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及:筆者在重新規劃個人及兒女前途時,曾赴泰國和越南面試求職。在參觀有關的學校之前,我一直對泰國抱有極大的期望,曾以為越南只屬「後備計劃」……沒想到,經過兩地實地視察後,心態、觀感卻出現意外逆轉!
誠然,論國家規模、發展,越南刻下仍難與泰國匹敵。但引起筆者注意的是,這個曾經充斥着難民的國度,在2012年的PISA評估中,數學與科學排名遠遠抛離如美國、英國與澳大利亞等先進國家。負責組織PISA 評估的學者就指出:在越南境內最貧窮的15歲青少年,當中接近17%是全球學術表現最頂尖的一群……
正是這種「人窮志不短」的特殊氛圍,讓我對越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感!漫步校園,偶爾有幾位學生、老師向我投以微笑,我順勢問其中一位初中生對於學校的看法,該本地女生便操着純正的美國口音告訴我,她十分珍惜在這裏學習的時光,認為學好英語異常重要,日後對國家也可貢獻更多!
由於對方趕着上課,我也不便繼續打擾;這種優秀的學生不一定能代表全校……然而,這種知足、感恩的正能量,正好賦予了越南教育崛起一道完美的詮譯:機會永遠是給那些有所準備的人。我在香港教學逾14年,聰明和能力強的學生很多,但是很少碰到過懂得感恩的年輕人!
社會怨氣多,怎懂得感恩?
其實,有很多原因致使本港的年輕人普遍缺乏感恩心,在此毋須逐一細述;但有其中一點最為明顯的,就是近年不斷升級的怨氣──小至巴士、地鐵裏的局部爆發,大至社區爆發。這種怨氣的源頭,說實在的,都源於生活上的壓抑和憤怒──試想想:一個人要是長期不愉快,怎有可能懂得感恩?
英文裏有一句諺語:「不要注目於自己欠缺的東西,而要多想自己擁有的。」這其實是一種感恩的智慧。老師、家長在困境中必須掌握這種智慧,才有可能把它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相比起香港、新加坡的家傭,越南的傭人很少肯住進家裏──工時再長也行,但大部分的越南傭人都寧願少賺點兒錢,晚上必須回家陪伴家人。這種以家庭為重的傳統,在香港也許是一種奢想,但想想「港男」、「港女」和「港孩」背後隱藏的負面意義,或許我們都需要一種從上而下的貫徹,在忙碌的時間裏消化一下當前的處境,抓緊當中值得感恩、珍惜的人與事,然後再想想下一步的何去何從……我常常想,除非自己是李嘉誠,否則錢賺得再多,孩子將來一樣得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競爭及機會。
收筆之際,我已決定接受越南的合同,明年帶同家人一起到越南體驗一下這種跟香港截然不同的氛圍──誠然,目下還不知道這種變遷會否帶來不良的後遺症,不過經過這幾年在香港的生活體驗,加上一些可靠的數據支持,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場值得去冒的險,生活的本質原來如此,不可能在一成不變的環境裏培育孩子。
有關東南亞的教育現狀,我期待在日後可有更多的分享及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