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在中國的30年戰略管理諮詢工作裡,除了認識了為數不少的企業家和專業人士之外,我亦很榮幸認識了不少不同時代的年輕人。
戰略諮詢是一項高質量的工作,對人的要求特別高。而良好的諮詢公司可以為有資格的人才提供相關的培訓(包括項目上和項目外),讓有潛質的年輕人可以在多方面取得(往往是巨大)的進步。
我在中國的諮詢工作分為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我遇上了三批不同時代的年輕人。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些共同之處,亦發現了不少不一樣的地方。
BCG時代的年輕人
在1993年我領導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在中國的業務時,我們應該是第一家外資戰略諮詢公司在中國內地招聘本土的諮詢顧問。當年BCG中國業務的始創人鄭力行先生從當時的上海機床集團公司邀請了他們的原副總經理李大剛加入了BCG的上海辦事處。李大剛在30幾歲已被提拔為上海機床集團公司的副總經理,是上海市第一批市一級公司領導幹部年輕化的代表。在鄭立行先生的引進下,大剛是BCG合資企業的第一位僱員。此外還有季正芳,她亦是機床公司出身,後來加入BCG,掌管我們的內部行政,成為我的助理,非常能幹。
我們首兩位諮詢顧問是錢軍和張璐斌。他們兩位都在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做過,主要做銷售的工作,當時寶潔是中國最紅的外資,年輕人都想到寶潔工作。他們都是上海交大的畢業生,是楊院長的學生。後來兩位都有很好的發展。張璐斌去了美國范德堡(Vanderbilt)大學讀MBA。錢軍則去了美國哈佛商學院,並是我們在中國內地保送去外國讀書的首位員工(公司付學費和開支)。這是一歷史創舉,當時在中國是無人可以想象僱主(特別是外國來的僱主)居然會為員工付錢去攻讀如哈佛商學院等國際頂尖學府。我記得錢軍的故事曾經在上海市的報章刊登過。張、錢兩位後來讀完書後相繼回國,後來的職業發展相當順利。
現在BCG中國區的負責合夥人廖天舒亦是當時我從寶潔請過來的。天舒是錢軍和張璐斌介紹的。我還記得第一次與她見面的時候是在廣州某大酒店咖啡廳。轉眼20年之後,她已成為BCG的資深合夥人和中國區的領導者。還有王燁、丁海英、黃輝、于江淳、戚克柟、許敏達等人。
之後每年我們都會從「清北復交」招聘新的顧問進來。因此,作為中國業務的負責人,我需要對每個申請人進行面試和作出最後是否錄取的決定。
當時正值中國的改革開放,在鄧小平先生南方訪問之後,中國的經濟開始復甦。當時中國整體的GDP只有6,191億美元,而人均GDP更只有525美元。外資企業對於中國的市場和作為一個「低成本的採購基地」突然之間產生很大的興趣。當時BCG從香港辦事處派人到上海與當地的團隊一起合作,為客戶進行諮詢的協助。
當時「清北復交」的不少學生已經知道BCG的存在,亦知道管理諮詢是一個新興的行業。不少學生對加入BCG非常嚮往。
那時候能夠進入BCG的年輕人基本素質上是比較高的,況且一般都具備旺盛的學習慾望。儘管在那個時代,中國的年輕人物質條件並不充裕,但當我面試大量的他們和與最後篩選過的少量最後被錄取的年輕顧問一起工作時,普遍感覺到他們身上願意學習和進步的驅動力。當時,上海的地鐵剛開始興建,公交系統並不是那麼完善,BCG的年輕顧問大部分都是騎自行車上班,雖然與「共享單車」在質量方面沒法比較,但回想起來,他們都滿懷對未來的憧憬。
他們在BCG工作了幾年之後,一般會選擇去讀MBA或其它研究院課程。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他們全部都選擇了到海外留學,一般都能進入水平比較高的MBA或研究院。作為他們的上司,我亦習慣了為他們撰寫推薦書。
在讀完MBA或研究院之後,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會回國,一部分回到諮詢行業,另一部分到了其他行業,亦有一部分留在美國。幾十年後,回頭一看,他們已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博思艾倫(博斯)時代的年輕人
到2002年我回到博思艾倫諮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後改名博斯諮詢公司,Booz & Company)為該公司重新建立他們在中國的業務。那是從零開始。我又開始大量在中國招聘年輕的管理諮詢顧問了。那時與我在BCG開始時已經相隔有九年時間。中國的經濟經歷了不少起伏,但總的來說經濟增長是快速的。
當時中國亦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不久,那時中國整體的GDP已達14,705億美元,世界排名第六位,而人均GDP亦已達到1,148美元。不少跨國公司憧憬著中國的市場,並將它們的供應鏈不斷深入中國。同時中國企業,包括一些國企和一些民企,亦表現出它們逐漸突出的競爭力。中國市場保持高速發展。
這個時候,我招的年輕人與9年前在BCG招的,在經濟水平上和對外界的了解上明顯有所提升。他們亦不騎自行車上班了。當時上海地鐵已經有好幾條線開通,年輕人們乘搭公共交通便能上下班。還記得第一批招進來的有李師揚,張卓凝,葉菲,王春燕,蒲春華等。就像BCG年代一樣,他們都是來自於「清北復交」(在香港的,往往亦是畢業於當地或海外名校)。
中國的年輕顧問依然好學,努力和願意接受新的挑戰。隨着公司中國業務的高速發展,這些年輕顧問們亦學到了不少不同類型項目的經驗。一些為跨國公司,一些為國有企業,一些為民營企業,一些為當地政府,更有一些為多邊機制,如世界銀行等。在眾多和高度多元的項目和客戶環境中,年輕的顧問們成長得特別快。
就像BCG那些年輕人一樣,在博思艾倫(博斯)諮詢公司,這些年輕顧問在工作數年後亦一般會出發至海外,攻讀MBA或其它項目。大部分之後回國了進入諮詢行業,亦有不少選擇其它行業。今天他們許多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均相當成功。可以說,博思艾倫(博斯)亦成就了另一代的中國年輕人。
高風時代的年輕人
到2014年我創立了自己的高風諮詢公司。我一樣在中國內地招募了不少年輕人。2014年與1993年的中國已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中國企業家憑著他們的企業家精神在不同行業進行創新和創業。那時中國的GDP已達104,767億美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亦已達到7,637美元。
這時的年輕顧問普遍的經濟條件已經非常不錯,不少在本科已在國外修讀之後再回國,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和對外語(特別是英語)的掌握能力比BCG和博思艾倫(博斯)年代的更勝一籌。
時代給予機會與挑戰
我很幸運,在過去30年中,在內地認識了中國的「黃金三代」。從他們身上,我可以看到中國在過去這段時間中的飛速發展和巨大轉變。除了在經濟方面,在個人方面亦有許多變化。我所認識的「黃金三代」在他們各自的時代中都屬於年輕精英。但從時間縱軸來作縱向對比,高風時代的年輕人比博思艾倫(博斯)時代的和BCG時代的在多方面都明顯取得了進步。
時代給予了中國的年輕人機會,亦賦予了他們挑戰。中國的規模、發展速度、產業和企業類型的多樣化,加上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和全球化的高度發展環境,給予中國的年輕顧問們不斷的磨練。而在磨練的進程中,每一個人的能力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總的來說,他們獲得的機會會比他們的上一代更多。
BCG時代我招的顧問今日已經50多歲了。時間過得真快,還記得當年他們青澀的面孔,好奇的眼神,和那些當年的穿著。
閒來坐下來淺嘗著淡淡的綠茶,思念著過去和現在的情景,那中國的「黃金三代」就像一套電影般在我眼前掠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