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名僧繼程法師來港時在專訪中提到,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緣由的社會運動,政治能令不同的人和衷共濟,存異求同;政治也能令人格格不入,紛爭四起,這都是社群的共同業報。我想,能共融就是善業,不能化解矛盾就是不善業。
偶然重翻一下小川仁志的《哲學的教室》,裏面有關自由的觀點牽起了一些想法:「自笛卡兒以來,『自我』一直被認為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可是沙特認為應該是意識。所謂的意識,不同於自己的內在即代表一切的自我,而是要藉由理解外在世界偶然發生的事物才能成立。『存在』也指那樣的意識的外在呈現。假使由自己認定自由,這時他人也同樣可以認定自由,那麼便無法避免自由之間互相衝突的事態發展。在我與他人共同生活的共同體上,自私行為一定會造成他人困擾。若要問為什麼不能造成他人困擾,自然是因為有損對方的自由。對方的自由可能受損,即表示自己也可能因對方的行為造成損害,所以有必要為對方着想。」
以怨不能止怨,唯有以忍方能止怨
所以佛教重視僧團,佛、法、僧合稱三寶。僧團除了傳法,還有團結信眾,和顯示人和的典範作用,因為人有很多習性,有群組就有人事問題和煩惱。了解緣起性空、無常、無我,就能較易推己及人。其實我們站在不同的位置也可能在同一課題出現不同的立場,例如你可能是上司,也同時是下屬,是家長也是老師,如果大家都能考慮不同意見者的出發點,一起尋找利己利他的可能性,就可能活得輕鬆自在點。
繼程法師說︰「佛教導弟子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但善惡在世間沒有一種明顯的分界,不是指我們不能分出善惡,而是善惡有不同程度。佛又說︰以怨不能止怨,唯有以忍方能止怨。有些人想︰他們可以這樣做,為什麼我們不能這樣做?這是內心深層的煩惱。我們都分別善惡,但佛叫我們提升,『未生惡令不生』,我認為你做壞事,我要用壞的行為來懲罰你,這樣兩方就一樣了。如果我們有智慧,知道在時間,惡行會有惡的果報,善行會有善的果報,有智慧就可以超越。我們可以透過觀呼吸或念佛來攝住我們的心。外面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回到呼吸,外面怎麼亂,你的心不被動搖。從因緣的角度看,我們就知道善惡要分明,然後通過修訂和慧,讓我們能夠超越,並以慈悲心回到世間,心裏面的煩惱慢慢減輕。」
學佛教我們深信因果,敬畏因果,長養慈悲心,減少嗔心,成為社會正能量的一分子,希望積聚善業終能成就和諧社會。祝各位讀者鼠年如意吉祥,香港吉祥。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