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躺平主義」一詞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躺平主義者主張放棄奮鬥,減少工作時間,不追求高收入和高地位,過一種簡單的生活。有些人認為躺平主義是一種倦怠和放棄,而有些人則認為它是一種不滿,反映香港年輕一代許多向上流的困難。儘管香港是一個經濟繁榮的城市,但高房價、高物價、教育壓力等問題使得年輕人很難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凡此種種都可能是年輕人認同躺平主義的原因。
基層青年 鍛鍊機會更多
第一太平戴維斯(香港)董事總經理及投資部主管袁志光先生,留意到新一代面對的挑戰,多年來默默支援和幫助社會上不同的年輕人。現時社會的生活水平與成本都比以往有所提升,然而房價高企,使得年輕人感到難以負擔適當的住房,對未來發展造成限制。
許多年輕人在畢業後未能從事高薪的文職工作,至於對較高薪的藍領工作如建築或護理等, 感覺辛苦及覺得有厭惡性 ,這使得他們感到生活艱難,以及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因而有不少人認為「成功靠父幹」,草根階層難有出頭天,繼而再有躺平主義。
對此,袁志光認為雖然家境較優渥的孩子或許有較多教育機會,或更容易接收資訊。但現今互聯網發達,資訊接收已沒有差別,基層家庭反而可以得到很多鍛鍊學習的機會。而事實所見,很多事業成功的人都出生自基層, 通過拼搏進取及靈活思維, 創立自己的人生。
「出身自基層家庭其實有很多先天的優勢,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正因他出身寒微,得以學會如何處理許多日常事務。」袁志光補充,基層學生有更多自立自處的機會,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會因而比經濟條件優渥的學生「輸蝕」,而最重要的其實是通過自我探索、求知 和進取精神,把出生貧窮轉化作奮鬥向上的優勢。
或許我們不是出生自富有人家,但如果自我努力永不放棄,人生一定精彩。當然,這不是說每個人也要成為富豪,而是指可以選擇改善自己生活及把人生發揮得更好。從同樣出身基層而成為國際企業董事總經理的袁志光身上,不難體會這個道理。
着眼金錢以外的得益
香港社會產業欠缺多元的發展空間,過往側重金融或服務業發展,擁有其他技能的年輕人發揮空間較為狹窄,甚至出現不少年輕人被壓榨的例子,不時有例子反映某些機構要求年輕的自由工作者無償或低價完成繪圖或畫插畫工作,認為這是給予他們展現自己的機會。袁志光認為,年輕人剛踏入社會,難免會遇上一些付出與工資收入不成正比的工作體驗,「一個人有能力及熱誠,不會永遠懷才不遇。作為年輕人可以去想即使在金錢上無償或不公平也有其他方面的得着,例如增加曝光率,也增加寶貴的經驗。被他人認知為一個熱誠有能力的人,是一個很重要的起步點,要着眼金錢以外的得益。」
袁志光建議年輕人抱持正向心態:「年青人如果不怕蝕底,相信自己有麝自然香,一定不會永遠懷才不遇。能否成功有一半因素是源於客觀環境,不是自己所能控制,但另一半因素自我成長一定可以做到。如果今天比昨天聰明,明天比今天更有智慧,成功可能就伴隨成長而來。想遇到貴人,不如先成為別人的貴人。當你有利他精神,就會得人擁戴,而不需憤世嫉俗,這種心態會減弱奮鬥心。我們控制不到別人如何對待自己,但可以選擇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未來香港需要很多不同的人才,只要年輕人裝備好自己,機會自然會來。」每一種經驗都會有所得着,而不一定着眼金錢回報,或可令自己的未來有更大的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