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這個繁華的國際都市,曾經是全球經濟的明珠。然而,隨着近年來財赤問題的加劇,政府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財政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卻選擇在新界北進行大規模的土地徵收,這一舉動不禁讓人質疑其智慧與遠見。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做法,毋疑是對財政狀況的漠視,也可能對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
連年千億財赤 應先改善民生
一、財赤的現實
香港的財赤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隨着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影響,香港的經濟增長放緩,政府的稅收收入大幅減少。以往依賴的土地出售收入也因市場需求萎縮而大幅下降,事實上,今年政府暫時透過賣地和補地價等的收入,估計只有約67.94億元,不及經濟和樓巿興旺時十分之一,亦造成了庫房連年千億財赤。這樣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優先考慮如何穩定財政,改善民生,而不是進一步增加支出。
二、徵收土地的成本
土地徵收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涉及的成本不僅包括徵收本身的資金,還包括後續的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影響評估、社會服務配套等。政府在財赤的情況下,卻選擇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土地徵收,毋疑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這樣的做法不僅無法改善財政狀況,反而可能導致更深的財政危機。
綜合政府公布的資料,地政總署今年公布的收地計劃,涉及總地盤面積超過500公頃,已經是之前10年(即2014年至2023年)收地面積總和166.36公頃的三倍。
今年收地面積大增,主要涉及北部都會區兩大率先起動的新發展區,包括新界東北和洪水橋新發展區,其中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餘下階段,地政總署於今年1月和7月宣布收回兩批共涉及約1714幅私人土地,面積約110.19公頃;地政總署今年5月亦就洪水橋新發展區的第二期發展,公布收回約176公頃土地,涉及2548幅私人土地,意味單計該兩區今年進行的收地面積已達286.19公頃,佔全港收地規模約57.2%。
收地面積大增,牽涉的收地補償金額預計超過640億元,單計新界東北和洪水橋兩個發展區,所涉及的收地補償金額佔逾360億元或約56.3%,其中新界東北餘下階段估計佔逾150億元,洪水橋新發展區則涉及超過210億元。
社會矛盾眾多 收地毋疑火上加油
三、資源配置的錯誤
在財政困難的時期,政府應該把資源集中在最迫切的領域,如社會福利、醫療保健和教育等。然而,選擇在土地徵收上投入大量資金,毋疑是資源配置上的一種錯誤。這樣的政策不僅無法解決當前的財政困境,反而可能導致其他社會服務的資金短缺,最終影響到市民的生活質量。
四、社會反對的風險
土地徵收往往伴隨着社會矛盾,特別是在涉及居民搬遷和補償問題時。政府的這一決策可能引發民眾的不滿,進而導致抗議和社會動盪。在當前社會已經存在諸多矛盾的情況下,政府的做法毋疑是火上加油,可能進一步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穩定。
五、長期效益的不確定性
政府在徵收土地時,往往寄希望於未來的發展潛力。然而,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使得這種期待變得愈加脆弱。徵收的土地能否帶來預期的經濟回報,仍然是一個未知數。政府的這一行動,可能會使其在未來面臨更大的財政壓力。
六、政治風險的加大
土地徵收政策往往涉及政治考量。政府的這一決策可能被視為出於政治利益,而非真正的經濟考量,這將進一步削弱市民對政府的信任。政治風險的加大,可能使得政府在未來的政策推行中面臨更多的阻力。而香港政府長時間被指實行高地價政策,亂花公帑收地,也會成為大財團託巿之嫌。
結論:不要追求表面的繁榮
總的來說,香港政府在財赤嚴重的情況下選擇大規模徵收新界北土地,是一種「打腫臉充胖子」的做法。上述新界東北收地所花金錢,等同今年暫錄得的土地收入接近5倍,這不僅無法解決當前的財政困境,反而可能導致資源配置的錯誤、社會矛盾的加劇以及環境問題的惡化。在未來的發展中,政府應更為謹慎,尋找真正符合民生需求和經濟發展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在短期內追求表面的繁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讓市民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