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金錢與財富能不能劃等號,大多數人可能隱約地覺得它們不能劃等號,但是差異到底在哪兒又未必能說得清。我們可以從一個故事說起。
多賺錢就是多貢獻?
1933年,愛因斯坦受到納粹德國政府的逼害威脅,決定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工作。
在洽談工資待遇時,院長弗萊克斯納遞給他一張空白支票,請他自填年薪。愛因斯坦考慮到日常生活需要,準備寫下3000美元,他的財務顧問急忙跟他解釋說,美國的物價比德國貴得多,建議他把年薪定為1.7萬美元。但是愛因斯坦不同意,他覺得花不了這麼多錢。最後經過一番苦勸,他才同意以1.6萬美元「成交」。
愛因斯坦的這筆薪水確實不低,是當時美國平均年薪的10倍多,但是跟真正的有錢人相比簡直不值一提。當時美國最著名的富人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在1916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億萬富翁,1937年去世時留下10億美元資產,這是愛因斯坦年薪的62500倍──如果按照一個人一輩子工作50年計算,相當於愛因斯坦轉世1250回賺到的工資收入。
那麼問題就來了。按照經濟學的要素分配理論和貨幣衡量價值的觀點,一個人是否對社會做出貢獻就看他是不是賺了錢,「多賺錢就是多貢獻」,這樣看,愛因斯坦作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完全有資格躋身世界頂尖富豪的行列,但是他的收入跟世界首富洛克菲勒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這中間肯定有更複雜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呢?
貨幣只能衡量直接的價值
首先是因為,貨幣作為一種價值尺度,通常只能衡量當下的、直接的價值,而不管這種價值是否符合道德倫理的正義,以及它與社會的長遠福祉是什麼關係。
洛克菲勒是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創始人,在全盛期壟斷了全美90%的石油市場,美國作為新興工業大國對石油產品的需求非常廣泛,給洛克菲勒的公司帶來了巨量收入,幫助他成為世界的首富。而愛因斯坦的科學發現雖然對人類認識世界有重大意義,但它對技術和產業的幫助要經過大量迂迴轉化才能實現,並且一般民眾不可能從他的知識發現中獲得滿足,所以他很難從中掙到大錢。
其實不光是洛克菲勒,還有那些從事娛樂、賭博行業的人,甚至是販賣毒品、武器的人所賺到的錢,都可能比愛因斯坦多得多,是這些人對社會的貢獻都比愛因斯坦大嗎?當然不是,只是因為愛因斯坦提供的是高端精神產品,有效需求非常小,而像汽車、石油,甚至賭博、吸毒這樣的商品需求規模非常大,因此積累貨幣財富的可能性和速度就更高。
可見金錢財富的創造不一定能體現社會的長遠利益。比如當世界需要打仗的時候,生產武器的企業就會很賺錢;當社會上吸毒者增多的時候,販毒的人就能獲得更多利潤,但它們顯然不是社會之福。這充分表明了貨幣財富的一大特性──它只衡量當前有多少需求通過交易活動得到了滿足,而不問這些需求是否符合道德倫理和社會的長久福祉。
不能用錢衡量的財富
貨幣與財富的另一個差別在於,它們所含價值的可轉移性及可交換性。
如果把財富定義為有價值的東西,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是這種財富的效用只能被極少數人直接體驗到,並且不能將這種感受複製或轉移給其他人,所以不能用於交換。正是因為這種知識不能直接用於滿足普通人的需求,並且不能通過專利進行買賣,所以它成為一種不可交易的財富。
類似的例子還包括友誼、親情、道德、榮譽等等,很多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稱之為財富的東西由於不能轉移、不能交易,也就成為了不能用錢衡量的財富。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例子。有位經濟學家非常想拿到諾貝爾獎,但是一直未能如願,這時有個聰明的生意人建議他,出高價買一個諾貝爾獎,然後再通過獲獎的名氣把錢賺回來。這可能嗎?不可能,因為一旦可以用錢去買,諾貝爾獎就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和意義。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金錢與財富不能完全互換,很多有才華、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能賺到大錢,而有些需要人格魅力促成的事光用錢也辦不到。正像愛因斯坦那樣,雖然他不是最有錢的人,但是他借助自己的聲望也能做很多世界首富做不到的事,比如呼籲世界和平、反對政治逼害等等──這進一步說明了,金錢、權力、名望有各自獨到的應用範圍。
愛因斯坦大概深有感觸,所以說過這樣的話:「不是所有可計算的東西都重要,也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可以計算。」
很多重要的東西是可以計算
當然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和慶幸,有很多重要的東西是可以計算的。
貨幣就是衡量價值的通用標準。正是因為生活中大部分物品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其價值,並通過金錢來交易,才使人類的分工水平、生產效率能夠大大提高,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創造。金錢計量的財富類似於社會分工的記錄,人的貢獻、人的收入、人的資產、人對資源的控制,都可以通過數字來體現,由此形成一套高效的社會合作體系,使資源的使用配置得到合理的優化。
由於貨幣能起到儲存財富的作用,還使財富的範圍得到了拓展。通過金錢的計價和交換,可將人的勞動、創意、美感等流動價值保存起來,而不是停留在轉瞬即逝的印像上。還可將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折現為當前的市值,使當前事物的評價包含了對未來的感受,這就大大拓展了財富的廣度和深度。
這種對財富的拓展當然也製造了風險。在資本市場上,當某個行業或產業領域出現了廣闊發展前景的時候,人們會預期它未來創造大量的收入,產生狂熱的需求,使得某個行業或企業的資產變得非常值錢。但是一旦證明這種預期難以兌現,又會出現需求崩潰,價格大幅度下跌,這就是所謂的泡沫。
愛因斯坦的前輩科學巨人牛頓就深受泡沫之苦。他在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的股市泡沫破滅中虧損了2萬英鎊,差不多丟掉了一輩子的積蓄,因此曾感嘆道:「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計算出人類的瘋狂。」
相比之下,愛因斯坦的理財非常成功。著名商業雜誌《福布斯》每年編輯發布一個「已故名人財富榜」,在其中,愛因斯坦幾乎總能進入前十名,是科技知識界唯一的代表。
特別有意思的是在2012年,愛因斯坦以年收入1000萬美元的成績,與瑪麗蓮·夢露並列第七。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組合。
原刊於人文經濟學會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