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肩負作育英才的重責,協助學生樹立良好價值觀,正其品德,乃首要工作。根據教育局公開資料,當局自2017年起加強價值觀教育,「整合品德及倫理教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包括《憲法》、《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法律框架下的人權教育等不同跨學科範疇,並以價值觀教育作為綜合統稱」。價值觀教育要與時並進,注重實踐,與校園生活緊密結合,方可有效推行。
優化首要價值觀教育
12月14日,教育局通告全港中、小學要優化首要價值觀和態度,延展其中部分內容。根據教育局2021年推出的《價值觀課程架構試行版》,10個首要價值觀和態度為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同理心和勤勞。是次教育局的通告強調以中華文化為價值觀教育的主軸,建議學校把關愛擴展為仁愛,在十大首要價值觀和態度加入孝親及團結。
2021年公布的《價值觀課程架構試行版》已經具備「以中華文化為主幹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特色,今次把仁、孝和團結等重要中華文化價值加入整個架構,令價值觀教育的方向更清晰,而中華文化也將是學生應對科技飛速發展和資訊爆炸的新時代的良方。
以中華文化為主軸的價值觀教育
近10年,因為網暴和校園霸凌而衍生的悲劇屢見不鮮,推行良好的價值觀教育將有望改善以上情況,是建立良善校園環境,甚至是維護學生幸福童年的基石。另一方面,香港自殺率自2007年起持續上升,加上網絡欺凌及過度網絡社交已貽害甚深,各界不得不正視價值觀教育,因為那關乎整個社會未來發展的走向,也與每個市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
既然價值觀教育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必定要深思其內蘊應以何種思想價值為本,而中華文化正是最適合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代代賢哲深入探索人性價值,淬鍊出人類的美善。中華文化為價值觀教育提供了絕佳的學習材料,也為價值觀教育的持續發展錨定了方向。歸根究柢,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正正為現代社會幾大難題提供了固本培元之策。
仁、孝與團結
網絡欺凌未曾間斷,躲在鍵盤後謾罵陌生人,字字狠辣,對他人乃至社會缺乏同理心,正正是「不仁」所為,推廣仁將是建立和諧社會,安定民情的重要一步。香港社會步入老齡化,孝是新世代的重要課題,也將為銀髮族與新生代的相處之道提供答案。與此同時,少子化社會意味家族和家庭對個人的支持力度減弱,不少人愈發感到孤獨,推廣團結的概念可以使社會發揮更好的互助精神,支撐每個人的發展與成長。
今次當局建議把仁、孝和團結注入價值觀教育的架構,正好應對3個社會愈發嚴重的問題。現代人精神健康每況愈下,傳統中國文化突破時空限制,為現代社會病提供一帖又一帖良藥。期望教育界繼續精益求精,以中華文化為主軸,積極推動價值觀教育,為未來社會發展打好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