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六旅──虛白珍藏
談及旅遊,人們通常會說「遊山玩水」,「山水」不單純是指大自然的真山真水,而是中國人對自然的代稱。
中國「山水畫」與旅遊的關係至為密切,跟西方寫實的「風景畫」不一樣,山水畫以寫意為主,畫家透過山水景物,表達精神境界,呈現的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強調意境,並非「一時一地」的感覺。
一直以來,中國山水畫已有「臥遊」的觀念。「臥遊」一詞,可追溯至千多年前,南朝畫家宗炳喜歡遊山玩水,但晚年因無法出門遠遊,便將遊歷過的山水名勝繪成作品,掛在臥室觀賞,於是產生了「臥遊」之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論及山水畫時,亦曾經說過,「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人們可能因為不同的情況,未能親身遊覽真山真水,但仍然可以藉着觀賞山水書畫,追隨古人徜徉於山水之間,享受箇中的樂趣。
中國山水畫從隋朝開始出現,至北宋達到高峰,畫中的山水,讓觀者走入其中,在高高低低的山水之間,穿越行走,登高望遠,欣賞美好的景色……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甚或達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虛白齋」是收藏家劉作籌先生(1911-1993)所創立的私人收藏,齋名取自清代書法家伊秉綬所書隸書橫匾上的「虛白」二字。1989年,劉作籌把其書畫珍藏捐贈予香港藝術館,藏品多達600多項,涵蓋5世紀之六朝至20世紀的當代作品,其中以明清時期最為豐富,包括當時的主要流派,如「吳門畫派」、「松江畫派」和「揚州八怪」等作品,而「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館」則於1992年揭幕,成為永久的陳列專廳。
香港藝術館近日籌劃了一個中國山水畫展——「心動.山水——虛白齋藏畫選粹(一)」,藝術館館長(虛白齋)朱瑞平指出,「中國山水畫並非只是景象的描繪,更寄託了畫家的個人情懷與理想。畫家以隱逸、詠懷、奇觀、紀遊、仿古和園林書齋為題……」
「心動.山水」展覽以山水畫作為引子,按照畫意的不同,設計了六條不同的「旅遊路線」,包括清心之旅、探秘之旅、勝景之旅、雅興之旅、文學之旅和靈性之旅。
在館長朱瑞平,以及一級助理館長許欣玲的導賞下,走進化身為啟航站的「虛白齋」,大家從這裏出發,讓眼睛去旅行,可真是賞心樂事。
清心之旅——隱逸山水
以歸隱為題的山水作品,在中國很早便出現,不少士大夫因宮廷鬥爭和政局動盪,或被放逐,棲隱江湖,或被迫棄官回鄉,隱居不仕,寄情書畫,以山水表現平靜的理想生活,明末清初的「遺民」,不甘受到滿族統治,拒絕出仕清廷,也透過隱逸山水以明志。而士人隱世之地,如畫中描繪的,大抵離不開──溪山林泉、涼亭小屋及漁舟小艇……都是人們心中的桃花源。
陸治(1496-1579)的《仿王蒙山水圖》(1549),畫中款識提及陸治山居數月,畫的下方見一士人抬頭與上方水榭內的人對望交談,而右方亭榭內的童僕,貌若準備筆墨,供主人創作,顯而易見,畫中人正居於蕭森寂靜的山林之內。
至於建於水邊的高腳水榭,也是士人嚮往的居所,如張宏(1577-約1652)的《溪山秋色圖》(1628),畫中人物居於深山中,獨自在水榭中讀書寫字作畫,享受清幽雅趣,未嘗不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隱逸生活。
所謂「漁樵隱逸行吾素,耕讀逍遙隨我情」,郭熙亦曾指出「君子之所以愛山水者」,皆因「在於避塵囂而親漁樵隱逸。」趙左(約1570-1633後)的《秋江漁隱圖》(1615),描畫出「天空水闊任縱橫,輕舟隨泊沙州間」的境況,畫中江河分隔兩岸,遠近有石塊、山坡、峰巒層疊……而黃葉禿枝,則盡顯蕭瑟的秋意。
探秘之旅——奇觀山水
中國的山川有不少與宗教神話傳說有關,自古人們便認為深山秘境,遠離俗世塵囂,是神仙居住之地,如黃山相傳是黃帝煉仙藥的地方,其超凡的景觀亦成為詩人和畫家的創作靈感。中國山水畫多蘊含禪趣,主要是因為畫家本是文人,又學道參禪,甚至可能是道士、僧人。他們描繪仙界的山水畫,大多憑想像而來,從而表達對美好世界的嚮往。
龔賢(1619-1689)筆下的仙境,甚為值得推介。其《山水圖》(無紀年),為水墨紙本手卷,刻畫出連綿的山林全境,淙淙的流水……山林的盡頭有層層洞窟,似有透視之感,如有一條小路,將人領進無盡的空間,尋幽探勝,此地人跡罕見,而數間房屋則藏於樹林之間,若隱若現。
龔賢是清初知名的詩人,又長於山水畫,他吸取了宋人的「積墨法」,作品中的山巒林木,多半經過多次皴擦,層層加積,反覆渲染而成,墨色濃重厚潤。
唐岱(1673-1751後)為清代著名之宮廷畫家,康熙曾御賜他「畫狀元」的稱號,其《秋山不老圖》(1733),更深受皇帝欣賞,整幅畫運用了較統一的墨綠色,混合植物顏料配製而成,叫「汁綠」。
畫中雲煙中隱約可見山景、步道,畫家引領觀者沿着這些步道行走,經過平原、山谷、瀑布、溪流,還有大小不同的村落,「走」畢整幅畫卷,猶如走進仙境般。畫中描繪了不少樹叢、喬木等,樹上還有點點紅葉,說明這幅畫的季節,名為「秋山不老」,帶來長生不老的期盼。
勝境之旅──紀遊山水
明中葉以後,江南經濟繁榮,交通便利,士大夫到處遊覽,大量遊記和詩文因而出現,還有圖文並茂的地方志和旅遊書鐫刻印刷。畫家遊遍名山大川、古蹟名勝後,亦會將景物繪成畫作,以遊歷為主題的山水畫亦由是而興。
當城市與近郊名勝遊人眾多,江南文人轉移尋找偏遠的名山,作為旅遊的目的地。例如畫家梅清(1623-1697),多次到訪黃山,並喜以黃山奇景入畫。
髡殘(1612-1673),是清初四僧之一,喜愛遊歷。他在於47至49歲間,曾於黃山居住了一年多,黃山雲煙變幻的奇景,為他帶來莫大的震撼,黃山之旅,讓他在山水間尋找到心靈棲息之所。《黃山千仞圖》(1661)寫於南京天闕山房,他以獨具特色的造景方式,表現黃山聳峻矗天、層林疊嶂,深谷幽澗,長松古木、白雲靈動的景象,景真情切。
石濤(1642-1707)亦擅長山水畫,他反對仿古,主張創新,提出「筆墨當隨時代」之說。1695至1696年間,石濤得到兩位富商友人之助,曾客居真州,於此地讀書作畫。真州即今日的儀徵市,此乃南北交通要衝,至今仍為旅遊勝地。石濤到處遊歷,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蒼郁恣肆的獨特風格。其《真州除夜圖》,運筆靈活,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大抵從此地擷取靈感而作。
靈巖山位於現今蘇州西郊,地處太湖之濱,清代乾隆曾到此一遊,因此山上的山道被稱為御道。黃震(約18世紀)筆下的靈巖山通景,景致開揚,描繪細膩,除了可掛在展廳觀賞之外,更有「導賞」或「旅遊指南」的作用,讓觀者按圖索驥,作為遊覽真實靈巖山的指南。
《靈巖讀書圖》原為黃震寫給其友畢沅之作。圖中寫下的松嘯亭、迎暉亭、靈巖塔至今仍在,畫家還特意在山腳繪上園林,作為送給好友讀書、避世之所。
雅興之旅——園林書齋
中國的園林大致可分為「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園林的設計有其獨特風格,可說集建築、園藝、書畫、文學、雕塑於一身,呈現的是自然山水之美。中國的園林藝術,源自山水意識,目的就是將山水移植至身邊,帶來仿如「身在此山中」之感。
園林書齋亦是入畫的好題材,特別在明、清時期,園林與繪畫更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畫中常見人物活動的場景,如讀書賞畫、迎友喫茶、撫琴對奕等,充滿文人意趣。部分作品更圖文並茂介紹園中景點,引導觀者遊園,亦方便園主遠行時隨身攜帶,以慰藉鄉思。
如程庭鷺(1796-1858)的《北墅八景冊》(1856),畫家所繪的景色,盡見江南市郊園林優雅景致,於此可遠離塵世、養生韜晦,也許是不少文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畫中繪出不同主題,包括「焚香讀書」、「廊下論畫」、「閒話春耕」、「月夜攤書」、「桐蔭品茗」、「竹徑漫步」、「與友嚐酌」、「觀花賞畫」,以詩配畫,寄寓文人的隱逸情懷。
又如顧麟士(1865-1930)的《高梧軒圖》(1921),圍牆內建有樓高兩層的書齋,滿室書香,文人倚案而讀,園內樹木多姿,編植竹林,加上精緻的盆景,以及古樸的太湖石,呈現清幽的環境。畫家設色清麗雅逸,具有淡雅秀麗、清新明快的特色。
文學之旅──詠懷山水
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自唐朝開始,文人常引詩入畫,畫中的圖像與詩文互相呼應,深化主題,引起觀者共鳴。這些畫家,大多是失意的文人,或因宦途挫折、或遭國破家亡之恨,遂借詩畫以抒情解憂。
文徵明(1470-1559)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其詩、文、畫無一不精,與唐寅、沈周、仇英合稱為「明四家」。他五十七歲辭官歸鄉,回蘇州定居,專事創作。在《竹林深處圖》(1527)中,他引用趙孟頫的詩:「竹林深處小亭開,白鶴徐行啄紫苔。羽扇不搖紗帽側,晚涼青鳥忽飛來。」以寫景抒情。樹後的離群孤鶴,頗有自況之意。
明末畫家文從簡(1574-1648)為文徵明曾孫,入清後退居林下,以書畫自娛。在《松蔭書屋圖》中,他藉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的詩意,把文人隱逸孤高之情,呈現紙上。原詩為: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畫家以末二句入畫,繪出主人親手栽種的松樹已經很老了,樹的表皮都像龍麟一樣,可見主人歸隱此地多時,著書立說亦久矣。
靈性之旅——仿古山水
中國畫素有所謂「仿古」一支,畫家透過「仿」前人的特徵和風格,同時亦會融入個人的感情及時代風格。師法古人,當然離不開前輩大師,如董源擅長以「披麻皴」繪畫江南鬆軟的丘陵土山;米芾著名的側筆「米家點」,營造煙雨淒迷的景色;范寬細碎的「雨點皴」表現陝西華山的侵蝕地貌;倪瓚逸筆草草的「折帶皴」,表現水岸岩石斷層,還有一河兩岸構圖等。他們的畫法各有特色,風格經典,已成為一代宗師。
元四家的黃公望(1269-1354),用長「披麻皴」表現土山多林的地帶,更符合江南水鄉一帶的山石體貌。王原祁(1642-1715)的《仿黃公望山水圖》(1703)追摹其風格,筆致細密嚴謹,畫中以「披麻皴」所繪的山石及平面坡台、橫點小樹、淺絳山水等,可見黃公望的特色。前景松樹高聳挺拔,礬頭石塊緊扣,峰巒渾厚起伏,層層向上,可見王原祁在經營位置上別具心思。
楊晉(1644-1728)是清代宮廷畫家,其《仿沈周江山勝覽圖卷》(1710),正如畫題所述,圖中的人物造型及風格,均仿自明代吳門畫派的沈周。畫卷描繪的盡是文人遣興的題材,例如遊山、聽瀑、清話、眺帆、放棹等閒適活動。畫家行筆方禿,以雅淡花青及赭石設色,書法題字都帶有沈周的風格。
動畫短片——全景式山水
為配合這個別出心裁的展覽,館方還特別製作了一部以全景式山水作布局的動畫短片,重新演繹傳統中國山水藝術的獨有景致,讓觀眾如親臨其境。
短片以楊晉的《仿沈周江山勝覽圖》為主軸,中間亦穿插了展覽中十多張畫作,讓觀眾與畫中人物同行,一起遊山玩水,穿梭於不同題材的山水畫作中,沿途飽覽名山峻嶺,尋覓昔日帝王足跡,體驗清溪垂釣、漫步竹林及觀瀑聽泉……探索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道。
是次展覽的入口,在設計方面,亦模仿龔賢《山水圖》中的洞窟,邀請觀者通往超越時空的世界,欣賞畫家筆下的大自然面貌。
朱瑞平亦指出,導覽手冊中有特別設計的6個「旅遊路線」的印章圖案,讓觀眾有如遊客收集印章的感覺。此外,展廳中每幅畫作的作品介紹上,均標有其所屬「旅遊路線」的印章圖案,讓觀眾更清晰地體驗不同路線的特色。
「心動.山水」的第一期展覽展出27件山水畫作,展期至明年2月中旬。朱瑞平表示,第二期展覽將繼續保留6條「旅遊路線」的設計,並更新安排畫作。
疫情期間,大家無法出外旅遊,未能登山涉水,喜愛藝術的朋友,何不走進香港藝術館,來一趟洗滌心靈的山水之旅?
「心動.山水──虛白齋藏畫選粹(一)」展覽
日期︰即日至2022年2月16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3樓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館(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