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撥開雲霧見青天──錢鍾書及季羨林的佛經寓言鉤沉記

撥開雲霧見青天──錢鍾書及季羨林的佛經寓言鉤沉記

錢氏博通中西,單就本文談及的〈小說〉一篇,就進一步證明中西文化交流的足跡,遍布各類文獻紀錄。

佛門網 作者: 佛門網
2017-07-15
一門超出

撰文:黃杰華

標籤: 季羨林舅甥經錢君復錢鍾書錢鍾書集
錢鍾書語言能力之強,看過他作品的朋友,應該印象深刻。(攝於八十年代《錢鍾書集》)
錢鍾書語言能力之強,看過他作品的朋友,應該印象深刻。(攝於八十年代《錢鍾書集》)

佛經寓言,恆河沙數,或取材生活,或鉤沉舊籍,董理成篇。用來宣言說教,自當水到渠成。若追源溯始,鉤沉故事來源,縱使身懷絕技,也得別有本領,諸如語言天份及組織能力,才能撥開雲霧。這方面錢鍾書可謂得天獨厚。翻開他的《七綴集》,當中〈一節歷史掌故、一個宗教寓言、一篇小說〉(以下簡稱〈小說〉)介紹的《佛說舅甥經》淵源與評鑑,就讓人豁然開朗。

中西文獻互相照明

〈舅甥經〉,又稱〈佛說舅甥經〉,內容大意謂從前有一為官舅父,因貪國庫財寶,與外甥串謀盜取之,被國王識破。東窗事發之際,外甥唯有砍下舅父頭顱自保,逃之夭夭。國王誓要人贓並獲,決定將無頭屍首置於市路口,繼而刻意洩漏燒屍風聲,還以公主作餌,引蛇出洞。結果被外甥逐一智破,既取回遺骸,復令公主珠胎暗結。國王將計就計,再以王孫為餌,外甥智取親兒,遠走他國。其智甚得他國君主賞識,欲將女兒許配,為他所拒,謂早有意中人。國王愛惜其才,欲替他完成心願,最終娶得美人歸。

〈舅甥經〉原文,來自印度經典還是別有所依,不得而知。錢鍾書的本領之一,就是讀書過目不忘。他發現公元前五世紀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錢君索性譯為《史記》,與司馬遷齊光,就非常巧妙)一書,其中一個故事與〈舅甥經〉幾乎完全相同,故事將宗教寓言變為歷史掌故。此外,他又發現十六世紀意大利邦戴羅(Matteo Bandello)的名著《短篇小說集》(Le Novelle)的一個故事與〈佛說舅甥經〉幾近相同,原來的歷史掌故變成情節緊湊的小說,內容更豐富,敘事技巧更完善。錢君復以白話文從意大利文翻譯過來,只刪掉故事的「鋪比典故和穿插議論」。他將三篇故事比對,得出一個結論:「一樁歷史掌故可以是一個宗教寓言或比喻,更不用說可以是一篇小說。」

錢的發現,讓讀者知道,至少從公元前五世紀希羅多德的希臘,輾轉到了公元三世紀的中國,再到十六世紀的意大利。故事經歷2100多年,舊瓶還是舊酒,湯藥幾近不換,內容幾乎沒變,只是角色名稱,情節略作改變增刪,巧合還是傳承,經過實在耐人尋味:「佛經和古希臘史曾結下這段文字因緣,很耐玩索,也許有人指出或考訂過」。錢氏的比較對照,恰好展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側面,這種中西文獻互相照明的手法在他的作品屢見不鮮,幾乎成為他作品的標誌。

錢氏譯文簡潔優美

錢鍾書語言能力之強,看過他作品的朋友,應該印象深刻。他不論說話行文,英德法意等語,行文信手拈來,似全無障礙,夏志清,水晶、劉紹銘、湯晏、汪榮祖等人,留下不少錢公野史軼事,可作佐證。文中跟〈舅甥經〉相關的共三個故事,除了第一個為竺法護譯文外,其餘兩個,均由錢氏翻譯。這裏先摘錄三段情節相同的譯文,簡作比對,以見他的文字之美。第一段先引西晉竺法護的譯文:

外甥教舅:「舅年尊,體羸力少,若為守者所得,不能自脫。更從地窟,却行而入。如令見得,我力強盛,當濟免舅。」舅適入窟,為守者所執,執者喚呼,諸守人捉。甥不制,畏明日識,輒截舅頭,出窟持歸。

錢君不單全錄法師譯文,還指出譯文裏有若干魏晉時代用字,諸如「連昔」,「蛇維」、「嗚噈」、「見哀」,與今人用法迥異,如「蛇維」,今天寫作「荼毘」,也就是火化。若非他點出,讀者尚需費一番爬梳功夫始能釋然。他深厚的文字學根柢,就在字裏行間展現出來。

希羅多德所記的掌故,雖有增飾,主線絲毫未改,且看錢鍾書的文言譯文:

二賊又來,一先蛇行,至於篋處,頓陷機中,無復脫理。急呼厥昆,示己處困,而謂之曰:「趣斷我首,免人辨認,殃及汝身。」弟解其意,依言而行,還石原處,攜頭回家。

譯文簡潔有力,與竺法護相較,亳不遜色。至於邦戴羅的小說,踵事增華者多,內容更添繁富,錢君譯文如下:

一天夜裏,他們照常挪動石塊,放膽進庫。哥哥一腳踏着機關,立即寸步難行,兩條腿夾合一起,再也分不開。他掙扎愈使勁,機器捆扎愈收緊。弟弟忙來解救,用盡手段,也無濟於事,那捆住不放的鎖鏈愈解愈緊。這人給機器扣住,自知沒有生路,兄弟倆一齊叫苦,遭上了橫禍,呼天怨命。哥哥就囑咐道:兄分啊!我誤落機關,沒有配合的鑰匙,誰都打不開這具鎖。明天準有人進庫,假如國王親自來到,看見我在這裏,咱們的勾當就戳破了。我得先受盡刑罰,被逼招供出犯案的同伙來,到頭還難逃一死。………好兄弟,空話少說,白費唇舌,耽誤了大事。你狠狠心,把我的頭連脖子斫下來,剝光我的衣服,人家就認不出是我了。………那時天將分曉,弟弟背起裝滿金子的口袋,一邊哭,一邊拔刀割斷哥哥的腦袋,包在屍身上脫下衣服裏,含悲忍痛,和金子口袋一起帶出牆外,把石塊好好放還原處。

這段譯文,內容詳細,筆者只選取與之前兩段相關部份,故上文間有省略。譯文讀來全無翻譯味,文言功力絕不亞於竺法護。邦戴羅的轉寫,十足小說,錢君指出邦氏小說,開首大多附有一段類似「楔子」或「入話」,故事結構更完整。錢君譯筆,引人入勝處尤多,邦氏小說最後一句,錢鍾書翻成:「那個殘殺同胞,盜竊財產的賤種就也搖身變為貴族和上等人了」,說書人的語氣,更形活現。他要讓讀者知道那是原文漢譯,除了文後下註外,還在機關處錄下原文比對,如「把黑的說成白的來哄我」(a me mostril il bianco per il nero),譯文加上原文,為「炫博」手法之一,即炫耀博學,既引人入勝,又能沾沾自喜。此語稍有負面意思。然而,對幾乎是同一文本(不論是英文還是拉丁語系)作文言白話翻譯,如非武林高手,恐怕無法做到。

至於三種文本的故事結構,錢認為〈舅甥經〉最差勁,若干情節需要辯解,情理也說不通,他說:「〈舅甥經〉裏的賊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冒險採花者,似乎公主靜靜地、乖乖地由他擺佈,到她伸手抓來人、放聲叫『守者』時,早已讓他得盡便宜。要不然,她哪裏會『懷妊十月生男』,而且孩子貨真價實是他下的種呢?這裏的敘事很有破綻。」作為小說,他覺得劇中角色人物愈多,所需的敘事時間就愈長;故事結構愈錯綜複雜,愈不易分明,漏動也就愈大。他稱許邦戴羅,因他充實了故事內容,增添若干人物對話,並補加不少細節,這從上引文已能窺見。錢君的洞見與分析,遍於字越行間,有時甚至幽古人一默:

佛經故事的本領最差,拉扯得最囉嗦,最使人讀來厭倦乏味。有不少古代和近代的作品,讀者對它們只能起厭倦的感覺,不敢作厭倦的表示。但是,我相信《生經》之類夠不上特殊待遇,我們還不必就把厭倦當作最高的審美享受和藝術效果。

他的鑑賞標準,主要從文學敘事手法作考量而非宗教故事背後的隱喻。筆者覺得,小說敘事的發展,隨着時代進步和社會需求,情節愈加複雜乃自然的發展。宗教寓言,在於說教,其餘枝節,大可從略,敘事手法未臻境界,可以理解。錢君將佛經寓言與小說家邦戴羅並列比對,佛經故事技巧不足之處,實在難免。此乃宗教目的與文學藝術之差異。

季羨林的求索精神

〈舅甥經〉的開展,源於舅父一時貪念。舅父是誰?經謂:「舅者,調達是也。」調達者,就是人所共知的提婆達多(Devadatta,意為天授),「調達」一詞為舊譯。看來故事目的之一,在在要證明提婆達多乃罪魁禍首。提婆達多作為釋迦牟尼的堂弟,早於佛在世時,已惡名昭彰。他三番四次加害佛祖,朋黨結怨,破壞僧團,凌辱耶輸陀羅,又離間阿闍世王父子關係,可謂惡貫滿盈,在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敘述尤為詳盡。然而,已故梵文學者季羨林對佛典刻意醜化提婆達多不以為然,八十年代他寫下〈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為調達翻案,想為他討回一點公道,並嘗試推論提婆達多派在印度續有發展。文題雖然充滿思想傾向,然而內容不落俗套,無損文章價值,也給讀者一點啟示。

季羨林在文中先引述國外多部重要佛教史對提婆達多的評價,包括Charles Elliot,Hermann Oldenberg、Étienne Lamotte及A.K.Warder等,結論當然是一面倒負面。蓋因佛在世時,提婆達多臭名遠播,為人詬病。然而,十惡不赦,總有一善,憑他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求索精神,終獲一點發現。

在漢文《四分律》卷四,《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十誦律》卷三十六、《鼻耶》(鼻奈耶)卷五,季老找到了佛陀與舍利弗及阿難的對話,以證釋迦曾僧團讚譽早年的提婆達多,如《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

舍利弗言:「我昔已曾讚嘆調達,今日云何復得毀訾?」佛言:「汝昔讚嘆,為事實不?」答言:「是實。」

季老的佛教因緣,讓他及時看到並比對新疆出土梵文及巴利文有關「破僧事」(Samghabhedavastu),發現梵文本有這一句:「大德!從前我曾讚嘆過提婆達多的品質,說,提婆達多是善良的、英俊的、有德的,現在人們將會譏笑我前後矛盾」,漢譯本全附闕如,據此他認為提婆達多於僧伽中曾有極高聲望,受佛陀及舍利弗欣賞,且有自己徒眾。五世紀法顯及義淨所記,印度仍有提婆達多派僧人,季老認為他們的存在是一股「潛流」,一股潛在的流派,推斷該派一直在印度發展,一同經歷佛教由原始到部派,大乘到密乘佛教的盛衰。他從梵文,巴利文及漢文佛經的比對,通過種種對提婆達多的記載,發現部份佛教經文並不真實,也有捏造的成份。當然,他深明這純是一種推論,還未有確切文獻以茲佐證。

筆者覺得,不論佛經寓言還是哲學義理,要考鏡索源,還其本來面目,實在複雜。要解決這類問題,光靠漢文大藏經絕不能解決。論者必須具備多種佛經語言能力,並時刻留意新出土文獻,加以比對,才有機會還原歷史。當然,要掌握並嫻熟運用梵文、巴利文、藏文及漢文,一點不容易。如歐洲幾位藏傳佛教學者,諸如 David Germano,Sam van Schaik、Robert Mayer夫婦及Orna Almogi等寧瑪派專家,提出寧瑪派(rNying-ma-pa)重要文獻《寧瑪十萬續》(rNying-ma -rgyud-’bum)內,不少儀軌因沒有可靠的印度源頭,結果未編入《西藏大藏經》。他們還比對敦煌藏文文獻,考釋出《寧瑪十萬續》部份儀軌內容取自西藏的苯教(Bon-po)儀軌及教法。由此可知,要索源文獻,尋其原委,一點不易,此屬一例。

季羨林攝於北京大學。(《季羨林文集》)

錢鍾書〈小說〉所記的「見哀」,「蛇維」等詞,要弄清其義已不容易。錢鍾書與季羨林的語文學訓練各有所長,鉤沉所穫各異。通過他們撥開雲霧見青天,讀者才知部份佛經故事原型(archetype),甚或經中諸說,並非原來旨趣。二人所記的提婆達多,又是一例。

錢夫人楊絳在〈錢鍾書對《錢鍾書集》的態度〉說:「《七綴集》文字比較明白易曉,也同樣不是普及性讀物。」說文句,〈一節歷史掌故、一個宗教寓言、一篇小說〉絕不艱深;說內容,說深度,倒需花點時間仔細玩味。錢氏博通中西,《管錐》《談藝》不必說,單就本文談及的〈小說〉一篇,就進一步證明中西文化交流的足跡,遍布各類文獻紀錄,文中除了比對,也給予適當的評價。他的機智,幽默與才華,盡在字裏行間,這是錢作讓人津津樂讀的地方。


本文所據資料如下:

1.《錢鍾書集.七綴集.一節歷史掌故、一個宗教寓言、一篇小說》,北京:三聯書店,2001,頁189-210。

2. 〈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季羨林文集》第七卷:佛教。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頁278-313。

原刊於佛門網,獲作者授權發表。

更多精采文章

  • 經手圖書3000本 知名出版家自述40年編書苦樂經手圖書3000本 知名出版家自述40年編書苦樂
  • 為何錢鍾書不寫《文心雕龍》式的評論著作?為何錢鍾書不寫《文心雕龍》式的評論著作?
  • 入廚之樂與文化視野入廚之樂與文化視野
  • 女人係書的天敵?女人係書的天敵?
  • 寂寥天地有知音:錢穆與錢鍾書寂寥天地有知音:錢穆與錢鍾書


佛門網

《楞嚴經》有云:「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十方諸佛,取首楞嚴三昧而通達勝妙莊嚴之路。佛門網今撮取其意,致力提倡正信佛教,淨化心靈,貢獻社會,造福眾生。一門張開,連接莊嚴佛道,智慧人生,彈指擁有。十方名家專訪,專欄創作匯萃,時事新知,精彩影音,禪思妙趣,洗滌你我‎心靈‬。願閱者念念分明,啟迪覺悟人心。
View all posts
標籤: 季羨林舅甥經錢君復錢鍾書錢鍾書集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黃錦輝教授:美債違約暴露兩黨政治出了什麼問題?中國如何協助美國處理危機?
灼見政治

黃錦輝教授:美債違約暴露兩黨政治出了什麼問題?中國如何協助美國處理危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3
金教授表示香港的經驗可供內地參考。(徐佳鳴提供圖片)
灼見報道

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博士花了8年半工讀,學會了公司整體運作方式,以及行業的經營經驗和模式,為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開始。
灼見專訪

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孫西博士是香港珠海學院「智珠驪探」系列活動開場嘉賓。
灼見專訪

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31
梁家傑表示,公民黨劃上句點,是因為「沒有人肯接任主席、沒有人肯接任執委」,亦無從籌款,因此很難繼續。(梁家傑Facebook)
灼見報道

創黨16年 公民黨宣布自願清盤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8

影片

  • 黃錦輝教授:美國朝野為什麼也爭論ChatGPT?如何讓學生正確認識AI新工具?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敘利亞歷經天災、內戰如何重建? 美國制裁下的文明古國新面貌
  • 黃錦輝教授:G7計劃把北約亞洲化會否得逞?王毅與沙利文會晤能夠改善中美關係?
  • 數碼港CEO任景信:綠色科技如何成為資本新寵、年輕人鍾情的事業?企業怎樣發掘碳數據商機?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阿富汗、敘利亞為什麼是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揭開塔利班政權神秘面紗
  •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葉問如何智鬥軍閥排長?怎樣三招擊敗日本憲兵教頭?有沒有做過國民黨特務?
  • 太古集團唐偉邦:屋頂耕種,也是可持續發展?今日廢棄之物,是明日可用資源?
  • 曾繁光醫生:社交焦慮症是怎樣形成的? 用什麼方法克服與治療?
  • G20綠色金融推手馬駿博士:推動雙碳要年花16萬億元,錢從何來?歐盟徵碳稅,劫貧濟富?
  • 雷鼎鳴:白宮把美元武器化怎樣害人害己? 全球多國去美元化將有什麼災難後果?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有線電視的前世今生 兼談香港電視業前景有線電視的前世今生 兼談香港電視業前景 編輯精選
  • 佛誕感言佛誕感言 常霖法師
  • 小紅書勝IG小紅書勝IG 項明生
  • 除四害除四害 陳家偉
  • 與金冬雁教授對談:面對新冠「二陽」潮,香港的經驗有什麼值得參考?與金冬雁教授對談:面對新冠「二陽」潮,香港的經驗有什麼值得參考? 編輯精選
  • 孩子,加油啊!孩子,加油啊! 陳家偉
  • 「蛙化」也好,「蛇化」也罷:王子為什麼會變成青蛙了?「蛙化」也好,「蛇化」也罷:王子為什麼會變成青蛙了? 潘文慧
  • 一個不會發燒的病人──評港事三則一個不會發燒的病人──評港事三則 張宗永
  • 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本社編輯部
  • 由知港滬到知東盟的重要性由知港滬到知東盟的重要性 張建雄
  • 一個民族兩種青年人態度 未來發展前景或會成兩樣一個民族兩種青年人態度 未來發展前景或會成兩樣 阮紀宏
  • 中年幸福婚姻特質中年幸福婚姻特質 羅乃萱
  • 創黨16年 公民黨宣布自願清盤創黨16年 公民黨宣布自願清盤 本社編輯部
  • 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本社編輯部
  • 5月兩個峰會各有心思5月兩個峰會各有心思 張建雄
  • 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立  委任王于漸劉兆佳鄭永年等56人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立  委任王于漸劉兆佳鄭永年等56人 本社編輯部
  • 書店風景書店風景 張灼祥
  • 夏寶龍訪澳門 對港澳及大灣區的意義夏寶龍訪澳門 對港澳及大灣區的意義 盧兆興
  • 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 本社編輯部
  • 從傳奇看唐代男女之放浪從傳奇看唐代男女之放浪 楊興安

推薦作家

  • 楊興安
  • 周延
  • 莊太量
  • 益行
  • 潘銘基
  • 沈言
  • 鄭明仁
  • 陳景祥
  • 郭一鳴
  • 蘇文傑
  • 潘文慧
  • 温愛詩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