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之心沒有高下,但愛國的方式有
但願每一位赤誠的愛國者,也都是冷靜的,智慧的。… Continue reading
美國馬里蘭大學華人畢業生Shuping Yang的畢業典禮「辱華」致辭引起的風波,大概是兩天來社交媒體最熱的話題,這也是非,彼亦一是非。
我們無意於爭論箇中曲直,只是想說,熱愛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是伴隨每個公民成長的自然感情,而教育,引導公民理性地愛國,不任由這種熱情變質為民族主義的狂熱,才是一個國家價值觀是否穩定,頭腦是否清明的表現。
不妨多一點獨立思想,少一點怒滿胸膛。
激情與理智,愛國心是否有高下之分?
對祖國的依戀,是一種本能。托克維爾將這種本能的情感等同於宗教,「因為它不進行推理,而是信仰,感受和行動」,而與之並存的,還有一種更理性的愛國心。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托克維爾對兩者進行了比較:
「有一種愛國心,主要來自那種將一個人的內心和他出生的地方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本能的,非功利性的和無法定義的情感。這種本能的情感夾雜着對傳統習俗的愛好,對祖先和歷史的尊重。懷有這種情感的人,愛祖國如同愛自己的祖屋。他們喜歡在祖國享受的安寧和養成的穩定習慣,依戀祖國勾起的回憶,甚至覺得活在祖國,服從也是一種甜蜜。這種愛國之情往往與宗教信仰糅合在一起而變得更加熾熱,從而創造出很多奇蹟。
如同所有出自本能的激情一樣,這種愛國心可以激發人們一時的熱情,做出巨大的努力,然而卻無法使努力長久。這種愛國心在將國家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之後,便往往任其於和平時期走向衰亡。
當一個國家民風依然淳樸,宗教信仰依然堅定,社會安然遵循古老的秩序,政權合法性還沒有受到質疑時,這種本能的愛國心便大行其道。
另有一種更理智的愛國心,也許不那麼慷慨和熱烈,卻更有生命力,更加持久。這種愛國心來源於理性。它借助法律而發展,隨着權利的運用而增加,最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個人利益混合在一起。一個人能夠領悟國家富強對個人福利的影響,知道法律可以幫助他實現這一福利,他關心國家的繁榮,首先因為國家繁榮於己有利,其次因為自己能對國家繁榮有所貢獻」。
怎樣的事件最容易引爆集體情緒?
比起個人,身處群體往往能夠喚起光榮,名譽,宗教與祖國的情感,而這些情感又是十分容易被想像力和情緒左右。這是勒龐(Gustave Le Bon)在《烏合之眾》中對大眾心理的觀察。
確實,我們發現,但凡與國家形象,國家主權有關的,涉及到對外關係的事件,都很容易令人群情激憤甚至瘋狂,因為這類事件尤其能用來建立想像。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有名的「想像的共同體」理論告訴了我們,民族是如何被想像和建構出來。正如國家權力和征服者的權力往往建立在大眾的想像力之上,要動員群體也必須在想像力上下功夫。民族主義者從來就是這方面的行家好手。
所以,著名的研究民族主義的英國學者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才說,民族主義離不開自然景觀和歷史敘述。換言之,對國土自然景觀的謳歌和歷史書寫一向是民族主義表述的載體。這些都是把想像直接訴諸文字情感,以進一步激發大眾的想像力。
我們不能說大眾被調動的情緒都是民族主義的。那麼,為何在集體中,愛國情感往往會變質?
再讀《烏合之眾》,勒龐在書中的悲觀與犀利也許並不過分:一種觀念,只要是抵達了群體內部,並且能夠產生影響,那麼無論它最初是如何偉大,如何正確,都將失去幾乎所有那些曾令它高深和偉大的成分無論群體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好是壞,它們都具有的雙重特點就是:極為簡單和極為誇張。
在群體當中,情感的誇張會因為缺乏獨立思考而得到強化,因為展露出來的感情會通過暗示和傳染非常快速地傳播,而對這種感情的明顯贊同則會大大增長它的力量。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對祖國也是一樣
類似辱華致辭這樣的事件,強化了國家作為公民所共有並且需要共同保衛,愛護的家園的形象,因此,集體愛國的動作爆發式地出現。但是,在更多的平常的日子裏,甚至是令人失望的新聞不時發生的時候,愛國心又被放在哪裏呢?
托克維爾認為,不存在對祖國無私的愛,所以要讓人們認識到,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是密不可分的。將愛國心與日常思考,激情和習慣聯繫在一起,愛國,才會是理智而持久的。
「有時在一個民族的生命歷程中會出現這樣一個時刻:古老的習慣變了,舊有的風俗毀了,一切信仰都動搖了,昔日的榮耀消逝了,而民智卻仍然不夠開化,政治權利還得不到保證或受到限制。於是人們眼中的祖國便只是一個模糊可疑的影像。
祖國在哪裏?是在地上嗎?可是大地死氣沉沉。是在祖宗的傳統中嗎?可有人教育我們說傳統是桎梏。在宗教裏?我們已經不信宗教,在法律裏?立法的不是我們。在立法委員手裏?我們害怕他們,也鄙視他們。於是哪兒都見不到祖國,只能每個人給出自己的看法。結果人人都陷入一種狹隘黑暗的利己主義中去。人們排斥從前的偏見,卻又無法達到理性的認知。最終既沒有君主制下的本能的愛國心,也沒有共和製下的理智的愛國心,而是止步於兩者之間,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
陷入這種境地能怎麼辦呢?回到從前吧。可是一個民族無法重新體驗青年時期的情感,就如同一個人無法恢復童年時代天真的喜好。對於昔日的情感或喜好,人們可以懷念,卻無力恢復。因此應該向前走,要盡快讓人民認識到,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是統一的,因為對祖國無私的愛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要重燃信仰不能依靠法律,但要使得人們關心國家的命運卻要依靠法律。人的內心有着永不泯滅的模糊的愛國本能,要通過法律喚醒和引導這種本能,並且,法律使得愛國心與日常思考,激情和習慣聯繫在一起,使其成為一種理智而持久的情感。每誕生一代人,就如同產生了一個嶄新的民族,立法者可對這些新人進行教育和領導」。
愛國心沒有高下,但愛國的方式有。如果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不妨多閱讀,多思考。但願每一位赤誠的愛國者,也都是冷靜的,智慧的。

群學書院二維碼
原刊於群學書院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