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愈來愈多人相信有樓便可以一世無憂,從周三白居二計劃恒常化後首次接受的申請數量高於過去兩期計劃超過20%來看,不少市民仍然預期本地樓價在短期內難以回調。最重要是上到車,其他考慮並不重要了。
政府的樓市政策失誤,加上過去多年的超低息環境造就香港樓市形成一個驚天大泡沫。然而,政府最失敗之處並非樓控措施沒有發揮作用,而是在公營房屋的供應在短期內遠低於長策所訂下的目標,這情況反映政府無論在土地規劃和執行政策表現均是差強人意。如果這些核心問題未能解決,香港的公營房屋短缺情況是不可能改善的。
新富戶政策戲一場
根據房委會的資料,在2011/12年至2015/16年度,平均每年只是收回200多個富戶單位,約佔公屋總供應量0.03%。為了打擊濫用公共資源和讓較需要的市民盡快上樓,政府在上年10月實施新公屋富戶政策。只要公屋租戶每月入息限額超出5倍或資產上限超出限額100倍,或在香港擁有物業,便需在一年內遷出現時入住的公屋單位。
從最近房委會向傳媒提供的數字來看,去年第4季新增刪除家人戶籍個案為9,300宗,按年上升超過兩成,顯示部分公屋富戶為了保留單位,將入息高的家庭成員刪除,這結果無疑是筆者預期之內,但卻顯示即使收緊富戶的定義門檻也未能收回大量富戶單位,看來發展局、運房局和房委公會需要回歸正路,盡快找出有效方法,解決公營房屋供應過低的問題吧!
其實,新富戶政策也不過是政府一場把戲,來回應社會對富戶持續濫用公屋資源而推出的。為何筆者有以上的批評,因為房委會設下的新富戶入息限額實在太寬鬆,難以踢走大部份的富戶。
最新的1至6人富戶家庭的入息限額分別是5.77萬元、8.8萬元、11.195萬元、13.96萬元、16.96萬元和18.665萬元。除了1人家庭,2至6人的家庭收入竟然是全港住戶家庭最高的10%,至於1人家庭則是最高收入的三成以內。以這樣寬鬆的入息門檻,大學教授也可合資格住入公屋了。
讀者可能會質疑筆者論點只是集中家庭收入,沒有分析資產淨值限額,其實,從瑞信公布的《2017年環球財富報告》,大家可以看到,香港的成年人平均財富(net wealth per adult)是9.21萬美元,以港元計算,即是72.3萬港元,這數字也遠低於房委會設下的1人資產淨值限額116萬元,看來房委會修改的富戶門檻較市民的預期低得多,如果筆者說,房委會是港版吳三桂,為富戶打開公屋中門,大家同意嗎?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