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jik2)
楊樹達《詞詮》「亦」條︰「(一)副詞 又也。昭十七年《公羊傳注》云︰『亦者,兩相須之意。』按今語言『也』。」楊氏所引書證甚多,如《書・康誥》的「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又如《詩・周頌・雝》的「既右烈考,亦右文母」等。
另外《戰國策・燕二・趙且伐燕》︰「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這些都是常見的古文獻用到「亦」的例子。
香港學生寫作時,常在當用「也」字的地方用「亦」字,因為「亦」在粵語是常用詞──如「去渠(佢)道得,去我道亦得啫!」(去他那兒可以,來我處也可以啊!)「咁做固然得,但係唔係咁做亦冇乜嘢唔妥㗎噃!」(這樣做固然可以,但是不這樣做也沒什麼不妥的啊!)(粵語詞彙研究所:佢)
固然,普通話基本上不用「亦」而只用「也」,然而因而就以為凡寫文章都不能用「亦」的話,這卻是錯的。《現代漢語詞典》「亦」條標明「亦」是「書面語」。既是「書面語」又怎麼能說寫文章時不能用呢?只不過在一般抒情文中應當盡量避免,特別是文中對話的部分,因為海內外中國人讀到這些語境,都會期望一些比較貼近日常普通話的語言。
但是若寫比較嚴肅的論說文(特別是學術論文)的時候,作為「書面語」的「亦」就是經常用到的。如馬如森《新版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夷」條說︰「(夷)字象屈曲之人體,……亦作『尸』……」又,劉大鈞《周易古經白話解》的序文說︰「其他同志在本稿的整理與謄清過程中,亦付出了很大勞動,在此一併示謝。」
(粵語詞彙研究所:乜嘢)
另外,我們最當知道的是,「亦」是見於甲骨文的古語。如馬如森《新版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亦」條所引的其中一條甲骨文就是這樣的︰「王占曰︰其有雨,甲辰……丙午亦雨多。(《前》・35・2)」(黃氏案︰《前》指羅振玉《殷墟書契前編》。)原來我們粵人口中的「亦」,已有3000多年歷史!
亦都(jik2 dou55)
粵語除傳承了古代的「亦」一詞外,還傳承了「亦都」一詞。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亦都」條︰「也;同樣地 我亦都噉諗(我也這樣想) / 我亦都贊成(我同樣贊成)。」《香港粵語大詞典》「亦都」條︰「也;同樣(地)︰你唔去,我亦都唔會去[你不去,我也不會去]。」
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之類的網站上查找,可知「亦都」一詞至遲在宋時已見於文獻。《朱子語類・學四・讀書法(上)》︰「讀書,理會一件,便要精這一件;看得不精,其他文字便亦都草草看了。一件看得精,其他亦易看。」
另外,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原來也用過此詞。該書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 〉︰「玄德與孫夫人便奔上船。子龍引五百軍亦都上船。」筆者亦都在《水滸傳》中見到「亦都」一詞。該書(七十回本)第四十九回︰「李應稟宋江道︰『小可兩個已送將軍到大寨了;旣與眾頭領亦都相見了……。』」(粵語詞彙研究所: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