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計劃旨在增加與歐亞國家的往來,不少商家已早着先機,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則成為教育界領頭軍。適逢哈薩克政府早前頒布新的教育語言政策,指 2019 年哈薩克將全面實施三語教學。教大與納扎爾巴耶夫大學(Nazarbayev University)合作,率先安排58名哈薩克中學老師來港接受培訓,分享兩地教育狀況、困難和心得,也為隨「一帶一路」計劃展開的各種交流和研究打響頭炮。
哈薩克勤改教育政策 數理成績不俗
哈薩克位處中亞,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由 130 多個民族組成,種族共融造就其多元豐富的文化環境。近年哈薩克勤於修訂教育政策,近乎每年一改,教師只好施展渾身解數,應對教育界中的「瞬息萬變」。任教化學及數學的兩位老師(Samat Tyulebayev & Yelmira Kaliakkbarora)均指出:「這是因為世界上整體教育的變化太快,調整政策是為了緊貼時代步伐,我們不斷投入新的教學元素,忘卻過時老套的方案。現階段更嘗試融合西方文化,植根亞洲,希望能互補不足,提高國家的教育水平。」
誠然,哈薩克近年在教育方面一直在努力追趕,教育水平有顯著增長,教育覆蓋率將近100%,十分可觀。學校也積極參與國際賽事和考試評核,往績不俗。讓來港交流的老師引以為傲的是他們學生在數理科的成績,例如在第 51 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比賽(2010)中,哈薩克代表隊躋身第五名,可謂後來居上。截至 2016 公佈的 PISA 排名,任教數理科的老師 Samat Tyulebayev 對哈薩克在世界上的排名表示滿意。
除了一系列課堂和工作坊外,哈薩克老師更走進實驗室進行模擬化學實驗。(香港教育大學)
教大相助 積極備戰三語教學
授課語言很多時候會直接影響教育和學習效率和成果,如多年前香港的教育語言微調方案、普通話教中文等政策和議題都引起廣泛熱烈的討論,哈薩克的三語教學也不例外。三語除了包括官方語言哈薩克語和俄語外,還包含對世界接軌的英語。這次遠道而來的哈薩克教師正是為了提前適應新政策,希望通過教大的培訓課程吸取關於英文教學的技巧和經驗。
課堂中同時運用多種語言教學,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項挑戰;但放在哈薩克多民族的文化背景下,三語教學有助不同民族的學生吸收知識和適應對外交流。 Samat Tyulebayev 指出多語言教學對於某些學科來說存在一定難處。他說:「對於物理和生物科的老師而言,學科要求較多的專業用詞,使得老師和學生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適應及理解,有窒礙理解之憂。」
Samat Tyulebayev(左一) 與 Yelmira Kaliakkbarora(右一)同樣任教化學科,課上更主動跟曾教授互動。
扭轉180度教學思維 演繹生活科學
問及與香港的比較時,兩位老師指出,兩地教育制度上雖沒有很大分別,但從學科劃分和教學方法而言,此行受益匪淺。化學老師 Yelmira Kaliakkbarora 指出,香港和哈薩克的教學方法存在很大差異。在哈薩克,生物、化學、物理是分開單獨授課,香港則不然。這歸功於早年推行的 STEM 教育,提早讓學生接受科學教育。因此,初中已經開設綜合科學,將生物、化學、物理共冶一爐,至高中才有獨立分科,讓學生有更廣泛全面的認知。這與他們習慣的教學模式截然不同,對他們而言十分新鮮。她指:「老師的教學思維也要跟着轉 180 度。而且課程十分生活化,生活中的例子俯拾即是,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應用。」
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曾寶強博士通過簡單的生活小實驗向哈薩克老師闡述複雜的化學公式和不同元素之間的化學反應。(香港教育大學)
其中一節課是關於生活化學,為哈薩克老師講課的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曾寶強博士十分欣賞他們對外來意見的開放態度,不會將事事拒諸門外,故步自封。曾博士在課上示範如何善用網上資源,通過簡單的生活小實驗向學生闡述複雜的化學公式和不同元素之間的化學反應。例如將蘋果和香蕉一起放,香蕉會更容易熟等等,當這些不可觸及的符號變成輕易握在手中的生活事物時,不論講解還是理解都事半功倍。十多名老師全神貫注聽取曾博士的講解,還不時點頭,認同曾博士教學之餘,亦牢牢記在心上。
課後,曾博士指,哈薩克老師很願意分享自己國家的教育現況,儘管存在語言不同的障礙,但也不妨礙他們各抒己見,同時也懂得聆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這份海納百川之心值得學習。面對不同文化背景帶來的碰撞和火花,對於培育準老師的學府而言,曾博士希望「一帶一路」計劃能配合其他國家,為教育和研究提供更多發展空間,為香港教育一體化的探訂,尋覓更多值得借鏡的經驗和方向。
呂大樂:物色發展中國家合作 早着先機
教大副校長呂大樂教授指出:「我們對他國的認識和想像仍處於落後形勢,我們需要發掘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急起直追。」(香港教育大學)
負責策劃這次交流活動的副校長呂大樂教授透露是次活動雖因哈薩克學校希望打鐵趁熱而倉卒成行,幸而兩校一拍即合。隨行老師亦表示短短幾天的課程,受益匪淺。呂教授指:「國際化趨勢中,不同院校有着特別的位置。教大主要接觸其他院校缺乏經驗的發展中國家,幫助那些國家培養他們想要的人才,藉此開拓新的合作夥伴。」此舉打通兩地教育合作大道,往後有望展開更多研究和交流,讓更多學生和準老師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背景的老師,也是教大國際化重要的一步。
乘「一帶一路」的熱潮,各界與中亞、東南亞國家的往來更為頻繁,是一個雙向且長遠的發展過程。呂教授坦言現在處於相互認識的階段,往後需要更多實際行動:「我們對他國的認識和想像仍處於落後形勢,我們需要發掘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