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屆10月,是海峽兩岸都在慶祝國慶的月份,國父孫中山先生對政治下的定義是:「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政策指政府、機構、組織或個人為實現目標而訂立的計劃。政策包含一連串經過規劃和有組織的行動或活動。(維基百科)管治則包括了管理和治理,管理是指有效地開展活動,改善工作,更有效地滿足持份者的需要,提高效果、效率、效益。治理是一個理論性概念,是指使穩定的實踐和組織得以建立及延續的行動和過程。廣泛的概念,可以指組織機構的所有行為。根據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對「治理」之定義:
- 「治理」為很多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在處理他們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之總和。
- 治理是一個使相互衝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被調和並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
- 治理它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建制,以及種種非正式的安排。(三民輔考)
政策的釐定及推行
一個私人發展的單位,多由創辦者確定發展的目標、方向與推行的策略。策略的落實在於單位員工對政策的了解及認同,私人作主的單位,員工當然要按大老闆的指示推行政策,若是受聘執行工作的未能跟隨單位的目標及方向執行既定的政策,輕者警告,重者會被辭退,所以這類由老闆操持的單位,在推行工作上會有一定的成效。民主社會是以人民的選擇推選領導人,香港是由大選舉團產生。其他民主社會都有政黨支援他們的黨魁出任首領,香港的行政長官卻是無黨派的領導人,推出的政策便多遭制肘,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說的一句話想是他的切身體驗,他只求「做好這份工」,以他的工作經驗,本無不可,但性格最終令他身陷囹圄,黯淡下台。美國總統也由民主產生,但美國總統可隨個人的意願簽署總統行政命令,用的藉口當然是「國土安全,美國至上」,總統「應確保法律切實執行」的原則,要推翻他的行政命令便要訴諸聯邦法院,當然又是拖延再拖延。
管治的策略
香港政府在殖民地時期,是按照英政府決定的政策推行管治,早期的立法局議員都因港督委任,政府推出的政策,都經立法局三讀通過,當時沒有電子計算投票,是由港督聽議員說「yes」或「no」,最後由他說聽到那一方聲音多,便宣布通過。「yes」也好,「no」也好,他說是就是,他說否便否,有議員異議的,下一屆的立法局便不會再有他的位置。今天的立法會,各議員都有自己的章程,部分議員只求自己的利益或政治取向,忘記了作香港立法會的議員是要為香港700多萬市民謀福祉,不是只為他的一小撮選民服務。今年因疫情取消了立法會的選舉,中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立法會現任議員延任一年,泛民議員的去留本應自己決定,但他們卻以民調來測試他們在民主派選民中的聲望,原意是民調超過半數贊成他們留任,他們便在議會中繼續抗爭,否則便集體辭職。在精心選擇回覆的2579個選民樣本中,他們只選取了738個樣本,最終計算的樣本只有720個(剔除了18個),47.1%支持延任,45.8%認為應該辭職,最後主席推翻了半數的原則,以輕微的大多數決定留任,這處理了退留的兩難,但箇中玄機,香港市民要自己細味,未來的政情,想來也不會寧靜。
組織中的政治行為
一個組織,要能持續成長,需要全體成員對組織目標的認同和堅持,組織內有不同意見的可仔細討論,審慎決定,更要維護及執行決定,少數服從多數是成文的原則,不能因為意見相左而拒絕或阻撓推行既定的決策,以抗爭作為不滿決定更使組織分裂,最終可能導致組織癱瘓、甚或解體。組織內若出現別有用心者,他們為了要把持組織,便會安插拉攏,使他在組織中爭佔了一定的領導地位,再而對領導者百般挑釁,多方質疑,事事反對,阻撓工作發展,務求打擊領導者,以便推翻領導,好讓自己操持組織,謀取心目中的名或利。
爭的什麼?
關漢卿元曲《四塊玉》有「世態人情經歷多,閒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前人也有「千里梢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人生在世,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就算能叱吒一時,但人亡政息。爭的應是個人的氣節量度,為的是應是天下蒼生,謀的應是名垂不朽。暴力不能解決問題,違法更是不智,若在暴力、違法下,你取得了領導權力,反對者是否也可以暴力、違法來與你抗爭?
「十年一覺抗爭夢,留得賣國漢奸名。」你賢、我愚,爭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