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教師,父親終身的職業

教師,父親終身的職業

父親已去,我唯希望在文字裏「留住」他。我把父親彌留之際我對他說的一些話收錄於此:思想者的生命是思想,這一代一代的學生中,一定會有些人將您的經濟學理論和思想傳承下去,這就是您生命的延續。

編輯精選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5-11
灼見文化

撰文:厲放(厲以寧教授女兒)

標籤: 北京大學厲以寧厲放改革開放教師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經濟學鯉魚洲
潤泰集團總裁、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董事長尹衍樑(左)2009年獲香港理工大學頒發工程學榮譽博士,厲以寧(中)親自由北京飛來香港道賀。右為時任香港理工大學司庫潘燊昌博士。
潤泰集團總裁、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董事長尹衍樑(左)2009年獲香港理工大學頒發工程學榮譽博士,厲以寧(中)親自由北京飛來香港道賀。右為時任香港理工大學司庫潘燊昌博士。

編按: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前副主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前副主任、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於2023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本文為女兒在厲教授百日祭而作悼念文。

我的父親,厲以寧,自1951年8月底接到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隨即赴京上學,到2023年2月27日晚,走完92年又3個月的一生,沒有離開過北大。父親一生以北京大學為驕傲,北京大學給了他一切,他也把一生奉獻給了北京大學。

儘管他在社會上有許多頭銜,也獲有不少稱謂和尊稱,但是,在我眼裏,他的終身職業是——教師。「化身紅燭守書齋,照見窗前桃李已成材」。

教師父親

小時候,坐在父親自行車前杠的小竹椅子上去北大幼兒園,我知道他在北大上班,那一定是老師啦。

文革開始,紅衛兵湧進家裏,我目睹幾次被抄家。小小年紀,內心滿是惶恐,在角落里瑟瑟發抖,偷看一屋子晃動的身影,嚇到不敢哭,心想這些是他教過的學生嗎?

當時,我並不知道父親畢業後雖然留校,但沒有走上講台而是被分配到經濟系資料室,孤清寂寞地從事資料翻譯工作20多年,期間還屢遭批判,備受冷落。

1960年深秋,他30歲生日那天,妻子遠在東北、家有幼兒、老母親和外婆,他獨自騎車遊圓明園遺址,並有感而作詞一首:

半池衰草,

幾經風雨,

只剩幾株野菊。

西風過後又初霜,

照舊是花黃葉綠。

茫茫人世,

漫長苦旅,

一生如同弈局。

榮枯順逆俱尋常,

總難免彎彎曲曲。

圓明園冬景。

當我高中畢業將去農村插隊時,他才告訴我自己的這段經歷,鼓勵我無論境地如何,都要自強不息。且為我插隊寫了這首詞:

飛雪,

飛雪,

大地生機未絕。

且看三月春晴,

又是漫山草青。

青草,

青草。

雪後成長更俏 。

當年我並不知道父親還為我寫過東西,在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里,他的日子也不好過。20多年後,我第一次讀到時(以及所有他的詩詞),孩子已經遊繞膝前,真是感慨萬千。孩子大學畢業,到京看望兩老。攝於北京,2018年5月。

但是我記得當年父親說:我就是個教師,我們沒有「後門」可以幫你,你千萬不要忘記讀書。你喜歡文學,好的作家需要豐富的人生體驗,插隊也是學習。

他把自己摘選的一本唐詩宋詞手寫本交給我,讓我抄寫。於是,我便在農村每日勞作收工後,常常爬在炕頭抄「作業」。

教師的女兒

文革開始後我上了小學,時不時要填寫家庭出身。我非常羨慕那些高調填報「革軍」、「革幹」、「工人」、「貧農」的同學,每次都是盡量不讓人看見,快快地寫下「教師」。

不過心里亦有絲絲「慶幸」,雖然「教師」這樣的家庭成分不配在人前「炫耀」,但至少不屬於階級敵人,還沒有被歸為「異類」。我努力且低調,生怕被革命群眾(老師和同學們)「另眼相待」。特殊年代之生存法則,即便是孩子也領略三分。

1969年,父親是第一批被發送江西鯉魚洲北大5.7幹校的人,當時我執意要和他一起去,他同意了。但是,就在去聽動員大會的那個晚上,外面大雨磅礴,他看著我慌亂地穿襪子,找「套鞋」(雨鞋)時,猶豫了。他說「你不要去聽吧,萬一你又不去了,會被人說是怕艱苦」。

動員會後,父親告訴我:「現在那里沒有小學校,你過一陣再去吧」。不久後,上小學的我,用父親送我上幼兒園的28大男車(自行車)駝著他的行李,奶奶抱著弟弟,我們從海澱太平莊一路走到北大校園。

校園掛著「歡迎西哈努克親王」的橫幅,廣播喇叭是激昂的歌曲,我們混在歡送的人群里,目送父親在車上向我們招了招手。看到這麽熱鬧的場面,小孩子的好奇和虛榮心冒上來了,開始後悔沒有和父親一起去。

車開走了,奶奶說「你爸爸哭了,他從來不哭的」。我頓時感到心里很痛,卻不知道如何表達。

紅葉秋,

紅葉秋,

怕尋紅葉在荒洲,

舉目黃沙無一樹,

朝朝唯見贛江流。

這是1969年父親向他的朋友描述當時看到的鯉魚洲。

當年鯉魚洲,攝於1969年,秋天。

父親來信了,告訴我他留了一枚「瓷的像章」給我(文革中最時尚標致,也許是到了江西,人家發的?),我也給他寫了回信。

再次收到父親的來信,還附有我的那一封信,他把信中的錯別字都改了。比如「昨天」,我把「昨」的偏旁「日」寫成了「目」。那一次,我偷偷哭了,對父親的思念和對當初沒有堅持和他一起去的懊悔,伴著淚水奔湧而下。

鯉魚洲勞動照。攝於1971年秋天。

當1970年底母親決定一起下放到鯉魚洲五七幹校與父親會合時,我義無反顧地跟隨而去。奶奶帶著她的母親(我父親的外婆,我叫她老祖)和弟弟將去廣州,從此北京的家人走室空,不覆存在。

對這次遠行我深深地期待,但一直沒有留意時年84歲的老祖她的感受。就在我們臨出家門向老祖告別時,她老人家突然一把抓住我的手臂,緊緊地抓住,揪心裂肺地放聲大哭。她說舍不得我走啊,她一手把我帶大,自己老了,恐怕再也見不到我們了……

我和我的老祖,攝於北京,1970年12月及台北,2023年4月

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人們說得「永別」吧!絕望、恐懼、不舍和無奈一齊襲來,對著老祖,除了撕心裂肺地哭,悲痛欲絕地哭,跪地嚎啕地哭,再也說不出一句話來……

悲切地告別了親人,離開北京。幾天後與母親來到鄱陽湖畔的鯉魚洲北大5.7幹校,從此與一大批每日在田間地頭勞作的知識分子,包括父親,過起「5.7」戰士的生活。這也是我今生第一次與父母親生活在一起,住進一間放置工具的茅草房,雖漏雨透風,但可安身。

春風吹遍沙洲路,

江村處處留春住。

堤下好安家,

半坡油菜花。

花開河岸外,

花落香還在。

新籽出新苗,

明年分外嬌。

鯉魚洲新居,攝於1971年,夏天

父親對我和母親的到來,顯然是歡喜的,為我們的新居寫詩留念。

我上了5.7小校,生活雖苦但精神上無比放松,因為再不必害怕填寫家庭出身,多數同學和我一樣,都是當時的「臭老九」家屬,而且,都有參加學校組織、去革命聖地井岡山的資格。

當年我們同一批「上山」的同學,攝於1971年7月。

走上講台

經過漫漫長夜,大地生機未絕,我們迎來了三月春晴。父親曾這樣描寫1978年的校園初春:

湖邊殘雪風吹去,

墻外麥苗青幾許,

一行燕子報春來,

小徑花叢聞笑語。

黃昏忽又瀟瀟雨,

乍暖還寒何足慮,

隆冬已盡再難回,

歷史無情終有序。

校園生機。

七十年代末,父親再次走向講台(60年代初曾擔任教職,文革開始中斷)。經過20年的閱讀與思考,沈澱與積累,終於厚積薄發,父親的經濟學研究結出了累累碩果。

不僅開設的課程前沿且廣博,包括西方經濟史、比較經濟史、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說史等,也講授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解讀等課程,成為廣受學生歡迎的厲老師、厲教授,而且,學術專著頻出,陸續向讀者展示了他20幾年來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成為中國經濟學界的領路人。

幾度險情終不悔,1994年8月出版。

即使後來連續三屆出任全國人大常委及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且都負責專職委員會的工作,在校內也擔任了一些行政職務,包括學術委員會和院系管理工作,但是每學期給學生上課、給企業家培訓班上課、帶研究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培養進修教師、參加各個課題研究、還有出國短期講學、出席國際學術會議,都是父親口中的份內工作,不能不負起責任。一如他自己所言「我雖然有很多頭銜,但是我的第一重身份是教師」。

通常每學期父親給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上3門課,每逢授課必周密準備,全身心投入。70歲後,還為光華管理學院的大學生、研究生開設「詩詞欣賞」一課,內容以父親對歷朝歷代的詩家、詞家欣賞和評價為主,真是不可謂不忙。

但是,他鐘情於講壇,樂此不疲。無論什麽活動、什麽人來邀請、去什麽場所開會,他首先要查看是不是與上課安排有沖突。上課是最不能打攪、不能耽誤之要務。

化身紅燭守書齋,攝於書房,2019年4月。

父親的授課和演講從來是開門見山,「今天我講5個問題……,第一」,可為標準開場白。通篇閒話不敘,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人入勝,講清經濟學、管理學之深奧道理,用躬身調研案例和寓言故事讓理論和政策分析更加生動細致,充滿辯證和哲理。

連我上小學的兒子,暑假陪外公到外地調研後,給我講龜兔賽跑的故事,竟比標準版(兔子睡覺烏龜後來居上,贏得比賽)多出了兩個結局(兔子贏了,和龜兔合作,雙贏)。開始我以為他「瞎編」,細問才知「聽外公講的」,細想,竟覺得「有道理」。

陪同外公內蒙古調研,攝於2009年8月。

時代機遇

1980年代,改革開放成為主旋律,父親不僅課堂上授課,還經常開辦講座,在家接待上門求教的學子,同時著書立說,對中國經濟改革發表自己的見解。

階梯教室的經濟學大課,我是後排學員,辦公樓禮堂連續3天關於改革思路的演講,我是坐在地上的聽眾之一,青年學子絡繹不絕到家里「請教厲老師」,我亦常是那個應門的人。

時代講堂。

我看的第一本介紹西方經濟學說的書是父親所著《論加爾布雷思的制度經濟學說》(商務印書館,1979)。印象最深刻、讀到手不釋卷的是《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濟 –「英國病」研究》(父親與他的恩師羅志如教授花費四年時間1978-1981完成,由父親獨自執筆,一氣呵成,於1982年出版)。

這些書不僅讓我眼界大開,對外面的世界愈發向往,亦對從未出過國、留過洋,卻對西方經濟學有如此深入了解和透徹分析的父親愈發敬佩。他用身教向我釋義了:刻苦、專注、堅韌、堅持之成功要義。

一番求索志難移。

中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體制之轉變過程中,無論經濟學家亦或普羅大眾,歧見紛紜異乎普遍且熱烈。

父親,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要開拓者、經濟體制改革的積極倡導者,還是深入一線紮實調研躬身踐行的探索者,經歷了學術上的激烈紛爭與現實經濟的碰撞摩擦。

只計耕耘莫問收。

當他的理論或政策主張不被接納甚至遭受非議和攻擊,還有毫無根據的批判時,他最多選擇沉默,「不同歪曲我的原意而撰寫批判我的觀點的學者爭論」(厲以寧:《厲以寧學術自傳》,廣東經濟出版社,2020年,2月),繼續自己的研究,埋頭寫書而不是放棄,更沒有逃避,一切交予實踐來評判。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1990年,人生一甲子,父親提出的股份制改革主張,正遭到一些人批評,他寫下60自述,以表心跡:

落葉滿坡古道迷,

山風蕭瑟暗雲低,

馬兒探路未停碲。

幾度險情終不悔,

一番求索志難移,

此身甘願做人梯。

當我親眼目睹、親身經歷了父親這些年以其聲音、其文字和其思想為改革的開展及推進不懈努力,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極大影響。

小學時每填家庭出身便戰戰兢兢的女孩,現在對「教師」這個職業充滿敬意,對自己身為教師的女兒感到自豪,對父親深受學生愛戴倍感溫暖,對他淵博的學識敬佩不已。

不知世事如迷霧,解悟人生已晚年。重訪父親生前辦公室,攝於2023年3月。

當然,更對他的經濟學理論在中國之改革實踐中得以應用無比欣慰,這不就是他作為讀書人之初心「經世致用」之最佳體現嗎?

父親在巨大的壓力面前,在輿論之風口浪尖上所表現出的學術自信與創新、道德勇氣與敢當、逆境中之智慧與堅韌,更是我人生之榜樣。

「80後」的父親

2010年,1930年出生的父親成為「80後」,但幹勁卻不減,除了給研究生、EMBA學生上課,依然堅持給本科生上課。

父親多次說過「學生考上北大,高分才能進光華,自然期待能見到本院系的名教授、大師級專家學者,給他們上課也是份內的事」。於是,走上講台,給學生上課,對父親不僅是天經地義的責任,還是義不容辭的使命,是他畢生執著的追求。

講壇上的厲老師。

父親認為經濟學的創作並非依靠靈感,更不是靠激情。經濟學家必須深入實際,而且經濟學說正確與否,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因此,他依然到各地去考察、調研、作報告,甚至長途跋涉,出國訪問,請他出席各種會議的邀請依然絡繹不絕,同時,繼續每日晨起伏案寫書。

「我一再說,經濟學家不應當沈默,經濟學家的沈默會造成國家的重大損失」(厲以寧:《厲以寧學術自傳》,廣東經濟出版社,2020年,2月)。

深入一線。

我們開始擔心他過度勞累,勸他減少馬不停蹄的出訪、考察、作報告,但他依舊有自己的節奏。講課,條理清晰,得心應手;作報告,精神抖擻,問答自如;走路,徑自向前。別人要攙扶他,他總是硬氣地把手一甩,決絕地冒出兩個字「不要」。

2017年初春的一天,他和母親當時在深圳,我們一起帶著孩子到外面去玩,父親從車上下來,走過一段緩坡,他突然把自己的手交給了我,那一瞬間,我意識到父親真的開始「老了」,已經力不從心。

晚晴也是艷陽天。攝於北京,2019年5月。

盡管他的體能和機能在逐漸下降,但他沒有卸下一名教師的責任,依然繼續給學生上課,為研究生審閱、批改論文,主持論文答辯會,即便走路需要有人攙扶,也沒有停止到外地調研、開會、作報告。

因學術,而思想。攝於北京,2018年5月。

2018年9月中旬,我剛好在北京。那天上午父親要給EMBA的同學上課,我陪他一起來到光華管理學院。

是年88歲的父親,一生鐘情於講壇的老教師,語速輕緩、聲線不似以前洪亮,翻閱講義的手有些顫抖,但是依舊條理清晰,旁征博引,娓娓道來,解答提問,堅持上完3個小時的課。

一生敬業在課堂。攝於北京,2018年9月。

坐在下面的我,很想集中精力認真聽課,但卻思緒萬千,百感交集。他曾說過的話湧上心間:「盡管我在北京大學任教好多年了,但直到現在,我仍然以自己能作為北大教師中的一員而自豪」。

我知道勤勉、堅韌、奮鬥了一生的父親,這個三尺講台,才是他最後的人生舞台。

因思想,而光華。

「心寂寂,念休休,沉沙無意卻成洲,一生治學當如此,只計耕耘莫問收」,父親1955年大學畢業的自勉之作,恰是他一生之真實寫照。

最後的告白

我是一個常年「生活在別處」的人,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與家人的聯繫主要靠通信。父親給我的信不多,風格為「教學提綱」式–言簡意賅,1,2,3,4,5,每個數字後一到兩句話。

有時,在母親閒敘家常的信尾,寫幾句,或是另在一張信紙上簡明扼要列出幾點(上過父親的課或聽過他講座的人也許記得,大多數時候他不用講稿。只是在一張紙或卡片上列出一系列的提綱,1,2,3,4,5……)。

手稿。

即使與父親獨處,他的話也不多,不會侃侃而談,而是點到為止。沉靜中的祥和、寡言中的默契、忙碌中的關注、無聲中的陪伴,是我與父親慣常的相處方式。

但他有幽默感,喜歡開玩笑,特別開心和孫輩「逗」。我兒子國外長大,小時候中文理解程度有限,常被外公的玩笑惹得「咋咋跳」。父親是家中老大,與難得一見的弟弟妹妹們一起時,也是聽他講我眼中的叔叔姑姑們當年的笑話,玩笑中的幽默很是歡愉。

66歲外公與6個月外孫。攝於墨爾本,1996年3月。

倒是父親給我寫的那些詩詞(詳見:父親的序),親情似海,父愛如山,對我寄予厚望。在過去的時光歲月里,一段段珍貴的回憶,告訴我曾被人視如珍寶的愛著,這父女情長,是永不落幕的生命樂章……

感謝我們今生父女一場,讓我擁有了一個不尋常的人生。

幾經風雨悲歡,志未殘。攝於最後一次同遊未名湖,2019年3月17日。

父親已去,我唯希望在文字里「留住」他。我把父親彌留之際我對他說的一些話收錄於此:

您一生服務北大,貢獻北大,是您的光榮,我們的驕傲。您教書育人過60載,培養學生無數。您的課堂,點燃了一代代學子投身中國改革與發展事業的激情。您為至少一代人打開了一扇窗,永遠不會關上。

思想者的生命是思想,這一代一代的學生中,一定會有些人將您的經濟學理論和思想傳承下去,這就是您生命的延續;

送別。攝於北京八寶山,2023年3月7日。

您一生勤奮,著作等身,沉沙無意卻成洲。您將對世界經濟深入之研究、對中國經濟深邃之洞見、深刻之思考、深厚之理論付諸文字,留給世人。

紙上應留墨跡,書山總有知音。

您關於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多部著作被翻譯成多個語種出版,為世界了解中國的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窗口,顯著提升了中國經濟學理論的全球影響力。

您的書只要還有人讀,您的思想就在傳遞,生命就在延續;

為「經濟漫談」專欄撰文255篇。1993年7月至1997年6月。

感謝改革開放的大時代,給與了您檢驗經濟學理論的舞台,將您的經濟學思想從三尺講台擴展到960萬平方公里之疆域。您的經濟學理論和改革思想至少幫助了兩代中國人改變命運,過上了好日子。他們過著的幸福生活,就是對您最好的紀念。

四更夢醒再推敲,短長句句皆心血。

遠行的父親

「假定有人問我,如果時光可以倒轉,一切從頭開始,讓你重新選擇職業的話,你會選擇什麽?毫無疑問,我熱愛教師這一行,我仍會選擇教師這一行」—厲以寧,1998年5月(選自《山景總須橫側看:厲以寧散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版)。

永遠的北大,永遠的北大人。

父親完成了他這一代人的使命,無悔今生,沒有遺憾。在2023年3月7日的告別儀式上,4000多人自發自願前往八寶山為他送行。

無論是八寶山送別還是北大百年講堂三天祭奠(2023.3.4-6),他過去的同事、學生們紛沓而至、年輕學子絡繹不絕,緬懷、吊唁之挽聯來自四面八方,讓我倍感慰籍和溫暖。我在一代又一代學生的身上看到父親思想的延伸、生命的延續。

北大百年講堂。攝於2023年3月4日至6日。

最後以父親86歲生日自敘(寫於2016年,是我能找到的、他的最後一首生日詞作),向父親告別。

當初豈敢少年狂?

下沅江,

出湖湘,

負笈京華、治學識同窗。

早遇恩師勤指點,

知正誤,

永難忘。

而今學子已成行,

著書忙,

似墾荒,

雖過八旬、敬業在課堂。

試問平生何所願?

青勝藍,

滿庭芳。

遠去的父親、一生「敬業在課堂」的父親,成為您的女兒,是我今生之榮幸,作為教師的女兒,是我永遠的驕傲。

永遠的未名湖啊,請留住父親的身影,望着你,我遠行的父親,又回到湖邊漫步……

永遠的未名湖。

註:

1. 文中詩詞均選自《厲以寧詩詞全集》,商務印書館,2018年1月版。
2. 謹此致敬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始副院長張國有教授、創始副院長王其文教授,手書父親詩作,深致謝忱。

厲放博士簡介:

澳洲蒙納殊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院(現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貨幣銀行學碩士及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公共行政學碩士,現任元大證券(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招商局中國基金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具有超過20年在證券、資產管理、保險和銀行之專業經驗。

更多精采文章

  • 父親的序──悼厲以寧教授父親的序──悼厲以寧教授
  • 復常過蓮香,歷史走中學復常過蓮香,歷史走中學
  • 秦剛談中國外交:奉行互利共贏 反對冷戰思維秦剛談中國外交:奉行互利共贏 反對冷戰思維
  • 內地經濟學泰斗厲以寧病逝 享年92歲內地經濟學泰斗厲以寧病逝 享年92歲
  • 江澤民這個「年輕人」江澤民這個「年輕人」

  • 憶鄧師立光
  • 父親的序──悼厲以寧教授
  • 舞台口罩兩年祭

編輯精選

View all posts
標籤: 北京大學厲以寧厲放改革開放教師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經濟學鯉魚洲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梁家傑表示,公民黨劃上句點,是因為「沒有人肯接任主席、沒有人肯接任執委」,亦無從籌款,因此很難繼續。(梁家傑Facebook)
灼見報道

創黨16年 公民黨宣布自願清盤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8
左起: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教授。(主辦方提供)
灼見報道

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5-23
協助傳統製造業利用創新科技升級轉型,實現智能化先進製造。(Shutterstock)
灼見創科

從研發到製造 推動新型工業化

作者: 香港科技園公司
2023-05-23
佛山市一家開發氫能燃料技術的企業來港考察,與本地能源科技及政商各界會面交流。
灼見報道

佛山氫能企業冀落戶香港 為灣區綠色航運作出貢獻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3
任景信認為,無論是對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或是碳排放,數據聯通絕對有好處。
灼見專訪

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碳數據處理應用增加 綠色科技成資本新寵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2

影片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敘利亞歷經天災、內戰如何重建? 美國制裁下的文明古國新面貌
  • 黃錦輝教授:G7計劃把北約亞洲化會否得逞?王毅與沙利文會晤能夠改善中美關係?
  • 數碼港CEO任景信:綠色科技如何成為資本新寵、年輕人鍾情的事業?企業怎樣發掘碳數據商機?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阿富汗、敘利亞為什麼是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揭開塔利班政權神秘面紗
  •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葉問如何智鬥軍閥排長?怎樣三招擊敗日本憲兵教頭?有沒有做過國民黨特務?
  • 太古集團唐偉邦:屋頂耕種,也是可持續發展?今日廢棄之物,是明日可用資源?
  • 曾繁光醫生:社交焦慮症是怎樣形成的? 用什麼方法克服與治療?
  • G20綠色金融推手馬駿博士:推動雙碳要年花16萬億元,錢從何來?歐盟徵碳稅,劫貧濟富?
  • 雷鼎鳴:白宮把美元武器化怎樣害人害己? 全球多國去美元化將有什麼災難後果?
  • 全球高等教育有何值得相互借鑑之處?全球化下的大學面臨哪些困境與危機?──郭位教授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系列總結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宿世的善根宿世的善根 常霖法師
  • SEN:教育界最核心的挑戰SEN:教育界最核心的挑戰 陳家偉
  • 小學五年級是關鍵的一年小學五年級是關鍵的一年 陳家偉
  • 西安峰會西安峰會 陳文鴻
  • 蘭遊世界——東南歐系列之希臘下篇蘭遊世界——東南歐系列之希臘下篇 朱劍虹
  • 由中國出口變化看未來由中國出口變化看未來 張建雄
  • 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碳數據處理應用增加  綠色科技成資本新寵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碳數據處理應用增加 綠色科技成資本新寵 本社編輯部
  • 一個社會要容得下幽默一個社會要容得下幽默 陳景祥
  • 21世紀兩個最重要組織:金磚和上合21世紀兩個最重要組織:金磚和上合 張建雄
  • 博文約禮的三種體驗博文約禮的三種體驗 潘銘基
  • 小紅書勝IG小紅書勝IG 項明生
  • 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 編輯精選
  • 28歲《長津湖》國際作曲家Elliot Leung(梁皓一) :「成功有跡可循,香港人做嘢同外面有乜唔同?」28歲《長津湖》國際作曲家Elliot Leung(梁皓一) :「成功有跡可循,香港人做嘢同外面有乜唔同?」 李偉民
  • 柯文哲或侯友宜會贏得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嗎?柯文哲或侯友宜會贏得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嗎? 盧兆興
  • 佛山氫能企業冀落戶香港   為灣區綠色航運作出貢獻佛山氫能企業冀落戶香港 為灣區綠色航運作出貢獻 本社編輯部
  • 逢危須棄逢危須棄 吳家豪
  • 從吳越國「納土歸宋」看兩岸統一趨勢從吳越國「納土歸宋」看兩岸統一趨勢 關品方
  • 從研發到製造 推動新型工業化從研發到製造 推動新型工業化 香港科技園公司
  • 史上最賺錢的單筆投資史上最賺錢的單筆投資 艾雲豪
  • 習近平主席與《星空奇遇記》習近平主席與《星空奇遇記》 陳奕偉

推薦作家

  • 阮紀宏
  • 張灼祥
  • 廖書蘭
  • 列家誠
  • 謝祖墀
  • 周延
  • 張建雄
  • 鄭家寶
  • 羅祥國
  • 溫志倫
  • 張宗永
  • 陳家偉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