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王沛詩於5月28日會議中突襲,在校長張翔事前不知情下,議決任命及調任多名副校長人選,被指繞過港大的正規程序,反映出校長與校委會間可能存在的矛盾。
6月3日,8名港大校友,包括前教統局局長羅范椒芬、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蔡素玉等聯署去信身兼校監的特首李家超,稱對王沛詩的管理能力失去信心,盼李特首責令王沛詩與校長張翔協商、提出補救方案。其後亦有多名港大校友聯署去信特首、王沛詩、蔡若蓮等,希望推動全面忠誠合作,解決矛盾困局。其後被多方媒體大事渲染,雙方互發聲明,各自表述。
6月11日特首李家超分別接見王沛詩與張翔兩人,提醒良好溝通和互相配合的重要,以及政府的資助是有要求的。其後宣布政府正式介入,成立調研小組,由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雷添良出任。目標包括釐清事實、協調內部溝通、協助各方配合,以及建議改善措施,確保大學妥善運用公帑。
校委會如董事局 只進行宏觀監察
因為要爭取讀者,許多傳媒的報道,經常會有嘩眾取寵、斷章取義、甚至有誤導之嫌。因為我是聯署人之一,也藉此詳述一下該信件的原意。有媒體報道聯署「對校委會主席的管理能力失去信心」,原文是「再次激發校內矛盾,影響大學正常運作,深感憂慮,並對校委會主席的管理能力失去信心……」顧全大局、管控內部矛盾、維繫名聲與正常運作,是任何一個管理者的基本權責,重點是矛盾的浮現,其次才是主席的管治能力問題,而非專門針對個人的是非。作為領導者,機構內出現的任何問題都必須負責,若因帶有私心行事以至失控,處高位者更是難辭其咎。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校委會猶如一間企業的董事局,應是掌控宏觀策略與監察的任務,而非事事插手實際執行事務,那應是管理團隊的責任。假如管理出現問題,首要是溝通協商,集思廣益,和衷共濟,設法解決。若真是有人犯了嚴重的錯誤,屢勸不改,理應搜集足夠實證,然後予以解僱或調職,避免持續失誤。一旦出現突襲或不合常理的手法,缺乏足夠的理據,則證明管理已出現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是:管治能力不足、私人恩怨、政黨權爭、尸位素餐、假公濟私。明朝末年的東林黨政爭,就是最好的例子,也是導致明朝覆亡的主因之一。這次事件,若不妥善處理,對港大的未來發展,後患無窮。
調查欲拖延時間 直到王沛詩任期屆滿?
每個人天生稟賦不同,加上來自不同文化與經歷,因此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差異,甚至有紛爭。是以中華智慧強調「君子和而不同」,一旦出現紛爭,重視溝通協商,而不是強權壓榨。人際相處,以和為貴,良好的人際關係,一旦毀之,想要重建,談何容易?《道德經》說「和大怨,必有餘怨」,俗語說「一代官司九代仇」,一旦興訟,後患無窮。這次王沛詩與張翔的紛爭,猶如兩虎相鬥,互揭瘡疤,兩敗俱傷,無論如何調解,相信極難和諧相處,更遑論衷誠合作與共事?在管理學上,這類矛盾通常只有幾個可能出現的情況:
一,最理想的是雙方被訓示後,自省悔過,改變態度,忠誠合作,一切復常。如今在此事件中,看來這機會甚微。
二,兩者選其輕,即是犯錯較大的離去,留下對機構最有用的,繼續發揮。多年前,我在企業管理上曾遇到相似的問題,一個上司跟下屬發生不可調解的矛盾時,除非證明是上司的錯,最終被解僱的大多是下屬,理由是若兩者只能留一位,上司對公司的價值通常較大,因而留下。而在此次事件中,因為校委會主席是由林鄭月娥當位時任命,是不受薪的,任期至今年年底,校長跟她並非完全是上司與下屬的關係;張校長則是全球禮聘回來,還有數年合約,因此只要王沛詩不再續任,將會較早離任。無論誰對誰錯,若把調查拖至年底,私人恩怨的問題自然就可解決。問題就在這期間,港大是否仍能有效運作?從種種跡象看,校長並沒有犯下彌天大罪,並不構成引咎辭職或解僱的結局!
三,若證明兩者皆有嚴重錯誤,則兩者皆須離去。
如今這次風波,下一步的發展如何,還要等待調研小組的報告。至於處理爭訟的矛盾,《易經》早已在訟卦中指出它的因由與解決之道。訟字從言從公,表示有爭議時,必須公正廉明地審判,絕不能循私偏袒,才為人所信服,關鍵在「公」,是斷爭訟之基本法則!訟卦的大象辭:「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爭訟猶如天向上、水向下,無法妥協,做事應慎重謀始,要合於正道,使爭訟不生,永遠消弭於無形。因此,行事之前應三思,不要太衝動、魯莽或意氣用事,以免爭訟纏身,後悔不已!因此,要判斷此次事件,首要是無論是校長與校委會主席過去有關的一言一行,事件發展的流程細節,是否都符合「公」與「慎重謀始」的原則。所謂「謀始」,就是做事的動機與是否曾深思熟慮,明白該行動所帶來的後果與影響?若否,則違反管治法則。
調研小組必須小心四要素
有了爭訟,就要力求化解。訟卦的卦辭:「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短短的幾個字,已點出解決紛爭之道。就是力求中正之人,秉公處理,令雙方心服口服,從此消除彼此雙方之恩怨、心結和介蒂。這次特首任命成立調研小組,完全是正確的決定。而關鍵亦在小組成員是否完全客觀、理性地秉公處理,若有任何背後勢力把持,則會造成更大的禍害。在調查期間,他們必須要注意:
一、有孚:以誠信陳述實情或怨情。這次港大風波,所牽及的流程與細節極多,眾說紛紜。小組有責任要釐清整個事件的細節,因為王沛詩說這次人事調動早已知會校長,而張翔則否認有其事。其中是否有人在說謊?或者純粹是誤會?如此作法,動機為何?其出發點是私還是公?作為高層管理者,誠信是最基本的要求。這就自然能分出對錯,可能也是此次調查最重要的關鍵,切忌馬虎了事!
二、絕窒:因冤窒塞,抑鬱難消,屢起爭訟,為求徹底解決,必須杜絕爭訟之源頭,讓它消失於無形,才能永無後患。一旦發現矛盾的源頭,就必須要提出改革之道,不然這類紛爭仍有可能死灰復燃,後患無窮。藉着這次調查,應順勢涉獵到大學的改革,以及多年積累的陋習與不公!然後提出改革的建議,經過諮詢與研討後,付諸實行。不然香港大學可能因為積習難返,無法繼續向前邁進。根據我曾參與2015年反對禁錮校委事件的經驗,我可以斷言,校內仍潛藏有些心有不甘、反中反港的人士。而基於多年積習,有些部門學系各自為政、繁瑣與不公平的制度與誤用資源,因此港大極需要與時並進的改革,培養積極進取的團隊精神與學術文化!若校長正推行這些改革,影響到一些既得利益者,因而招恨,這是每一個改革者必須面對的挑戰!
三、戒惕:戒懼與爭訟,即對爭訟,能免則免,能避則避。這次事件應盡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以至於無形。但同時要注意整體的公關形象,尤其是在國際上的聲譽。人言可畏,西方媒體虎視眈眈之際,更要步步為營。這是一場公關戰!良好的名聲與形象,得來不易,眾成其勢,一人勘毀,更應戒懼!
四、中道:無論爭訟哪一方得勝,皆應適可而止,不要逼人太甚,得理不饒人,應盡力放人生路,讓雙方圓滿化解。
牽涉權力財力 社會賢達須加入提改革
從上述《易經》訟卦的智慧,可見要解決危機,需要極大的能耐、勇氣、胸襟和實力。尤其是調查小組作為秉公辦事,若勢力、能力、實力和公信力不夠,則可能事倍功半。因為要雙方都能完全認可、信服,然後願意衷誠合作的,實在不易。所謂勢力也牽涉到權力與財力的元素,因此可能需要加入更多有實力、有學養和有地位的社會人士,例如前主席、專業管理顧問等,進行調解,並檢討陋習,提出高瞻遠矚的改革方案,絕不能偏私!
記得當年馮國經當校委會主席時,曾進行過大學管治的檢討與改革,如今國際形勢瞬息萬變,如何去腐革新,迎向未來挑戰,更是當務之急。無論如何,相信此次風波的有關人士和管治者,若能緊守《易經》解決紛爭的法則,應能盡力減低其負面影響,順利解決,否則後果堪虞。誠心希望這次風波能夠盡快平息!
同理,上述的智慧,亦可應用到國際間的紛爭。如今中國的實力與公信力,最適合當調解人的角色。因此國人必須團結互助、愛國愛港,讓中國更加強大,聲譽更隆,更受世人尊重,成為名符其實世界和平的定海神針,才能建立和平共處的人類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