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成也3322之惑

大學聯招放榜,有人快樂有人愁,按教育局規定新高中文憑試成績必須在中、英、數及通識四個必修核心科目,按次考獲「3322」及格以上的成績。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剛度過四十周歲,究竟這裏是四十而不惑,抑或繼續讓學界各個持份者,製造未解之難?

平情論,從考評局各科擬卷設題、考核、評鑑的綜合角度考量,認真出卷及批改、公平定級篩選,以及國際認受程度等價值看,40年來,並未走樣,還是有板有眼。

但究竟能否以「學生為本」、「學習愉快優先」,卻引起不少用家的質疑,中學普及教育界早已實施,但精英課程及考評相互緊緊結合,從未停止;特別在香港主流官津中學唸書的普羅學生,必須靠中學文憑試(DSE)成績陣列,方能進入香港的政府資助乃至自資的大學。此時此刻,「學生為本」就明顯要退場。

四個核心科目

大學聯招剛放榜,有人快樂有人愁,按教育局規定新高中文憑試成績必須在中、英、數及通識四個必修核心科目,按次考獲「3322」及格以上的成績,再加一個或兩個選修科的優良结果配合,方能有機會擠進政府資助的大學之門。從教育現場的學生角度看,成也「3322」,敗也「3322」,綜合過去應考或即將走進公開考場的學生,筆者相信,考生都會從心底出發,提出以下的問題︰

一、為何核心科目要四個這麼多,並且要取得及格以上的成績?

二、四個核心科目就是四隻腳,一隻腳不良於行,仍有三科三足可鼎立,而兩科的腳力健全仍可獨立走路,只要其他科目優秀,為何就不能升讀大學選讀相關學系?這是真正公平嗎?

三、核心科目在前,選修科目愈排愈後,甚或消失於無形?顧此失彼,怎麼辦?

三條學生的問題,相信不少教學專業的老師都會同意,新高中文憑試設置以前,長長的中五會考、中七高考的考評歴史都寫着,不少數理大師,語文是一竅不通,很多文史哲學家,當年並不喜歡數學,但始終成就學術人才,分別在士、農、工、商、政、科、醫各界,貢獻良多,今天「3322」的入大學門檻規則,實在有必要改變!免得扼殺各科的發展,最後落得文不成、理不就。

原刊於《星島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