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成長心態與學校改進

學校改進其中一個出路是由改變教師和學生的心態開始。(Shutterstock)

電影《地心探險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情節中,男女主角在開始探險的時候,突然遇上山泥傾瀉,出口已被幾十噸重的大石堵塞了,男主角感到十分絕望,這時女主角說了這句簡單的話:"There must be a way out!"

香港的學校改進,又有沒有出路呢?

學校文化和改進面對的難題

Sarason 在《學校文化和改進面對的難題》一書指出,其中一個困難是學生和教師對「學習」的理解。他提到要經常詢問教師下列問題:第一,當一個孩子不懂得某些學習內容或不懂得去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教師會怎樣處理呢?嘗試去理解孩子是怎樣思考有關問題;還是直接去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呢?第二,面對上述學生的學習困難,教師會不會說:「我也不了解。」然後和學生一起去討論怎樣去思考和處理上述困難?第三,教師有多少機會和用什麼方法和學生討論「問問題」在探究和解決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般教師都會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很少和學生一起討論怎樣去思考和處理學習上的困難,更不會和學生討論「問問題」在探究和解決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這些都是教師「固定心態」的表現。

Ann Lieberman在上述Sarason那本書的序言中指出:學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方,校長一職是非常的孤獨,協助學生學習的教師大多數只有很少時間去學習新的意念,一些有可能改變師生的教與學而具有創意的實踐很難在複雜的學校制度中生存。要改變學校文化非常之困難,一定要從全面與整體的角度去處理,才可能有長遠和有意義的改變。

上述校長和教師所面對的學校文化,是形成他們「固定心態」的基礎,也限制了學校改進的出路。

影響成功與失敗的兩種心態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Carol Dweck(註1)認為心態可以分為兩大類型:

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認為自己的聰明才智、控制周遭世界的能力、社交能力等都是固定而無法改變的。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相信現在只是起點,總是會有改變和進步的空間,成功不一定由上天注定,能力和智慧可以經後天培養,失敗與挫折只是人生路上的片段經歷而已,失敗並不代表自己愚蠢,就算是天才也得經歷一番努力才能成功。才能是可以經由鍛鍊改變,把挫折視為挑戰,只有盡一切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自從2013年左右,「成長心態」在美加乃至歐洲被大力推廣,受到教育機構和政策決策者的大力支持。不少學生、老師、家長、學校和社區,都在接受這個心態的教育課程。現在這個心態也應用到成人和企業上,幫助他們的個人和事業成長。企業新的取向是錄取成長潛力強的職員/合作夥伴,認為比錄取具有高成就的職員好。

由固定心態轉變為成長心態的條件

2013年,美國進行一項關於學童學習心態的研究(Ricci & Lee,2016)。在幼稚園的發展階段,兒童幾乎是100%屬於成長心態的;但當他們到了一年級的時候,成長和固定心態的比例是90%和10%,二年級是82%和18%,三年級的時候更加跌至差不多一半。你能想像到了小學四、五年級時,固定心態的比例必定變得更加大,成長心態就被打沉了,到中學的時候情況就更差了。

Ricci & Lee(2016)在《家長的心態:鼓勵小孩發展成長心態的策略》一書中指出,家長在改變小孩心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由固定心態回過頭來轉變為成長心態有三個條件:努力不懈、改變學習策略和接受別人適當的回饋。

為什麼有些人面對挫折與失敗能愈挫愈勇、再站起來,而有些人卻一蹶不振?Dweck及其同事進行的研究發現,有些人面對工作或學業的失敗後,會有逃避、堅持力明顯減少等現象,但也有些人仍然保持正面情緒並繼續努力不懈。那麼,設法讓固定心態的人不怕面對失敗,繼續努力不懈,是成功轉型的重要條件。

史丹福研究人員發現,教師通常以為成長心態就是一般的樂觀心態。強調努力實踐,而不教導學生開發新的學習策略;教師有留意學生的行為,卻不去探索行為背後的動機。當受訪者被問到如何將成長心態整合到教學時,33%的受訪者是透過讚許的方式,表揚用功的學生。其他比較少被採用的策略,包括:使用形成性評估、自我評估和作業批改只佔18%;鼓勵多種學習策略只佔17%;支持學生互相學習只佔13%。思維模式發展專家表示,這些更深層次的教學策略是必要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回應錯誤。換言之,固然教師要樂觀地採取成長心態來看待學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同時教導學生新的學習策略。

在培育學生成長心態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的回饋扮演極重要角色。在一般教學過程中,若教師給予的回饋是稱讚學生智力、能力或學習結果,而非稱讚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生所付出的努力或使用的策略時,容易使學生以為自己的能力或智力是不會改變的,因而產生定型心態。

先從教師的改變開始

美國當前有個教育問題──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課程教育中,少數民族(URM如黑人、拉丁裔、美洲原住民等)的成績不太樂觀。

2019年2月由Elizabeth A. Canning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相信學生能力固定不變的STEM課程教師,在課堂上不太積極激勵上述少數民族學生,這會導致他們擔心教師因種族刻板印象而低估其能力,從而喪失學習動機,進而導致不同種族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愈來愈大。教師們對能力固定性的看法,為少數族裔學生在STEM課程的接受程度和成績帶來不良影響。

兩種教學心態的對比

該論文調查了某大學歷時7個學期約2年間,15000多名本科生的成績記錄,探討了教師心態與所教授STEM課程中不同種族成績差距之間的關係。

調查發現,非少數民族學生的平均績點(GPA)(4.0分滿分)比少數民族學生高0.14分,但在那些更認同固定心態的教師授課的課程中,不同種族人群成績差距擴大至0.19分(少數民族GPA=2.71;非少數民族GPA=2.90)。然而,在具有成長心態的教師所教授的課程中,不同種族人群成績差距縮小至0.10(少數民族GPA=2.96;非少數民族GPA=3.06)。因此,在具有固定心態的教師教授的課程中,種族成績差距幾乎是具有成長心態教師的兩倍。

如圖所示,具有固定心態教師所教授的STEM課程中,種族成績差距比具有成長心態的要大得多。

具有固定心態的教師可能對少數民族學生尤其消極,更有可能根據單一的測試表現來判斷學生的能力較低,進而開展無益的教學,比如鼓勵學生放棄困難的課程,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在固定心態教師講授的課程中表現較差。

刻板印象威脅與皮格馬利翁效應

教與學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學生感知到教師的刻板印象威脅,當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較低時,學生的積極性會降低,在老師的課堂上表現也會更差。這種現象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註2)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

克服家境欠佳的困局

智利人士Susana Claro聯同史丹福大學David Paunesku教授和Dweck教授,與該國教育部合作,首次從事這項全國性的大型調查。針對智利16萬8千名10年級學生的研究發現,培養成長心態可能有助於改善低收入家庭學生因貧困所受到的影響,從而改善學習低落之狀況。研究人員也發現,貧困學生具有成長心態的人數,不如同年齡較高收入家庭的學生多。Dweck教授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引進並培養成長心態,對學生學習成績有積極影響。這次經由擴大蒐集智利全國性樣本,也表明其結論的正確性。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標準測驗成績通常較低;但是比較貧窮、具有成長心態的學生,與來自高收入家庭、具有固定心態的學生,其平均成績不相上下。引人注目的是,來自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學生,若具有成長心態,其學業表現不輸於家庭收入高於他們13倍而具有固定心態的學生。

小結

學生要有「成長心態」,除了要參加相關的課程和練習外,還需要家長、老師、甚至學校、教育系統和整個社會的配合,讓他們遏止「固定心態」這個錯誤信息的散播和負面影響。這樣,學生會更順利地養成這個良好心態。尤其是家長和老師所組成的這個小環境,對學童心態的影響更為舉足輕重。因此,家長和老師都需要接受相關培訓才能事半功倍。最理想的是家長和老師都有成長心態。改變大環境,如改變政策、改變教育系統的篩選和獎勵辦法、更個性化的教育、減少功課和考試、修改課程內容等等,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同時進行。

故此,學校改進其中一個出路是由改變教師和學生的心態開始。

註1:「一丹獎」第一屆的得獎人。與馬化騰等人一起創立了騰訊公司的陳一丹,在2016年5月宣布捐贈25億港元(約3.2億美元)設立全球最具規模的教育獎項「一丹獎」。「一丹獎」獎項設立的初衷在於表彰為教育作出卓越貢獻的個別人士或不超過三人組成的跨界團隊──包括教師、研究人員、學者、政策決策者及社會運動家等。

註2:皮格馬利翁效應起源於古希臘神話,即「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senthal, Robert)和雅格布森(Jacobson, Lenore)驗證提出,即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該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參考文獻:

陶兆輝、劉遠章(2018)《分野:顯明差異,練達成長心態》明窗出版社。

蔡進雄(2018)〈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教育新趨勢〉《台灣教育評論月刊》7(6),頁114-118。

吳佳樺、楊旻婕(2017)〈培育學生成長心態之教學策略〉《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6),頁163-166。

Ricci & Lee (2016) Mindsets for Parents, Strategies to Encourages Growth Mindsets in Kids,Prufrock Press Inc. Waco. Texas. P11.

Sarason,S.B. (1996) Revisiting “The Culture of the school and the problem of change”.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Susana Claro, David Paunesku, and Carol S. Dweck (2016) Growth mindset tempers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first published July 18, 2016.

https://doi.org/10.1073/pnas.16082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