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戰爭中潛藏的假態度、真意義

戰爭中潛藏的假態度、真意義

儘管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高調表明擔憂糧食危機,卻沒有取消對俄羅斯核彈級制裁的意思。更詭異的是,美國本身是糧農產品大國,同時是糧食危機的受益者,所以其聲明到底是要解決問題,還是奉勸其他國家盡快下單?

霍詠強 作者: 霍詠強
2022-05-24
言足遷行

標籤: 俄烏戰爭制裁歐洲殖民地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糧食危機羅浮宮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指責俄羅斯,在全球面臨飢荒困境之際,卻將全球糧食供應當作為武器要挾。(美國國務院圖片)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指責俄羅斯,在全球面臨飢荒困境之際,卻將全球糧食供應當作為武器要挾。(美國國務院圖片)
0
SHARES
276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多年前曾坐在巴黎羅浮宮前,看着那巨大的玻璃金字塔,遠方還有一張巨大的海報,介紹了當前展覽中的古埃及文物,忽然想到,貝聿銘在設計這座金字塔時,有沒有受到潛意識的影響?

羅浮宮背後  不堪的掠奪史

貝氏在許多作品中都以當地特色為設計核心。1983年,法國大革命即將迎來200周年,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親自委託貝聿銘進行羅浮宮擴建工程。當貝聿銘以鉛筆素描成的玻璃金字塔構想圖首次公開時,卻被廣受批評甚至稱得上群起而攻之。

雖然最終那個設計變成了巴黎地標,但誰都無法完全摒棄當中格格不入的印象,因為他在法國的宮殿群中塞進了一個代表古埃及的金字塔。這是否正好代表着,這是歐洲人從全世界掠奪回來的產物?當然,貝聿銘一直否認玻璃金字塔與埃及有關,但這種隱晦的表達方式,在滿足了法國人潛意識中對古文明的情意結之餘,也代表着一段不堪的殖民地和掠奪的歷史。

毫無疑問,羅浮宮的埃及館應該是整個博物館最吸引人的部分。1826年,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成為了羅浮宮的第一任館長。他是埃及學的創始人,於1822年成功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從此令沉寂千年的古埃及文化重現在世人面前,更令今天這個玻璃金字塔出現得理所當然。這反映了勝負、強弱和權力的關係。

曾幾何時,羅浮宮內也有不少「歐洲精品」,當拿破侖征服歐洲各國時,將戰爭掠奪品大量送至羅浮宮展出,因此增加了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但隨着1815年,法國在滑鐵盧戰役失利,拿破侖被終生放逐,使得奧地利、西班牙、德國和英國下令歸還所有被「移走」(掠奪)的藝術品,最終羅浮宮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的歐洲國家;至於非洲、中東和亞洲的戰利品,自然不在歸還之列。這令歐洲持有的非洲文物數量,比包括非洲在內的其他地區都要來得多,這是幾個世紀的暴力掠奪的結果。

羅浮宮中巨大的玻璃金字塔,難以不令人聯想到歐洲人從埃及掠奪大量文物的歷史。(Shutterstock)

戰爭衍生出來的假態度

今年2月,尼日利亞從英國接收了兩件貝寧青銅雕塑。時隔一個多世紀後終於重回故土,西方國家聲稱正在逐步歸還非洲文物,但非洲國家費盡心思才讓西方博物館交出來的文物,其實只是他們龐大館藏的冰山一角,歐洲國家始終在忽視非洲政府和學者要求歸還文物的主張。西方博物館雖然自稱樂意開展對話,卻不斷用各種藉口拒絕非洲歸還文物的要求,包括必須對藏品進行漫長的溯源研究,以確定這些文物確實是被盜而並非合法購買,同時要求非洲博物館提出足夠證明具備保管文物的能力。

同類型因着戰爭而衍生的「假態度」多得很,正如俄烏衝突仍在持續,但是國家被攻擊破壞得慘不忍睹的一方,卻完全沒有試圖通過和談來停止戰爭,而是不斷四出演講拉風,要求歐洲提供金錢支持和美國提供軍援來延續戰爭;在戰場的另一方,卻發現如果戰事緩慢地繼續,軍事支出雖然不少,但從高漲的石油和天然氣收入增加,卻極為可觀,拉上補下還有進帳!於是,原來在互聯網業務上才會出現的「貓狗的開支,狐狸賺錢,由豬來付帳」的一幕竟然在俄烏戰爭中上演,只是歐洲這頭豬,不知道還能夠撐多久,或者説歐洲人願意被騙多久?

這場不幸的戰爭鬧劇,對於全球的影響涉及多個方面,糧食安全領域便是其中關鍵一環。面對當前日益加劇的糧食危機,美國再度指責起俄羅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拿起發展中國家來當矛頭,指全球面臨飢荒困境之際,俄羅斯卻將全球糧食供應當作為武器要挾,「封鎖」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糧食。他要求俄方立即解除對烏克蘭黑海港口的封鎖,使糧食和化肥能夠通暢流通至世界各地。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許多重要㨌物和油籽的出口大國。(Shutterstock)

美國譴責聲明是否另有目的?

俄羅斯則反駁稱,糧食危機不應由俄羅斯負責,指出是烏克蘭封鎖了自家港口,並在黑海沿岸布下了水雷彈藥。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更發文稱,俄羅斯不會以損害本國市場的方式出口糧食,西方國家之所以面臨當下迫在眉睫的糧食危機,完全是自己的「宇宙級白痴」制裁行動所引致,是咎由自取的。西方對俄制裁妨礙了每個人的正常生活,北約的擴張以及債務、交易和其他金融事項的混亂局面,更是加劇了目前的緊張局勢,西方應該解除對俄制裁,糧倉問題自然解決。

根據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俄羅斯和烏克蘭是許多重要㨌物和油籽的出口大國,其中小麥、大麥、葵花籽和玉米的出口量均居全球前5名。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而烏克蘭的黑土地面積佔全世界近1/4(23%),憑藉肥沃的土地資源,成為全球農產品主要出口國之一。

然而,儘管布林肯高調「擔憂」糧食危機,但即使演變成危機,也離不開美國對俄的「核彈級」制裁。更詭異的是,美國本身是糧農產品大國,同時是糧食危機的受益者。所以布林肯的聲明到底是要解決問題,還是奉勸其他國盡快下單?

小麥青貯危害中國糧食安全?

糧食危機連帶也在中國製造了一宗「半真半假」的新聞。近期,河南、山東等地出現小麥青儲現象,多個未到成熟期的小麥被收割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有人批評農民短視,沒有道德;有人懷疑這是俄烏衝突背景下西方大國的陰謀;甚至有人認為「割青小麥作飼料」是一股歪風,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了威脅。

這些討論有一個共同的判斷,就是割青小麥作飼料損害了國家的糧食安全,相關行為不合情理法,必須制止。對於片面了解而不知詳情的網民而言,若不加思考地跟隨所謂的「意見領袖」,很容易會誤以為真、無意識地製造網絡暴力。所以,有必要理性思考、疏導社會極端情緒。

事實上,小麥青儲過去也有這種現象。牛羊的育肥主要用玉米,但也有少量用小麥做青儲,也就是說,小麥青儲其實是常態,只不過今年因俄烏衝突引發糧食安全問題,才引發了比較強烈的社會反應。加上小麥青儲市場不大,今年也並未出現大範圍的變化和市場交易,河南、山東等地的青貯小麥交易確實只是特殊情況下的買賣,並未發展成為普遍持續的交易行為。

緊急核查  穩定社會心態

當青儲小麥現象引發社會紛爭時,無論事件是否涉及糧食戰爭,農業農村部及時組織相關省份核查核實,下發了《關於嚴禁任何毀麥事件發生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排查毀麥開工、青儲小麥等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迅速處理。無論「青儲」情況是否真正嚴重,這種迅速提出通知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社會的安定感,能發揮穩定社會心態的功能。

更多精采文章

  • 兩年一次的戰役如何終結兩年一次的戰役如何終結
  • 制裁俄國代價是一萬億美元,制裁中國呢?制裁俄國代價是一萬億美元,制裁中國呢?
  • 西方衝突只代表他們自己西方衝突只代表他們自己
  • 習近平:台灣問題處理不好 顛覆中美關係 拜登:物質支持俄羅斯 會有後果習近平:台灣問題處理不好 顛覆中美關係 拜登:物質支持俄羅斯 會有後果
  • 俄烏戰爭損人不利己 美應速叫停俄烏戰爭損人不利己 美應速叫停

0
  • 俄羅斯在美國政商界有多大影響力?
  • 《孫子兵法》看中美30年
  • 制裁俄羅斯到底成不成功?

霍詠強

IT人,30年職業生涯都在為傳媒、金融和文化企業進行數碼轉型,多年來在報刊撰文評論創新科技,眼見社會變得政治化,傳媒變得主觀、斷章取義,甚至做假,於是自行插足當時評人。在評論時事之餘,最大興趣是推動文化教育,於2001年開始擔任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職務,期望能將科技和媒體經驗,作為傳承中華文化的動力。

南轅北轍的工作,因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作為資深的專案管理人,經驗說明再完美的制度也有漏洞,最仔細的設計反而會引發更多錯誤。所以不能盡信制度,相信人,相信人們判斷是非的能力,只要放下立場,自然能夠洞悉一切。
View all posts
標籤: 俄烏戰爭制裁歐洲殖民地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糧食危機羅浮宮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謝君豪接受專訪。(蘇偉柟攝)
字旅相逢

君踏舞台成佳話,豪情俊逸十三郎──專訪著名演員謝君豪

作者: 馮珍今
2022-07-05
李家超表示,政府會以行動爭取市民的信任,以結果拉近距離。(直播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李家超:公務員表現與政府效率掛鈎 百日內交首份公屋報告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5
中聯辦座談會現場,左一背對鏡頭者為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香港電台視像新聞截圖)
灼見報道

中聯辦座談習近平講話 駱惠寧: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 「蘇州過後無艇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2
周蜜蜜女士受訪當日攝。
訪談錄

兒童文學兩代情──周蜜蜜訪談記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7-02
習近平期盼新一屆特區政府,幫助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直播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習近平:一國兩制是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1

影片

  • 文相濡:用李家超當選時間的八字問前程吉凶 管治班子具助力 但提防明年遇上衝擊
  • 黃錦輝教授:虛擬貨幣急跌暴露出什麼問題?投資者怎樣趨吉避凶?
  • 曾鈺成:一國兩制的內涵是什麼?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有何差別?
  • 林翠華教授:長者活出當下有三大要訣
  • 陸恭蕙博士:香港在可持續發展有什麼新商機?企業怎樣做好ESG?
  • 黃錦輝教授:美國槍擊事件頻繁的深層次原因 軍火產業無法取代?
  • 霍詠強:回歸25年香港為何走向極端政治化?認清BNO本質 英國有善待香港嗎?
  • 雷鼎鳴:美國怎樣違反世界秩序為所欲為?面對挑戰 如何千方百計挖中國牆腳?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 林翠華教授:老爸老媽為何不快樂?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 本社編輯部
  • 我的修行路我的修行路 常霖法師
  • 回歸看金融  東方旭日紅回歸看金融  東方旭日紅 陳鳳翔
  • 美版一帶一路 笑到碌咗喺度美版一帶一路 笑到碌咗喺度 胡孟青
  • 陶傑:痛悼邱翔鐘先生陶傑:痛悼邱翔鐘先生 編輯精選
  • 世界要解決兩大虧損才能既濟 世界要解決兩大虧損才能既濟  張建雄
  • 25年香港政治的回顧25年香港政治的回顧 雷鼎鳴
  • 俄烏戰情出現新的局面俄烏戰情出現新的局面 施永青
  • 低吹沙:香港身份認同與人心回歸的新階段低吹沙:香港身份認同與人心回歸的新階段 袁彌昌
  • 旗要三面旗要三面 蔣匡文
  • 一仼總統都是經濟闖的禍一仼總統都是經濟闖的禍 張建雄
  • 新界與香港回歸的歷史擔當新界與香港回歸的歷史擔當 廖書蘭
  • G7峰會前小插曲G7峰會前小插曲 郭一鳴
  • 習近平訪港: 香港歷經風雨浴火重生 證明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習近平訪港: 香港歷經風雨浴火重生 證明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 本社編輯部
  • 海鮮舫之死海鮮舫之死 徐家健
  • 歐洲變局歐洲變局 陳文鴻
  • 中聯辦座談習近平講話 駱惠寧: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 「蘇州過後無艇搭」中聯辦座談習近平講話 駱惠寧: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 「蘇州過後無艇搭」 本社編輯部
  • 《壯志凌雲2》是美產《長津湖》《壯志凌雲2》是美產《長津湖》 張宗永
  • 美「薅羊毛」後 將積極解決通脹美「薅羊毛」後 將積極解決通脹 湯文亮
  • 早期的四大族群早期的四大族群 葉德平

推薦作家

  • 蘇文傑
  • 張灼祥
  • 邵志堯
  • 釋證嚴
  • 盧兆興
  • 黃冬柏
  • 羅乃萱
  • 張宗永
  • 彭智華
  • 艾雲豪
  • 施林海
  • 張倩儀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