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在文化界有極大影響力的《中國學生周報》,背後有一堆不容忽略的名字,邱然、姚拓、何振亞、奚會暲、徐東濱等,其中一位是頗為傳奇的人物──司馬長風。
司馬長風(1920-1980)原是蒙古族,生於東北;少年時在東北和北平度過跌宕的歲月, 1949年6月循廣州到台北,及至年底到港,一住便是30年。他曾以不同筆名遊走於各類作品,例如嚴靜文、曾雍也是寫《毛澤東評傳》、《周恩來評傳》、《明天的中國》等政治評論或哲學作品,秋貞理是寫《段老師的眼淚》、《心影集》等雋永散文,司馬長風是寫《中國新文學史》。其他筆名,尚有范澎濤、林吟、羅晴等。至於他的真名胡若谷,別名胡欣平、胡越、胡靈雨等,就不為人熟悉了。
與南來知識分子合辦出版
司馬長風來港後,聯同一群志同道合的南來知識分子,合辦友聯出版社及友聯研究所。友聯這個名稱可能叫人陌生,但1950至70年代對香港青少年影響甚深的《中國學生周報》、《兒童樂園》、《大學生活》,還有不時刊登唐君毅、勞思光文章的《祖國周刊》,都是由友聯出版。《中國學生周報》孕育了不少作家和文化人,但周報還有更大的理想──負起時代責任。這是周報第一期內創刊詞的標題,內文稱周報「是屬於學生自己所有……不受任何黨派的干擾,不為任何政客所利用……可以暢所欲言,以獨立自主的姿態,討論我們的一切問題。」司馬長風等知識分子,痛心中國文化受摧殘,又嚮往西方的自由民主,因此友聯的刊物,就成了他們散播理念的平台,《中國學生周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司馬長風在《中國學生周報》只掛顧問職銜,但每期「鋤書會」他都會出席,也以秋貞理的筆名在「生活與思想」版寫文章。曾任《中國學生周報》編輯主任的彭熾憶述,當時周報為年輕人籌辦很多小組活動和講座,司馬長風時有出席和參加者傾談,他總予人溫文爾雅、如沐春風的感覺。有人稱司馬長風是「青年導師」,可見他對年輕人的魅力。
撰寫新文學史
司馬長風後來離開了友聯,並參與了《南北極》、《東西風》、《東南風》等政論刊物的製作,又擔任《明報》國際版編輯,並分別在浸會書院和樹仁書院任教,期間完成三冊《中國新文學史》。這本作品出版後廣受歡迎,上卷於1975年初版,1976年即再版。然而,這部作品之所以受人談論,也因為當中有不少錯漏,作者在〈再版序〉中亦自認此一問題。他寫道,自己本行是研究政治思想,1968年開始研究中國現代史,1973年才轉移興趣於新文學史︰「本書出版距開始研究不過兩年,我決不相信會寫出一部滿意的新文學史來。」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陳國球指出,在此之前,記述中國「新文學史」的作品不多,一是內地出版,以左翼思潮政治層面解釋文學,而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則運用他的歷史訓練,透過不同的角度寫作。又有人指司馬長風偏重自由派作家,打壓了左翼作者如巴金、茅盾等,陳國球認為此說並不公允,因為司馬長風根本沒有這能力,反而他用心發掘了更多作家,例如蕭紅、沈從文、無名氏等,都是以前的文學史所沒有的。瑕不掩瑜,我們不應忽略《中國新文學史》的價值。
司馬長風最後於1980年赴美國探親時病逝,只活了60年。新儒家代表徐復觀在悼文中寫道:「長風先生的一生,也未嘗不反映出這一時代知識分子由獨立奮鬥而來的悲劇。」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香港文化大師系列》之六
本系列文章: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香港文化大師系列》,由陳國球、劉智鵬、趙善恩、李秋婷主持,逢周日晚上8時至9時,於港台第一台(FM 92.6 – 94.4)介紹文史哲名家︰唐君毅、勞思光、羅香林、南懷瑾及司馬長風,港台網站(radio1.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 Mine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節目專頁︰http://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liter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