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問是古舊的、是呆板枯燥的、是無用的,也無法與時代接軌的。」這些說法,在急促發展的,森林定律橫行的國際都會裏,永遠都有一定市場。但實情與道理是這樣的嗎?為何有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國家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是最深層次的價值認同」,史於國於家的重要性,是十分凸顯的。歷史傳承與文化乃至各方面的創新,是紐帶關係,是無法斷捨離的。任職電子傳媒的高層與筆者聊天時更清楚表明,採訪人或事的同時,盡快掌握「來龍」方能對「去脈」作出更客觀、更以事實為基礎的報道。確實,人與事的過往歷史,有助今天的新聞報道內容詳實可信。而即時的新聞報道「出街」,立刻要被歷史求真求實之尺所量度,但只求吸睛、求收視是過不了「新聞專業」這一關的。
中國歷史的特質是源遠流長,且記錄連綿不斷,當中歷史精彩人物有很多,在各個朝代各個領域裏,數之不盡,通過有系統的整理介紹,與時代相合,與中小學課程聯通,讓師生家長乃至社會人士有所知有所感,無疑對國史、國學與國情的了解,甚有幫助。
詩畫共融景中王維當選
由國史教育中心主辦,香港故宮合辦,連同多個教育、辦學、議會團體及媒體協辦的第6屆「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上周由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公布結果,是次自由參與的、有效的投票票數突破10萬,對有志推動中國歷史、文化的所有教育同工而言,是一份共情與鼓勵。對年輕一族來說,學習歷史並不枯燥,問題是學什麼?如何學?學了有何用?能產生什麼意義?無疑,歷史是現在與過去無終止的對話,多學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確是可讓人增加厚度、闊度乃至深度。凡事有演變,卻總由序章起。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由專家學者以「怡情審美,永續動能」為主題,選出魏晉王羲之、唐代王維、宋代宋徽宗、明代唐寅、清代郎世寧為候選人物。結果是詩畫共融景中的王維當選。隨後各校可參與是屆當選歷史人物王維的專題研習,以及6月之戲劇公演,是謂「三部曲」,期待各校發揚傳承與創新精神,繼續在百忙中積極參與。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