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學校開放日的朋友,大概都去過學校圖書館。圖書館是校園內一大「景點」──從一個小小的圖書館,可以窺見一所學校對教育的態度。
說到學校圖書館,閱讀教育的工作,要求老師會「讀書」──給孩子選擇好書;更要求我們會「讀心」──讀懂孩子的心,知道他們的興趣和需要。讀心術的入門,就正是「好玩」和「有趣」。這是拉近書本和孩子距離的法寶,小學圖書館,無疑是一個「閱讀遊樂場」。
讀懂孩子愛玩的心,放心和孩子「玩」閱讀。同學喜歡的事物,就是他對閱讀產生化學反應的觸媒。不管興趣是什麼,也無關能力高低。男孩子喜歡打籃球嗎?那我們就看一本書,讓它為我們圖解控球技巧吧!女同學們喜歡漂亮的衣服嗎?那我們就看史地圖書,看看民族服裝,學點文化知識吧!孩子,你說你也想寫一本書嗎?你也想知道作者的一個意念,如何變成我們手中的一本書嗎?那我們就走出去,去一趟閱讀文化之旅,看看童書的出版社、書店和印刷廠,親身見證「一本書的誕生」吧!
「動手做」主題閱讀、「七嘴八舌」課後趣味讀書會、做一本小書,還有「我的偶像」作家講座、對話時間……小孩的閱讀,熱熱鬧鬧,但這些看來都不是單純的閱讀行為,和大人的閱讀多麼不同。帶孩子看書,正襟危坐嗎?好動的小孩坐不住。安靜地「看」書嗎?愛動腦筋的小孩偏偏卻常常想發問。於是,我們更應該調動孩子的能量,順應孩子的好奇,釋放孩子的創意,放飛孩子的想像……甚至,如何玩、玩什麼(看什麼),也是有自主權的,所以,看書應該是好玩的事,就像到了遊樂場一樣,是一個快樂的追尋過程。
從閱讀回到閱讀
那快樂是真實的,但是否就足夠了呢?
「閱讀教育」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和興趣的教育,通過閱讀文本讓孩子學會思考,所以,文本是基礎,也應是閱讀教育的指向。閱讀活動項目由閱讀開始:先專書介紹,再探尋相關知識,然後動手、動腦、動身,上山下海……即是閱讀的過程再不純粹,形式再五彩紛呈,但「從閱讀回到閱讀」卻應該是一個美麗的堅持!
讀懂孩子需要夥伴的心理,創造輻射狀的閱讀行為。讓同學以不同的方式展現自己的閱讀成果──書評書介、各類匯報、KOL、戲劇演出、繪本創作、繪製社區地圖,甚至是撰寫旅遊札記──無論是哪種形式,殊途同歸,最後必然回到閱讀。同學們的作品本身是閱讀收穫的記載,而這些作品的展示和傳閱就是另一個閱讀的行為。其他孩子會對朋輩推介圖書感到興趣,或者,透過同學所寫的(或是說的、拍的)二手資料,初步認識到那些原來的文本,或至少也聽到過它們的名字。
通過閱讀文本,引導孩子思考文字背後的意義,陪伴孩子發掘當中有意思的地方。我們和低年級的小小孩一起閱讀繪本故事、玩遊戲,說說守時的美德,甚至是上廁所的規矩;給高年級的大小孩導讀有關環保的書、講今天在地球那邊的敘利亞戰爭……閱讀,從課餘興趣、學養增潤到理想追尋;從對個人生活的思考到對世界環境的關懷。閱讀,是一把鑰匙,我們把它交給孩子,為他們打開一扇大門:了解自己,認識世界。
不緊不慢,一起看書,小孩卻各有自己的步調;看同一本書,孩子卻可能各有不同的發現和感悟。讓孩子漸漸地發現:閱讀是一頓自助餐,可以讓自己找到他想知道的事、想學到的知識。最後,我們期待這變成一種自發的習慣,孩子餓了,就會自己找東西吃。
讀懂孩子的好奇心,為他們點燃起探知的藥引。好奇心是同學們學習的最大動力,讓他們沿路追尋。我們可以期望學生在六年小學階段,掌握到追尋的方法(圖書館和資訊技巧),探索到自己的閱讀興趣,培養出閱讀的習慣,那麼才能轉移成為自學的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顯淺的道理。學校圖書館常常成為參觀景點,是以觀察學校圖書館和閱讀教育,就能看出學校對自學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
閱讀不是萬靈丹,不是提升考試成績的特效藥,但它是一帖食療,持之以恆能固本培元。閱讀是自學能力的修煉途徑和過程,而自學能力則是伴隨孩子的成長,突破局限,迎向挑戰的必備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