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從藝術到歷史,從歷史到教育──丁新豹專訪

從藝術到歷史,從歷史到教育──丁新豹專訪

丁新豹博士讀書時,接觸藝術。畢業後從事藝術工作時,認識歷史。到歷史博物館工作時,有意推動歷史教育。儘管身份多變,但文化之心不變。

馮珍今 作者: 馮珍今
2018-02-12
字旅相逢

攝影:文灼峰 圖片:受訪者提供

標籤: 丁新豹教育歷史美術香港故事香港歷史博物館
丁新豹博士深信歷史不但是知識,也能建構自己的身份認同。
丁新豹博士深信歷史不但是知識,也能建構自己的身份認同。

我是博物館的常客,早就聽過丁新豹的名字,那時,他還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

2008年,看了他主編的《香港歷史散步》,才知道他經常「帶團」,遊覽香港的歷史古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漫步街頭之餘,可學習歷史,正是歷史散步的意義。探索學問的道路,也可作如是觀。

正式認識他,卻在2011年。

那一年,適逢辛亥革命100周年,為了紀念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活動,三聯書店以「走進清未革命現場」為主題,邀請丁新豹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的考察路線,並親自擔任隨團導師。這系列的文化遊,共分四條路線,主要是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步伐,從他的出生地中山開始,到廣州、武漢,然後是上海、南京,遠及北京、天津。

2011年丁新豹博士策劃孫中山文化遊,他在南京帶領團友認識歷史。

正值復活節假期,為了尋訪孫中山的足跡,我參加了路線一:「中山.珠海」。隨着丁新豹,我們走進中山故居紀念館、陸皓東故居……

猶記得,路上怒放的紅棉,熱烈地燃燒着,將整片天空染得火紅。

丁新豹是著名學者,專研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歷史,而且是說故事的能手,他莊諧並重,雅俗共冶一爐,故廣受歡迎。「文化遊」的資料這邊廂剛上網,那邊廂便告額滿,可見他的「粉絲」眾多,想當「豹粉」,也不容易。

自退休後,除擔任「文化遊」的導師外,他還研究歷史、寫書,在中大歷史系任客席教授,而且經常作公開演講,甚至會親身帶隊遊香港、說故事。此外,又不時為公務員培訓處當講座嘉賓,講香港的街道與歷史、「一帶一路的歷史」……

《香港歷史散步》書影。

他人緣極好,而且來者不拒,故忙得不可開交。

早就想訪問丁新豹,他也答應了,但「檔期」難求。

踏進2018年,終於約到這位「大忙人」做專訪。

就在1月18日這天的下午,坐在香港公園的樂茶軒內,鳳凰單欉的香氣氤氳着,我們邊喝茶、邊聊天……那天的樂茶軒非常熱鬧,竟碰到了軒主葉榮枝先生。

筆者和丁新豹博士在香港公園的樂茶軒內訪談。

緣結藝術復何求

丁新豹1974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隨即留在母校念碩士、兼任助教。1977年,他曾到香港藝術館做了九個月的臨時工。完成碩士論文後,在1978年9月,他進了慕光書院任教,他很感激當時的校長杜學魁先生聘請他,但只當了三個月老師,他便接到藝術館的聘書。

他在大學念中文系時,曾修讀美術考古,中國繪畫、雕塑、陶瓷、青銅器等藝術,讓他大開眼界,於是決定加入博物館工作。

「我投考了藝術館三次,最後才成功入選。最有趣的是與自己師兄弟爭,頭一次輸給師兄,第二次輸給師弟……」他毫不諱言。

原來面試的過程全用英語,頗具挑戰性,不單要辨認一幅畫,出自誰的手筆,一眼要認出某人風格之餘,還要道出風格的傳承……此外,還要就一件最冷門的器物,如青銅器,考驗眼力識見,說出那是什麼。

皇天不負苦心人,他考了三次,終於成功。「但接到聘書後,我感到很猶豫,因為正在教書,後來終於決定,朝個人的興趣發展。」丁新豹笑着說。

他還記得,1979年1月2日正式到藝術館上班,擔任助理館長。

藝術館當時還在大會堂高座,辦事處在九樓,畫廊則設於十、十一樓,展品大部份都是書畫、陶瓷、青銅器等。他們做展覽,主要分為中國及西洋藝術兩大類,丁新豹被分配到「中國藝術」部分,主要負責「歷史繪畫」。

那些年,中國人對於「歷史繪畫」的研究,幾乎等於零,他一頭栽進去做研究,做得不亦樂乎。

歷史繪畫乃十八、十九世紀,外國人或中國人所畫的,畫中呈現的大多是當時廣州、澳門、香港等商埠的情境。

「我研究歷史繪畫,逐漸對珠三角地區的近代史產生興趣,便着手探討香港開埠初期,華人南遷來港的社會。」怪不得,他後來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正是1841-1870年間香港早期的華人社會。

丁新豹在大學讀書時,曾修讀美術考古,讓他大開眼界,於是決定加入博物館工作。

在丁新豹眼中,「畫」也成了研究歷史的工具。

「從藝術作品中,可發掘到很多歷史資料,例如畫中題跋,已提供不少史料。」丁新豹指出,清代廣州名家如嶺南畫派的居巢、居廉等,他們的作品,跟歷史繪畫,亦不無暗合之處。

「中國藝術的歷史成分較重,畫中帶有時代的烙印,例如揚州八家──清乾隆年間寓居江蘇揚州的八位畫家,他們了解民間疾苦,不默守前人陳規,破格創新,抒發真情實感,風格與晚明小品十分相近。」丁新豹分析精到,愈說愈詳細。

在文學方面,明中葉流行「臺閣體」,但晚明的公安派卻主張「重性靈、貴獨創」,崇尚素樸自然,作品清新俊逸。晚明文人追尋創意和個性,而江南文人的園林設計,亦主張順應自然、師法自然,重視「創新」,注重園林的空間感,強調天人合一,與畫家的藝術取向,亦相當一致。

「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他的作品亦多寄託,反映時代脈膊,滲出歷史氣息。又如陳洪綬,他以畫人物見稱,風格古拙,被譽為『十七世紀藝術家中最具個人獨特風格的第一人』……」他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談到陶瓷藝術,亦與歷史多所聯繫,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色和風格。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中,丁新豹最欣賞的,是北宋的汝窰──「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凡對陶瓷有一點點研究的人,對這句話肯定不陌生。

「我們讀中國文學,亦會涉及歷史,以及儒、釋、道等哲學思想,卻一直忽略了重要一環──美術。中國藝術反映了哲學、文學,亦帶出歷史背景。古代的畫家,大部分是文學家,例如蘇軾,詩詞文俱佳,書畫亦精。中國文人的文學與美術修養,是分不開的。」丁新豹念的是中文系,讀過文、史、哲,還有美術考古,他認為這幾項範疇拼合在一起,就是「文化」的整體!

在這段期間,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展覽有兩個。其一是荷蘭代爾夫特瓷器展覽。荷蘭的瓷器與中國有很深的淵源,十六世紀末,代爾夫特的陶瓷業者,開始仿造中國式青花瓷,經改良後,發展出獨具一格的「藍瓷」(Delft Blue),顏色以藍白為主,一直被視為荷蘭的國寶,對後來歐洲陶藝的發展影響甚大。

另一是「拉斐爾前派」的繪畫,由英國伯明翰藝術館借出展品,是十九世紀寫實主義的作品,作品的文學性甚濃,大多數作品的內容,源自莎士比亞、但丁、坦尼森等名家之作,以詩意的方式寫實。

丁新豹博士讀過文、史、哲和美術考古,他認為這幾項範疇拼合在一起,就是文化的整體。

從邊疆到香港地

一直以來,丁新豹對邊疆民族都有濃厚興趣,他的碩士論文寫的正是《拓跋族漢化新探》。他認為胡人漢化,是為了要統治漢人。

「我們往往以漢人的視角看歷史,強調胡人的漢化,從而忽略了漢人也會吸納不少胡人的文化和生活習尚,例如『胡床』、『胡坐』的引進,便徹底改變了漢人席地而坐的習慣。此外,西方技術如製糖、製玻璃、醫藥的引入,亦提升了漢人的生活水平,胡樂、胡舞、胡樂器、繪畫技法、佛教造像的輸入,亦豐富了漢人的文化生活。漢、胡之間,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根本一直就存在着。」論及胡化、漢化問題,他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對於華南史、香港史的興趣,丁新豹早在研究歷史繪畫,已開始萌芽、滋長。

他寫博士論文時,主題便轉移到香港本土的研究──《香港早期的華人社會:1841-1870》,「我寫的是十九世紀的香港華人,參考了新加坡學者研究華人社會的書,研究那段時期,內地人來到香港後,如何settle down?」他笑着說。

香港社會的華人,跟南洋社會的華人有所不同,廣州人佔絕大多數。早在1843年,香港已禁絕「三合會」。港英政府與清政府之間,彷彿已有某種默契;而南洋,則遲至十九世紀末,才宣布「三合會」是非法的。

自1860年北京條約之後,中國開放了多個港口,而清政府亦要求在馬來亞及新加坡等地設立領事館。而在香港,雖然英國外交部己同意,但由於殖民地部門的堅決反對,於是拒絕清政府在香港設立領事之要求。

事實上,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就一直扮演了「中國領事」的角色,處理華人的事務,還肩負了醫療、教育的責任,堅守安老、扶幼、導青等承諾。丁新豹曾著《善與人同: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1870-1997)》一書,寫的就是東華三院發展的歷史。

《善與人同》書影。

鑑古知今說歷史

丁新豹在藝術博物館工作了九年,至1988年才被調往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在1987年成立,最初的館址設於尖沙咀星光邨。九二、九三年之際,才搬到現時九龍公園九龍探知館的位置。當時,他策畫了第一個「香港故事」展覽,「那只是個『袖珍版』而已。」他輕描淡寫地說。

「80年代已與內地有很多合作,要不時北上洽談,『六四』時,我身在上海,正與『上博』的負責人商談『良渚文化展覽』的細節……最後滯留了好幾天,才乘坐『上海號』輪船回到香港。」談及往事,他亦感慨萬千。

1990年,香港藝術館在尖沙咀開幕,步進新紀元。

1995年,立法局通過建造新的歷史博物館,三年後,新館在尖東啟用。

「香港故事」的展覽是他得意之作──「哎!我做『香港故事』,可謂嘔心瀝血……」他說「香港故事館」的設計師是法裔加拿大籍人,平實中可見其創意。

「香港歷史博物館,重點當然是介紹香港發展的歷史,但這與華南史又息息相關,還要旁及鄰近的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箇中甘苦,真是難以逐一細說。

1995年,他當上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

「從1996到2001,是我最辛苦的幾年,新館相繼成立,2000年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接着,便要開始籌建『孫中山紀念館』。」

丁新豹在任內,策展甚多,每逢策劃一個展覽,他就研究一個新的歷史課題。展覽之中,最難忘的主要有兩個。

其中一個是2003年的「學海無涯」。展覽以七個不同主題,扼要地講述近代中國留學生的發展史,此外,更重點介紹了多位出類拔萃、家傳戶曉的中國留學生,包括留美的容閎、詹天佑、胡適、楊振寧;留法的徐悲鴻、周恩來;留英的徐志摩、朱自清、錢鍾書;留日的魯迅,以及留學多國,曾在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的陳寅恪等。

可惜這個展覽叫好不叫座,可能與宣傳不足有關。

第二個是2004年的「秋獵懷遠」,透過承德避暑山莊珍貴的文物及實物,讓觀眾可從展覽中窺探清代軍事、宗教、外交及宮廷的生活面貌。為了推廣這個展覽,他們辦了一個「問答比賽」,而且得到了「金至尊」贊助,首創政府機構與商業團體合作的先河。

談到孫中山紀念館,丁新豹說:「在2000年,市政局最後一次會議中,議員陳財喜提出建議,成立此館,而且獲得通過。」當時,最傷腦筋的是找地方建館,結果政府看中了「甘棠第」,由當時的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拍板,斥資購入,成為理想的館址。

由於孫中山是國父,地位崇高,眾皆敬仰,結果全線『開綠燈』,不到幾年,便創立了,「這是一個奇蹟!」丁新豹說起來,仍眉飛色舞。

為了蒐集相關的資料,丁新豹曾到倫敦,在一處名為Welcome Trust的基金會內,找到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的老師康德黎所捐出的遺物。文物之一,就是孫中山的畢業試卷。他猶記得,將試卷捧在手中的感覺,他嘆道:「有點疑幻似真……怎能想像,有一天會拿着國父孫中山,一個偉人的試卷?真的很震撼!」丁新豹說起往事,恍如墜入歷史的塵網中。

每個展覽都是一個歷史課題,也可以說是一個成果。

孫中山紀念館於2006年12月12日開幕,2006年底,丁新豹退下來,自言是功成身退。

臨別秋波,在2006年的6月,歷史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足球博物館合辦大型的「足球」展覽,與市民回顧足球的歷史。他自承「Timing不好,展覽在世界盃前舉辦最好,卻安排在曲終人散後,看的人不多,真可惜!」眾所周知,丁新豹熱愛足球,如今說起來,他的臉上,仍流露出惋惜之情。

丁新豹教授到學校主持歷史演講。

情繫教育不言休

退休,只是換了一個平台而已。

「退休後的生活更充實,我不想投閒置散、浪費生命。」丁新豹暫釘截鐵地說。

他不時遨遊四方,到處去探索歷史,著書立說,還在中大當客席教授,教「香港史」、「博物館學」。除歷史系的學生之外,旁聽者大不乏人,我也是座上客。

此外,他亦有帶隊作墳場導賞。說起墳場,他興致勃勃地說:「多年來,往墳場蹓躂是我的業餘興趣,起初只集中於跑馬地……」後來,他的足跡遍及港島、九龍與新界。「每個墳場都有一段歷史,而香港的墳場,其內容的豐富,出乎一般人想像之外。」

丁新豹教授帶領一些對香港歷史感興趣的人士參觀香港墳場,他覺得每個墳場都有段歷史,值得探究和分享。

我也曾隨團,跟着他參觀過香港墳場、薄扶林墳場、猶太墳場……還有專為歐亞混血兒而設的昭遠墳場。不管是烈日當空,還是群蚊狂叮,只見他忘我地游走於一排排的墓碑間,逐一講解死者生前的故事。「在香港的墳場裏,不難找到中國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也有與世界歷史息息相關的……」

雖置身墳場,卻仿如坐在課室內聽故事、學歷史,好充實!

他認為行墳場最大的樂趣,就是有所發現,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荃灣華人永遠墳場,他「找到了唐滌生、余東旋,以及『獨腳將軍』陳策的墓。陳策當年跟孫中山搞革命,打過日本仔,跟香港息息相關……」

就在2011年,他將香港與辛亥革命有關人物的墳場資料加以整理,編成《香江有幸埋忠骨:長眠香港與辛亥革命有關的人物》,那是一部極好看的書。

《香江有幸埋忠骨:長眠香港與辛亥革命有關的人物》書影。

退休超過十年,他愈活愈精彩,已出版了九本書,《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於2014年底面世。「香港從來是踏進中國的橋頭堡,外國人在香港其實都不是為了香港,而是為了中國這個龐大市場。」他認為研究「非我族裔」,可以更加明白香港在歷史上擔任的角色,同時也令他憂心香港未來的發展。

這本書出版後,近幾年來,他忙得不亦樂乎,完全沒空坐下來寫書。大部分時間,他都花在遊覽參觀方面。談及「文化遊」,他「鬼馬」一笑,說「其實十多年前,我已不時帶隊北上參觀,帶外國人遊中國……」

退休之後,他外訪之地愈來愈多,從東南亞到中亞;從南、北韓到日本;從印尼到緬甸;從內蒙古到外蒙古……

丁新豹教授退休後周遊列國。2015年,丁新豹教授在蒙古。

提到近年的導賞團,他告訴我──「去年暑假,領着一群來自20多所中學的學生,到中亞烏茲別克去,全程八天,教我至今難忘。」

他們乘飛機到哈撒克的阿拉木圖,先參觀了東正教大教堂,然後轉機往烏茲別克的首都塔什干,然後開展行程。塔什干之後是撒馬爾罕、布哈拉。

他仍記得在布哈拉的晚上,大家圍在一起交流分享──談讀書、說就業、討論人生……

「這個團,除了帶這群學生,走進中亞的世界,認識了伊斯蘭的文明,令他們了解到傳媒對信奉伊斯蘭教國家的報導並不全面,還讓他們知道『喜歡歷史,不是孤獨的』。」他們的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

「大家秉燭夜話、觀星星、看日出……好浪漫,彷彿回到了學生時代。」談到這次參觀活動、這班年輕人,丁老師眼神流露出來的滿足,好有感染力。

《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書影。

除了中學生,他也帶過理工的師生,以及中學老師,往廣州、泉州等地考察。他認為,當這樣的隨團導師,推動歷史教育,更有意義。

他深信歷史不但是知識,也能建構自己的身份認同。

從藝術談到歷史,從歷史談到教育……離開樂茶軒時,天色已昏暗下來。

步出香港公園,穿過太古廣場,走到金鐘的地鐵站,正是繁忙時間,下班的人潮湧現,走在人流中,我想到,香港在百多年前,只不過是個小小的漁村而已。

記得丁新豹說過:「在歷史上,我看到很多城市的沒落,沒有一個城市可以恆久不變,它的興起和發達,是基於某些主觀和客觀因素,待這些因素消失了,那個城市自然就會沒落。」

「如果有一天,香港變了馬賽、利物浦、威尼斯,毫不出奇。」他如是說。

一點都不奇怪,真的!

更多精采文章

  • 「香港故事」常設展「香港故事」常設展
  • 真正的香港故事是怎樣的?真正的香港故事是怎樣的?
  • 「東西南北文咸街」講座系列 發掘不一樣的香港「東西南北文咸街」講座系列 發掘不一樣的香港
  • 東蓮覺苑見證時勢變遷 弘揚佛法初心不變東蓮覺苑見證時勢變遷 弘揚佛法初心不變
  • 丁新豹:實地考察如何幫助我們學歷史?丁新豹:實地考察如何幫助我們學歷史?


馮珍今

出生、成長於香港。自小是個「書癡」,及長卻成了「影癡」。早歲畢業於中大新亞書院中文系,其後獲中大教育碩士。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遊學巴黎一年。現為自由寫作人,兼及寫作教學。近年喜遊走四方,亦愛讀書、寫作……著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我的學生二三事》、《不一樣的學生》、《字裏風景》、《字旅人間》,童書《奇幻泡泡與石頭貓》、《中國人的故事:詩人和小說家的才華》,遊記《走進中亞三國——尋找絲路的故事》,人物專訪《字旅相逢》、《字旅再相逢》及《字旅樂相逢》;另編有《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等書。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丁新豹教育歷史美術香港故事香港歷史博物館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麥家樂早年長期在奧地利、俄羅斯等地發展音樂事業,國際視野廣闊。
灼見專訪

促進香港高雅文化發展 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2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會談。(亞新社)
灼見報道

中俄元首簽署聯合聲明 重申和談解決烏克蘭危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2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一的一對一閉門會談,歷時4個半小時結束。(亞新社)
灼見報道

習近平與普京會談逾4小時 俄方稱今商軍事技術合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1
危丁明博士表示,孔教學會申請在鑽石山興建的孔廟,已公開設計圖。
名家演講錄

海濱鄒魯:危丁明博士談香港孔教發展歷程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1
習近平抵俄羅斯訪問 中俄領袖分別發文 盼加強關係促和平
灼見報道

習近平抵俄羅斯訪問 中俄領袖分別發文 盼加強關係促和平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0

影片

  • 溢達掌舵人楊敏德:賣衫就真是賣衫?教你如何將綠色概念融入產品
  • 嚴浩:西醫西藥為何不能根治長新冠?推薦一種新生活方式保障健康
  • 盧永雄x張少威:中美實力差距有多大?美國會以俄烏戰爭做把柄對付中國?
  • 曾鈺成:人民幣有沒有可能取代港幣?香港需要跟隨內地文教政策嗎?《基本法》如何保障香港原有制度?
  • 顧小培:吃煎炸物為何會流鼻血、喉嚨痛?什麼健康食品可以清熱氣?
  • 陳鳳翔:矽谷銀行被接管 會否引發骨牌效應?白宮如何收拾殘局恢復市場信心?
  • 鄭家寶校長x 游偉樂老師x 翁港成校長:失明教師在教學上遇到什麼挑戰? 怎樣為學校及學生帶來正能量?
  • 溢達掌舵人楊敏德:如何讓員工快樂地工作?留住精英人才的兩大法寶是什麼?
  • 梁賀琪:DSE如何發揮香港軟實力?遵理在內地有什麼發展大計?
  • 法國的教師甄選及學制有何優勢?法國中學教育如何培養出開放、無私的下一代?郭位教授與巴黎路易大帝中學校長對話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八成港人無建立「平安三寶」 精神健康資訊匯倡設儲存庫八成港人無建立「平安三寶」 精神健康資訊匯倡設儲存庫 編輯精選
  • 對日本之美的反思對日本之美的反思 編輯精選
  • 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 陳嵐
  • 四無量心四無量心 常霖法師
  • 看似平凡,卻活得比誰都精采看似平凡,卻活得比誰都精采 張灼祥
  • Coco Bond可可債 命運淒涼Coco Bond可可債 命運淒涼 陳鳳翔
  • 矽谷銀行挑起的疑問矽谷銀行挑起的疑問 張建雄
  • 3份頂級報告差異何以如此大3份頂級報告差異何以如此大 張建雄
  • 沿豪俠小說到香港武俠文學沿豪俠小說到香港武俠文學 楊興安
  • 促進香港高雅文化發展 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促進香港高雅文化發展 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勞工生產力長期偏低香港勞工生產力長期偏低 羅祥國
  • 張翔:無論為自身還是中國,成為國際城市是香港成功的唯一秘訣張翔:無論為自身還是中國,成為國際城市是香港成功的唯一秘訣 編輯精選
  • 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 本社編輯部
  • 盧煜明教授:煮即食麵令生命科學難題迎刃而解盧煜明教授:煮即食麵令生命科學難題迎刃而解 本社編輯部
  • 首屆「曉日春暉」兒童環境徵文繪畫比賽結果出爐 優秀作品零碳天地展出首屆「曉日春暉」兒童環境徵文繪畫比賽結果出爐 優秀作品零碳天地展出 編輯精選
  • 亦文亦武亦商趙式慶亦文亦武亦商趙式慶 廖書蘭
  • 金融監管重整.中華號角示警──金融戰下的中國機構改革金融監管重整.中華號角示警──金融戰下的中國機構改革 陳鳳翔
  • 福島核廢水料年內排放 日官來港釋疑:經淨化對人體影響微福島核廢水料年內排放 日官來港釋疑:經淨化對人體影響微 本社編輯部
  • 盧永雄x張少威:中美實力差距有多大?美國會以俄烏戰爭做把柄對付中國?盧永雄x張少威:中美實力差距有多大?美國會以俄烏戰爭做把柄對付中國? 本社編輯部
  • 特首顧問團名單出爐 李澤鉅、周勝馥上榜特首顧問團名單出爐 李澤鉅、周勝馥上榜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趙靈敏
  • 曾國平
  • 胡孟青
  • 鄧兆鴻
  • 彭智華
  • 李美嫦
  • 何漢權
  • 孫明揚
  • 徐家健
  • 黃錦輝
  • 陳章華
  • 常霖法師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