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心歸處是敦煌

北魏至元的洞窟,沉鬱又瑰麗迷人,使得樊錦詩的考古藝術專業情操更昇華。(Pixabay)

兩年多前,有幸跟隨李美賢老師前赴敦煌,目睹蒼茫黃沙夾縫下的莫高窟,燦爛多姿的壁畫,處處精采,眼界大開,心靈躍動,此行永誌不忘。近日,感謝李老師寄贈,由前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女士(下稱樊院長)口述、顧春芳教授撰寫的《我心歸處是敦煌》。

樊院長,杭州人,1938年生於北京,長於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考古專業,五年後,委身敦煌文物研究所(即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樊院長進寶窟,中華藝術文化的多元,含蓄而又綻放的精采獨特,北魏至元的洞窟,沉鬱又瑰麗迷人,使得樊的考古藝術專業情操更昇華,忘情忘我,完全拋開杭州上海的繁華煙雨,亦忘記北大人在北京學術發展的優勢,不能自己,選擇留在物質世界一點都不輝煌的敦煌,名副其實是與沙為伍,與莫高眾多陳年脆弱石窟共患難。至今,快踏進60年的一甲子。

篳路藍縷,守護敦煌

「我感覺自己是長在敦煌這棵大樹上的枝條。我離不開敦煌,敦煌也需要我。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來。」樊院長同時委婉說出:「我的記性大不如前,很多事情都忘記了,但是我忘不了幾代國家領導人對莫高窟保護事業的關心,我忘不了那些北大師長、北大的學習時光影響了我的一生;我忘不了以常書鴻、段文傑為代表的老一輩莫高窟人,在大漠戈壁的艱難條件下篳路藍縷、含辛茹苦地開創了莫高窟保護、研究與弘揚的事業……」

薪火相傳,由常書鴻、段文傑到樊錦詩,藝術與考古的柔情理性結緣,保護敦煌文物的意志、決心是相激相盪,使得敦煌獨特藝術成就能再現全球,與歐洲文藝復興的學藝,東西互相輝映。唐史專家陳寅恪曾就敦煌莫高窟文物受天沙、戰火,以及外人的破壞與盜竊,十分感歎:「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曾到敦煌,心有莫高窟,今天的敦煌莫高窟精神面貌,已然從傷痛走出來,期望明天,各方再加珍視,敦煌更婀娜多姿,永遠安放在國民及世界公民的視角及心坎裏。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