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4月中撰文〈善用人力資源推動經濟發展〉,指出政府「鼓勵健康及有意繼續工作的『年長人』(50至64歲)及『少老』(65至74歲)重投就業市場。」司長更表示政府已在2015年帶頭延長新入職公務員的服務年期,目的是推動善用和釋放勞動力,紓緩勞動市場的緊張狀況。
無可否認,香港年長勞動人口參與率較其他先進經濟體為低,但相對65歲或以上的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長期低企的現象,年長人口參與本地勞動市場的問題只是小巫見大巫。例如,張建宗在文章指出,雖然長者勞動力已由2007年的5.2%升至2017年的11%,但仍然遠遠低於日本的22.7%,新加坡的26.8%及南韓的31.5%,顯示香港可以透過增加長者就業來補充整體勞動力。
部分學者和支持全民退保的市民對張司長的觀點感到反感,主要理由有三個:第一,長者已做了幾十年工作,應該是時候停下來,好好享受晚年生活;第二,政府沒有設下完善的退休制度(例如全民退保),所以要求沒有足夠退休資金的長者出來工作,賺取生活費;第三,長者的職業收入中位數遠低於全港工作人口的中位數,即使繼續工作,也未必能夠支持生活開支。基於以上理由,政府鼓勵長者就業是不懷好意,只是掩飾政府在支援長者退休生活做得不足的醜態。
筆者一向支持長者就業,原因是在缺乏良好的退休金制度下,加上香港人的預期壽命是全球最長的,部分仍有工作能力的長者選擇繼續留在勞動市場工作,絕對不是壞事。即使有學者質疑大部分日本長者繼續工作的目的不是經濟需要,因為日本「兩層退休金」保障制度遠較香港優勝。然而,從最近經合組織公布的一份關於成員國退休情況來看,日本長者的職業收入佔總收入(其他收入包括公共養老金、職業養老金和資產收入)卻已接近四成,較南韓約五成略低,顯示部分日本長者仍需要工作收入補充退休金不足的問題。
支援本地勞動市場
雖然香港長者職業收入低於全港工作人口約兩成七,但已較經合組織成員國澳洲和南韓好。其實,自從2011年5月香港實施最低工資後,低薪工種的職業收入有明顯的升幅,例如地產租賃及保養管理行業和製造業分別上升56%和46%,遠遠跑贏通脹。
從支援勞動市場來分析,長者勞工的確發揮作用,按《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九個按職業劃分的工作人口相對2011年的人口普查錄得可觀增長,特別是文書支援、服務工作及銷售,以及機台及機器操作員及裝配的工作人口正出現縮減情況,但長者工作人口在這三項職業卻不跌反升,這正好引證長者勞工支援本地勞動市場的重要性。
經濟學重視由公共政策所產生的誘因。綜觀現時勞動市場對勞工強勁需求,加上最低工資每兩年上調一次。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將會持續上升,當然從改善長者福利和生活素質來看,林鄭政府仍需要制訂更多紓緩長者貧窮措施,令本地長者仍可安享晚年。
近幾年本地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飆升不能視之為壞事,從正面角度來看,勞動市場各有所需,既然長者勞工的供應量正在增加,可以減慢勞動力緊張的狀態,對支持經濟增長,始終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