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底廣東南巡,鄧小平到珠江冰箱廠視察,這家國內最大的冰箱製造工廠裝備了全世界最先進的生產線。鄧小平驚奇地問:「這是什麼類型的企業?」隨行回答:「如果按行政級別算,只是個股級;如果按經濟效益和規模算,恐怕也是個兵團級了。」鄧小平參觀廠區,感慨萬千連問:「這是鄉鎮企業嗎?」並提出後來成為聞名全國的鄧氏格言:「發展才是硬道理」。
從1977年到1992年初南巡,鄧小平為改革開放第一階段做出基本總結,認為15年來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之路是完全正確的。改革開放是國家和執政黨要堅持100年不動搖的基本路線,此時此刻更不要爭論「姓資還是姓社」。鄧小平甚至放出重話,誰不改革開放誰下台。可以看出來,經過八九風波後,鄧小平最大的擔心是中國改革開放半途而廢,又走回頭路。當他看到廣東不斷擴大深度開放的大好形勢,特別是深圳經濟蓬勃發展,更吻合他原來對中國未來發展戰略的大思考。歷史學家和戰略學家對鄧小平在駕駛中國社會新時期發展快車,「打左燈」,卻「往右拐,踩大油門」,必須要有更高層次多角度的觀察和新的思考。
社會權力逐步商品化
第一階段的改革創新,肯定有許多不足、缺陷,甚至是幼稚可笑地方。略舉兩個例子:
(1)「步鑫生,浮沉中走出神話」,1984年他以獨創精神被任命為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是全國著名改革明星,這與當時總書記胡耀邦批示甚有關係,正如第一個報導步鑫生的新華社記者童寶根25年後的反思總結:「當時的中國經濟是一壺溫水,需要一個敢干的人作為典型來加熱,而步鑫生正好符合這個條件」。但是,中國政治習慣生態,一當造神就一發不可收拾。除了各地學習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連軍區某軍長也認為改革都是相通的,請求步鑫生去做軍事改革的報告,鄧穎超老大姐也接見了步鑫生。當時只有薄一波老人家尚清醒,對人民日報記者說「你們這樣捧,會把步鑫生捧死的。」當年工廠只有50萬元固定資產,步鑫生被縣主管局長要求,決定上一條年產六萬套的西裝生產線。到了省裏,主管廳長認為是全國模範典型,要做就做最大,定為五倍產值,年產30萬套,18萬美元預算變成80萬美元。步的襯衫廠根本無力承受,隨後國家財政出現赤字,銀行貸款緊縮,生產大樓幾度停工,步鑫生顧此失彼,全國西裝熱也過去了,生產的西裝賣不出。接着,襯衫的效益走下坡,結果工廠債台高築,步鑫生被免職。
(2)馬勝利,中國第一個提出「打破鐵飯碗,打破鐵工資」,將企業「層層承包,責任到人」的企業家。 1984年,他因承包石家莊造紙廠而聞名天下。第一年辦廠盈利140萬元(原來每年虧損),承包四年,利潤增長21.94倍。馬勝利在1986-1988年,兩次獲五一勞動獎章(迄今為止,唯一一人兩次獲此榮譽);又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科學技術專家,全國首屆企業家金球獎。 1985年7月26日,全國報紙刊登新華社長篇通訊,《時刻想着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的好廠長馬勝利》,「馬承包」全國演講「承包救國企」。 1987年放眼全國,決定承包20個省100家造紙企業,全稱叫「中國馬勝利造紙集團」,他一人擔任100家分廠的法人代表。盲目的自信與擴張,為馬勝利的失敗種下禍根。從1989年開始,很多隱藏問題暴露,後來工廠嚴重虧損破產,集團解散,馬勝利的下坡速度和上坡的速度一樣快……
紅二代下海從商觸礁
鄧小平南巡是一個時代拐點,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空前大步邁進。黨內的穩健派也熱情起來,幾乎所有的阻力突然變成動力。據說,當年老人們基本達成默契,家裏小孩可以一個下海從商,另外安排一個從政。當一個新大潮湧來,氣勢磅礴,無可阻擋。但,大潮下的污泥,浪尖下的礁石,同樣讓人膽戰心驚。歷史已經證明,有無數人下海觸礁,也有不少人因此坐牢喪身。
我們千萬不要太庸俗八卦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革命老人們讓紅二代切入市場經濟之初衷更多是要起模範、帶頭作用。改革開放第一批富起來的人大多是文化層次不高的農村能人和基層工廠管理者與能工巧匠。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鄧小平是有意識迫、推、誘知識分子和幹部下海。在早期大力發展中國資本主義,這一招絕對是有效的。目前許多健在且管理運轉健康發展的民營大企業,其創建人和高管,都在這個時候下海。
在1993年間,我從香港趕到廣州非正式參加一個學生營養餐項目的研討,與會者有孫中山先生的孫輩與一位革命元老夫人。他們和其他與會者認真敬業的態度讓我肅然起敬。我順理成章參加了這個「小南巡」團,跟隨訪問考察珠海、深圳特區。特區的領導們對這個非正式團體極為重視,給予高級別的接待。又由於招朋引類,那些紅二代及他們的熟人沿途加入不少。我親眼看到平時對年輕後輩和藹可親的老阿姨氣勢沖沖訓導深圳市領導。原因內情是某兵團副司令公子委屈向老太太投訴其在深圳設辦的為中華崛起的新型汽車製造廠不被政府重視,反而打壓。看到一堆一堆半成型車殼堆在空曠的廠區顯得冷落凋零心痛地氣罵:某某可是革命的後代,他也是為國家好,他的這些財產其實最終也是國家人民的資產啊!深圳領導很尷尬,連點頭說「我們調查,我們去搞清楚」,這一幕給我印象深刻。在弄清楚真相前,各方的態度都似乎正確,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事後,我們勸阿姨的秘書與有關方面溝通了解,原來某公子雖也是為了製造全世界暫時沒有的全塑汽車,卻弄了一批日產汽車發動機免稅進口批文,倒賣一把來籌集經費。據楊秘書說,老太太回去後把已退休兵團副司令召來輕罵一頓,然後請人把某公子的創意交有關部門研討。後來也沒有好消息,此事就不了了之。
改革開放的鋪路石
九十年代的初、中期,紅二代與其他官員下海創業,絕大部都以失敗告終。原因離不開缺資金、沒經驗以及市場不規範、不成熟。換一個角度看,他們大多是不成功或失敗的當代英雄,成了改革開放道路上的鋪路石。珠海橫琴現在大興土木,一片繁榮。其實,它的原來拓荒者是一家叫亨大的公司。 亨大採取許多人入股集資的方式,成員大多是廣東、北京改革派官員的子女後代,錢也是從親戚朋友措借,組織模式倒像半軍事化的合作社,有許多社會主義的因子。當然,他們的目的是要把亨大連成紅色大亨,野心勃勃想建成地產、投資等方面的大集團,要把澳門何鴻燊比下去。因為他們的空想太超前,實際商業經驗缺乏,帶有濃烈的理想主義,又很自律不想利用、濫用父輩的名望和權力,結果,他們不到一年就失敗。
珠海政府原來的承諾保證沒有作用,特別已換了幾任領導。本來應該追回的數以千萬元保證金,也一直沒有着落。這陳年舊賬的借籌來的籌辦資金變成在珠海政府的爛賬和糊塗賬。前不久,我還和一朋友,(曾被任命亨大組織部長和宣傳部長)路過珠海橫琴時閒聊,大家開玩笑的說,他們把梁山泊聚義,延安時期軍事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合夥人制三結合,在現代中國還沒有成功的案例。
社會不公 秩序失控
其實,在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的雙軌制使社會存在着尋租的大空間。有些人悶聲發大財是靠合法或非法取得外匯額度,進出口批文和大商品物資的計劃體制價與市場價的差價支配權。這種現象的存在根源,一是社會體制機制有缺陷,造成分配不公平,不公正;二是由於有價值的資源缺失,誰都想佔有優先權或獨占權。早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高壓下及反對資產階法權的氛圍下,即文化大革命中後期,「走後門」獲得政治、經濟、工作、生活的好處也成風氣,「法不壓眾」連毛主席也無奈地解套說,「走後門也有好人」。當然,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長期嚴重的不公平肯定會引起社會結構失穩,社會秩序也失控。八九學潮,其中一條導火線也是反對官倒,反對特權。當時的矛頭也是對準一部分掌權的改革派沒管好自己的子女。這個教訓,對執政黨,對掌握權力的高中級黨政官員,應該是深刻又深刻的。
應該承認,鄧小平南巡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加速進行,經濟發展很快。但以後十年與此相伴而來的政治上、經濟上都有許多負面東西滋生,甚至釀成二大危機。一大危機是全國上下,黨政軍及其他權力機構機關紛紛成立依附本單位的獨立經營公司,並利用經營公司形成單位小金庫,全面發展體制內非計劃性經營,並催生灰色經濟,甚至利用職權特權賺取壟斷利潤。這一危機嚴重危害國家安全,腐蝕了職能部門和相關官員,而使國家權力部門喪失道德製高點,嚴重影響公信力,結果是催生鋪設了全面性結構性腐敗的溫床。全黨全軍全社會花費整整十多年時間,近十年才基本逐步剎住這一歪風。第二大危機是社會權力逐步商品化,各種權力又與資本結合,形成權力異化升級版。各種貪腐行為已從蠅頭小利變成以權謀私,甚至,最後變成利用權力有計劃有預謀掠取社會資源,盜取國家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