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男女,描繪和母親關係時,總能滔滔不絕,細節不會漏掉,歡天喜地,母親在旁,哀愁悲慟,媽媽靜靜相伴,我在過萬個的「故事培訓工作坊」裏,學員上台分享故事時,百分之八十都把母親當做自己的守護神,但說到父親時一般是淡淡一句:爸爸跟我有點距離;爸爸很忙;我們不大講話;他待我很嚴……
與父親往往有距離
雖說新一代父親已改變不少,但一代影響一代,現在仍有父親把無言之父形象靜悄悄的留給兒子。
七八十年代,當父親沒有方法指導孩子,他情急之下以為毒打是最有效率的方法,當中的愛恨交煎很難和外人分享,所以父親在家庭中,多數是半隻腳騎在外,半隻腳在內。觀乎父親節和母親節相比,父親節的飲茶吃飯活動,總是尷尬非常。
就說自己吧,父親不擅和我閒聊,因覺得自己沒盡父親責任,我們相處時已是大學將畢業,我只盡供養責任,感情不濃厚,完全不似我跟他孫兒般親切,直至他八十多歲,一天在酒樓我握着他的手,才感受父親的體温,過了這鴻溝,一切皆自然而然,所以這一步,不妨父親、兒子一同邁步,讓父親節過得豐富一點。
感受體溫一切自然而然
在網媒讀了一篇文章,淡淡寫出父子情深,節錄如下:媽媽早逝,而我的哀傷從來未處理過,再加上畢業後工作問題,最終我患了情緒病……那時候心理學家問我和爸爸關係如何。
我總是覺得他在媽媽生病時做得不夠好,不夠照顧她,再加上他一直對弟弟偏心,所以我常怪罪於他,和他不親近。之後,當我病得亂七八糟,主要是妹妹照顧我,爸爸只是旁觀者。弟弟讀醫科功課很忙,不能時常探我……時間久了,妹妹開始受不了,爸爸開始成為主要照顧我的人。當弟妹也離開我時……就只有爸爸在我身邊。當我由早睡到天黑,連燈也不開,爸爸放工回來就自動買個飯盒給我吃,如果我早上有起牀,爸爸會去買個腸仔包給我後才上班。看到我振作不起來,爸照顧我日常生活,沒有半點怨言,從來不催我找工作,他只是說:「有精神就外出走走,阿爸給錢你去看戲和吃頓好的吧。」「不要擔心錢銀,你弟妹有足夠的給我,你想的話找份輕鬆的工作,薪金不多不緊要,只要有動力生活就好了。」
之後在中學當教學助理,有一次因為換了新藥不適應……我打電話給爸爸邊哭邊亂說着……不久,爸爸來學校接我去看醫生。走的時候我一直挽着爸爸的手不放。
爸爸是我最佳的聆聽者,我掙到錢,就和爸爸去旅行……我也有時和爸爸有爭拗,但更多的時間是和爸爸說笑。我爸爸高大英俊,是世界上對我最好的人,但畢竟他老了,總會有一天離開我的。在腦內我曾多次想像到那個時候我會怎樣?妹是否到爸爸的葬禮才會再見面?
我會不會像媽媽離開我時那麼冷靜?又或者會更加冷靜到從此就不再說話了。
尤其看到這名大男人描述挽着父親的手離開學校,字裏行間淺白得不能再淺白,但那幅背向鏡頭,父子同行的畫面,深深打動我,幸好我經歷了這一時刻,父親逝去數年,至今無憾。
原刊於2014年《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