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GPT指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由非營利人工智能(AI)研究機構OpenAI開發的聊天機器人,其「有問必答」驚艷全球,令AI尤其是語言模型(language model)儼然成為一種環球現象。
ChatGPT現象
語言模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隨着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飛速發展,得以突飛猛進。語言模型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已經出現,當時的n-gram模型使用簡單的概率分布來預測詞彙排列的方式,主要用作語音識別或翻譯。時至千禧年代,已有多年累積的文本數據(text data),加上機器學習技術興起,愈來愈多語言模型能處理複雜的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甚至「生成」文章。
最近,隨BERT和GPT的發展,語言模型的性能達到全新高度,此類新一代語言模型生成的文章及句子意思連貫,符合語法,大部分與人類所寫無異。愈來愈多語言模型開放予大眾使用,其效率及「語言能力」令不少人讚嘆不已,正在悄悄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
AI的威脅
然而,一直有不少科學家和學者指出AI和語言模型的發展會帶來危機,甚至最終取代人類。被譽為可比牛頓和愛恩斯坦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1942 – 2018)在各種採訪和他的著作《重大問題的簡要回答》(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中表達對AI發展的憂慮,警告AI有日可能變得比人類更聰明,導致人類無法料想的後果和威脅。
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創始主任,哲學家Nick Bostrom撰寫不少文章指出AI潛藏巨大風險,其著作《超級智能:路徑、危險、策略》(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深入探討「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可能對人類構成致命威脅。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擔憂AI的高速發展帶來隱私洩露、虛假資訊泛濫、訊息渠道單一和就業崗位大量流失等問題。
AI的發展對人類是禍是福尚未能蓋棺定論,然而AI的發展一日千里,我們所有人尤其是下一代無可避免要學習如何與AI共存,善用語言模型和AI為我們更有效率地工作。
怎樣與AI「合作」?
相信不會有人否定語言模型乃至AI的工作效率,但無論如何,它依然依賴人類發出指令方能完成任務。可見如何培養學生有能力駕馭這種超級工具,將是教育界的新課題。筆者綜合現有語言模型的使用方式及侷限,建議教育工作者應培育學生5種特質,令他們有效率地向AI「下達指令」:
一、表達清晰:向AI發出清晰簡潔的指令,事半功倍。AI依賴於精確的指令來產執行任務。模棱兩可的命令、模糊不清的說明或用詞錯誤會導致AI「犯錯」,減低其工作效率。為避免這種情況,學生必須掌握具體說明所想,清晰表達己見的能力。
二、注重細節:與第一點異曲同工。AI 的工作效率取決於它接收了什麼指令,指令包含重要細節,可以避免反覆補充說明以修正指令。學生應該學習如何仔細說明事物要點,並能給予明確指令。例如,若學生無法說明希望AI生成的圖像的細節及關鍵特點,沒有輸入重要關鍵字,AI將難以完成任務,畢竟AI現階段無法「讀心」。
三、邏輯清晰:要運用AI協助完成工作,用家必須擁有把「大問題」「拆細」的能力。一個學生能一步步拆解問題,才不至於向AI發出「無法完成」的指令。例如學生希望AI協助編寫一套擁有多項功能的程式,就要把這些功能列出,AI方能一一提示或協助。AI不是燈神,無法憑一句話令人「願望成真」。
四、靈活變通:即使學生用詞精準,都少不免因為演算模式或其他偶發原因導致AI無法完成任務。作為AI的用家必須有能力分析AI給予的「答案」有何缺漏,了解其「誤會」的原因,繼而調整指令。故此,學生必須有靈活的頭腦方能運用AI這個強大的工具。
五、有耐性:AI無疑是強大的工具,其強大在於其不停「學習」的本質,會因應用家的指令和回應不斷修正進步。學生需要培養耐性,才能接受AI無法完美達成其所想或計劃。訓練AI要耗費不少時間,經歷失敗,方能成功,有耐性的人方可見證AI的成長。
科技本身無分好壞,視乎如何使用。人類在悠長的科技發展史中一直自我改進,沒有被每個階段的新科技淘汰,相反一次又一次運用科技推進文明發展。AI已經向我們未來新一代發起邀約,也是挑戰,教育界必須與時間競賽,儘早分析及了解世界發展趨勢,以裝備未來社會棟樑,好駕馭AI這匹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