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查國語辭典,「成人」有以下意思:
一、已成年的人。
二、德術兼備的人。管子《樞言》:「既智且仁,是謂成人。」唐代元稹、崔適等可翊麾校尉守左千牛備身制:「勿惰勿佻,以期無誨,斯可與成人並行於朝廷矣。」
三、成器、成材。元《秦夫‧東堂老》楔子:「父母與子孫成家立計,是父母盡己之心,久以後成人不成人,是在于他。」《紅樓夢》第八十四回:「未免多疼他一點兒,耽誤了他成人的正事也是有的。」
成人是實現健全人格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成」作動詞,有成就、成全、完善、協作及實現之意;「人」是名詞,是他人、別人,非一己之私。人是甚麼?人性、道德、品格等健全人格缺一不可。結合來看,「成人」就是成就他人實現健全人格之意。《大學》謂用自己的光明德性去成就他人,使他人天生的光明德性也得以彰顯。《孟子》則謂成人要兼濟天下,即使天下蒼生皆受益。能夠懂得「成人」(成全他人)的成人,皆懂得當父母。
「人」這個漢字形態的其一演繹為人雙手互扣站立彎腰的肢體語言作對人謙卑,恭敬,包容,接納。表現出仁慈互愛。而另一演繹為,二人要背對背互相支撐,才可以站立。即有相互依靠、互動、牽引之意。要成為人,不能獨善其身,必需有另一人的指導引領。這便是教育的承傳過程,重視彼此扶助、支持。這正好體現出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仁者有真正的愛心
仁者,愛也!愛人,愛己,以至博愛,仁愛、仁慈等。一天讀報發現以下淨空法師的成仁觀:「所謂『人生百日,體露真常。』嬰兒出生一百日之內,你從他身上可以看到真和常。常是永恆不變,是真正的愛心。嬰兒還不會說話,沒有人教他,但你看他的眼神和動作,可以看出他對父母的愛,那是從真性裏自然流露的愛心。他對一切萬物也充滿愛心,沒有分別,沒有執着,萬法如一。所以小孩子叫作天真。天是天然,天然是真的。」(刊登於2014年3月1日《明報》)
廿一世紀的成人,應為自己的成人作業,作出努力,終身學習,成就每位孩子,履行成人的成仁天職,感受教育的偉大,體現成人之道。
註:此文參考何仁富老師所著《生命教育引論》一書。
仁慈互愛是華夏人格一部分
後記:一次送上此文給報社的回覆如下:
收到你的文章,由於此文將刊登於 親子教育版,同版亦有其他教育同道分享學與教的心得,因為想把這篇文章置於適合一般香港父母和教育人反思的位置。
一、其實,你文中為何從中國哲學提到「成人/成仁觀」?與幼兒教育的關係為何?
仁慈互愛是華夏人格的構成部分,而人格建構期在於幼兒期。
二、為何你認為現在的幼兒教育未必能做到「成人」?
因現時幼教小學化令幼園重成績多於成人及成仁。
三、有沒有一些例子(讀者多從一些活生生的事例,而非引經據典出發,了解教育真締,或許從一些例子開始,才引入成人觀,是較為適合報章讀者消化的方式。)
現今華人還是以為教育在張紙,幼教重點實在於人的品格上。
希望增加文章的可讀性而已,希望你再補充一下。
對!文言文難以普及又不被重視的問題。好!各位華人努力再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