂局畫上休止符,讓社會回復平靜,讓孩子回歸教育,一起帶領我們這些充滿朝氣、有理想和熱愛香港的在學年青人重返校園,重新由品德教育出發,做個有教養、有品德,也有恰當及準確判斷能力的未來領袖,一心貢獻香港、國家以至世界的良好公民!

註1:朱永新教授是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參考書目:

Fadel, C., Bialik, M. and Trilling, B. (2015). Four dimensional education: the competencies learners need to succeed. Boston, MA: Centre for Curriculum Redesign.

Perkinds, D. (2014). Future wise: educating on children for a changing worl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