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中,我比較喜歡小說。當同齡的友人喜歡閱讀和寫新詩時,我拒絕新詩,因為新詩始終不能吸引我。
幼年的文字因緣
我接觸的語體文散文不及古典的詩詞和《古文觀止》裏的文章來得深沉郁鬱、濃冽醉人,語體文作品中只獨愛小說。小學便愛看《人人文學》,李金髮辦的《文壇》。後來看兩徐的小說最多,便是徐訏和徐速的作品,《星星月亮太陽》是我讀的第一部愛情小說,現在書架上還放上一本作為紀念。那時開始,便希望自己能寫小說。
個人第一次公開發表的小說,是1978年全港公開徵文的「第一屆博益小說獎」的入選小說《琢玉》(筆名楊歌)。小說能以成篇又能以入選,其實有賴於剛參加的編劇訓練班。
編劇訓練獲益良多
我曾經參加過兩個編劇訓練班,一個是砵蘭街電影中心主辦的,另一個是無線電視辦的。無線電視是大機構,人才濟濟,當時投考訓練班的據說有三數百人,經筆試、面試,一起上課的只有十二三人。班主任是胡沙,第一課由鄧偉雄上課,我只記得他一句很有意義的話:創作要有良心。什麼是創作的良心?就是不能嘩眾去寫違背道德意識的事(大意),諸如有指導性作奸犯科的描述。此論陳義固高,想亦是電視條例所不容。至今個人仍認為作家要有創作的良心,才能寫出偉大的作品,否則只是嘩眾的皮相,胭脂脫落後,一無可取。
陳翹英是編劇高手,電視的《上海灘》和電影的《點指兵兵》都是他的作品,叫好叫座,教人激賞。他做導師自有一套經驗和理論,他強調「主角出場」論。因為是主角,因為第一次出場,一定要設計一個令人印象難忘、而又具體表現出他的性格,才算成功。此後,無論是寫小說或讀小說,主要人物出場,耳際都繚繞着翹英的話。
編劇班講師各有所長
金炳興是我當日最佩服的講師,他曾留學意大利,說的是電影理論,說什麼現在反而沒有印象。當時他愛穿短棉襖,一面踱步一面說話,有時面向四壁說,有時望着地下說,有時又逗引同學的迴響。總之,近兩小時的課絕不感到煩悶,資料見識源源不絕輸入,是最具學術性的課。此外,羅卡和吳昊,也各有精采之處。
在編電視劇訓練中,使我受惠最多的是亦師亦友的吳昊(吳兄在數年前謝世)。他在後期主持實習課程,領導小組人員將小說改編成電視劇,他以紐西蒙的《再見女郎》為範本,一組人將之改編成中篇連續劇,晚上實習前剛首播中篇劇《楚留香》,後來是《上海灘》,半年下來的實踐實習,使我對編寫電視劇的門道融會貫通,掌握不少寫作之道。
劇本比小說要求更嚴格
第一次參加創作剛好是《上海灘龍虎鬥》,即感到寫小說是滿足自己較多;寫劇本則是為他人寫的,要滿足導演、滿足觀眾,比滿足自己多。寫小說只要人物和情節寫得好,加上精采的對白,便是中規中矩的作品。但創作劇本除了人物、情節、對白外,尚要注意場地的選擇取捨,非主線人物在同一場景的反應、時空的交替、場景的轉接、主線人物與各人關係及變化。
劇本不能天馬行空,必須顧及拍攝上或演出上之可行性,例如不能隨便寫爆破等。此外還要顧及觀賞者的反應,要絕無冷場,觀眾才不會轉台,每集都要有懸疑力。可見要創作精采的劇本,比寫小說顧慮更多,難度更甚。
其實在參加無線訓練班前,我已有撰寫幾個舞台劇的經驗,而且在電影中心舉辦的課程上過梁立人的課。課程由梁立人一人夫子自道式的講述,講自己的經驗和成名的路程,地道實際,其中場景運用轉接講得最好,筆記至今猶存。
磨練創作文筆
我的第一個舞台劇也是獲獎作品,1975年香港市政局徵求劇本,以《急凍人》一稿應徵,僥倖入選,獎金300元。1981年花了三個月公餘時間撰寫舞台劇《最佳禮物》參賽,內容寫父子感情和童真的視野,共搜集了20多個笑話,加上父親說給我聽頑皮小子騙他父親吞蚯蚓的故事,寫了一個75分鐘的舞台劇。演出時連場爆笑,效果不錯。後來由中英劇團公演,結果在置地廣場、太古城廣場、香港藝術中心及在各中小學巡迴演出,極受歡迎,演出超逾百多場,後來由天地圖書公司出版了劇本。
其實,在投入編劇工作前我已有不少寫作經驗,但正式作職業編劇時並非稱心如意。當時流行集體創作,幾個編劇成一小組,一起設計故事,分寫劇本。這種方式自有好處才會流行,但若一群人學養不同,接觸生活環境有異,提出的創意往往即為別人否決,難以周全後着,半途已被棄用。變成大家只求平穩,人人稱是方能繼續下去,結果許多年才出現一齣有口碑的連續劇。不過對作者而言,倒是一個很好的磨練機會。
撰寫《金庸筆下世界》
後來離開電視台,創作慾未減,想動筆寫部十萬字的中篇小說,又恐怕功力不濟,突然靈光一閃,何不分析自己最熟悉的金庸小說?分析後一定另有所得。於是花去近半年時間完成了《金庸筆下世界》。當時博益總編施祖賢先生獲稿後翌日即約見詳談,決定出版。該書在80年代前後四版,文友亦多勖勉。後來撰寫碩士論文,研究唐代傳奇小說,翻閱以百計精采的唐代短篇小說,到了這個時候,對評論小說和創作小說已有一定的信心。
香港小說未能興旺原因
當我愈來愈重視小說價值的時候,香港文壇小說的暮氣則沉睡未醒。究其原因,一是發表園地愈來愈少,難有培育新秀的搖籃。而成名者作品一般都了無進步,重複已走的道路,毫無生氣。二是成熟作家不愛寫精銳短篇,累牘長篇的小說在生活節奏變為急遽的社會失去市場。同樣,有等新銳作家有機會脫穎而出卻過於自我、自戀自說。讓讀者莫名其妙,作品和名氣都後勁不繼。
其實,最關鍵的原因是本港缺乏創作園地,缺乏有分量、有識養、能高瞻遠矚的小說評論家推動文藝創作。試想電影沒有影評,藝展沒有人評論,怎能提高大眾的興趣及創作者藝術性的成就?小說可以衍化出漫畫、廣播劇、電視劇、電影、舞台劇,所以小說薪火是不會熄滅的,社會是需求的。只待有心人對症下藥,給它吹口氣,使小說的創作再火光熊熊。映照今日繽紛的香港社會。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