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以公投方式決定是否脫離歐盟,本以為可以藉此解決國家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但實際的效果卻是公投令分歧變得更公開化與激烈化。有議員在公投期間被殺,而公投後所衍生出來的問題亦比以前更複雜,更難解決。
香港的泛民政客,害怕港人因今次英國公投的成效不佳而對他們一向推崇的民間公投產生不良印象,率先為批評公投的人定性,指批評公投的人是在為中共賣力。我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所以不怕戴帽子。
其實,即使在西方民主社會,公投的價值亦一向備受爭議,絕非不可商討的言論禁區,政客不應用恐嚇的方式,限制社會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公投衍生問題,源於政府薄志弱行
美國的第四任總統,有憲法之父之稱的詹姆斯.麥迪遜認為,縱使希臘人民都有蘇格拉底一樣的智慧,公投帶來的亦只會是暴民專政。前港督彭定康亦形容公投是可怕的、極壞的(他用的原詞是 awful ),是墨索里尼與希特拉最喜歡用的「民主」方式。公投會破壞代議政制,削弱國會的功能,甚至可以說是反民主的。通常,只有弱勢政府,才會把自己不敢碰的問題訴諸公投。
在美國,聯邦政府層面根本不容公投(憲法不容)。在西部的一些州,法例容許公投,卻衍生出不少問題。譬如,加州就曾以公投的方式限制加州政府加某些稅項,結果導致加州政府破產。
在英國,民間起動的公投,不會被承認,沒有法律效力,公投必須由政府起動,但即使由政府起動的公投,在法律上亦沒有約束力,又是通常會被尊重吧了(not binding but respected)。國會視公投為一種民意的參考,議員經過慎重商討後,可以各自按照自己篤信的價值觀去投票。因此,國會可以得出與公投不一樣的結論。這才是代議政制的真諦。新西蘭政府就曾不只一次作出與公投結果相反的決定。
這些代議政制的規則是民主先賢經過慎密的思考與深入的討論制訂出來的,在未找到更好的規則之前,應該繼續依循。只可惜,全球民粹主義抬頭,而政客又承擔能力不足,才導致公投反成為民主的至高無上的模式。
卡梅倫不敢像彭定康那樣向英國人民解釋「公投」的功能,並且把問題交國會作決議,而是選擇一走了之,這是負責任的做法嗎?
脫歐決定倉促,決定大任應在國會
其實,脫歐問題非常複雜,在要求國民作出選擇之前,不但應該提供足夠的參考資訊,而且還應該有足夠時間讓民間進行辯論,等人民對脫歐的利弊有足夠的認識後才進行公投。
但今次英國的脫歐公投,一方面時間倉卒,另一方面正反雙方都以電視廣告的方式進行煽情,令有些人作了不理性的選擇。為避免事件重演,公投前應限制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媒體宣傳,並在公投前設冷靜期。
無論如何,公投的結果只宜供議員參考,而不宜阻礙議員按自己價值觀作決定。國會應保留最終的決定權。
脫歐決定始料不及,市場關鍵在於防守
市場原先預期英國會選擇留歐,但公投的結果卻是脫歐;市場上很多投資者都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如今不得不重新調整自己的投資部署。究竟英國脫歐會令投資市場的局面產生甚麼變化,這是手上有資產的人都必須關心的問題。
英國原是歐盟成員,現在選擇要脫離,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有變就意味着不穩定,不穩定就表示會有風險。所以市場出現的首個反應是要避免風險。
這是一種防守性的反應,目的在於減少損失。資金於是選擇離開會變動得比較多的地方,轉移去受脫歐影響比較少的地方。這就是離開英國,離開歐洲,轉移去美國、日本、以至亞洲那些尚有增長力的地區。英鎊、歐元下跌,美元、日圓上升,就是資金流向的軌跡與風向標。
英國脫歐所造成的震盪,不但會有餘波,還可能出現蝴蝶效應,所以人們至今仍無法評估市場甚麼時候才能穩定下來,因為還在變的因素實在太多了。
卡梅倫辭職,令英國內閣必須重組,究竟是脫歐派上台還是留歐派繼續執政,至今仍未看到端倪,但結果卻有完全相反的區別。
此外,蘇格蘭、北愛爾蘭會否選擇脫英,以及英國對他們要求脫離會採取甚麼態度,後果也會很不一樣。上世紀初,愛爾蘭爭取獨立時,就觸發了英愛戰爭,打得非常慘烈。但任由他們獨立,大英帝國最終可能會變成小英格蘭,以後可能淪為二流國家。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亦會下降。
歐盟面臨解散風潮,全球經濟走勢成謎
現在的問題是,不只英國要求脫歐,其他歐洲國家如法國、荷蘭、西班牙、意大利等,民間都有很多類似的呼聲,令這些國家的右派政黨蠢蠢欲動。為了阻止脫歐的風氣進一步蔓延,歐盟不得不對英國採取殺雞儆猴的態度。這足以令英國的經濟備受打擊。打人自己無可避免會受傷;因此歐洲的經濟也好不到哪裏去。此之所以英國與歐洲的股市還需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喘定。資金會逐步撤離歐洲。由於美國與日本的股票已不便宜,部分資金可能流向亞洲。因此,對亞太區的股市不宜看得太淡。
世界不穩,美國已沒有條件加息,債券於是再受歡迎。其他可提供穩定派息的股票,如公用股與房地產信託基金,亦一樣會被追捧。而那些願意冒風險的基金,則會選擇那足以令人有幻想的創新股與科技股。
面對種種不利的環境,各國政府已手足無措,唯有加強 QE,增加貨幣供應。長此下去,人們遲早會對貨幣系統不再信任。今後,人們會更傾向持有實物資產,包括黃金與房地產。
年初以來,黃金已升了約兩成,而房地產市場亦有回穩跡象。有關對這兩個市場的看法,另文再續。
原刊於《am730》,本社獲授權刊登
(圖片:Pixabay;設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