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從神聖到世俗,從遺忘到重生──中西樹木的命運和變遷

從神聖到世俗,從遺忘到重生──中西樹木的命運和變遷

17世紀是西方的分水嶺,理性拉開了人類的新序幕,笛卡兒高舉「我思故我在」的旗幟,將人類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為西方哲學從神學走向人學奠定了重要方向,這也使樹木出現了「從神聖到世俗」的巨大改變。

施林海 作者: 施林海
2022-04-14
憑欄瑣記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人類工業革命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理性環保神性笛卡兒
神聖與詩意(攝於瑪利諾書院)
神聖與詩意(攝於瑪利諾書院)

承接上文:〈躺在海德公園的大樹下──樹木之神聖和詩意〉

17世紀是西方世界的分水嶺,理性拉開了人類的新序幕,理性哲學之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高舉 「我思故我在」的大旗,將人類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為西方哲學從神學走向人學奠定了重要方向,這也使樹木出現了「從神聖到世俗」的巨大改變。阿蘭‧科爾班(Alain Corbin)認爲這是理解人與樹之間關係的重要線索,也是整個自然界的共同命運。

西方樹木的去魅化──從神聖到世俗

在《談談方法》等著作中,笛卡兒提出了「動物是機器」的説法,「無機的自然界是機械的,有機的植物界也是機械的,連動物界都是機械的。禽獸會自己作機械運動,會飛會走,會吃會唱,但這些都是位置移動,所以都是自動的機器。」而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人類擁有理性的靈魂。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故此,在笛卡兒眼中,動物並不具備理性思維,它們只是像機器一樣進行簡單重覆的機械運動;植物也沒有靈魂,更無情感,是低人一等的客體。從此以後,原本被視為神聖存在的樹木,漸漸喪失了神性,褪去了光環。人們對樹木的看法開始改變,從最初的「樹本身就是神」,過渡到「樹是神靈/精靈棲息的處所」,繼而被剝奪了神性,轉變成無生命的物體。

既然無生命,森林就徒剩現實價值,成了經濟意義上的木材儲備地。18世紀的歐洲,不少醫生認爲森林中含有致病的瘴氣,建議把樹木全部砍伐,以此作為一項公共健康措施;19世紀鍍金時代的美國富豪們為了積累利潤,建議在10年內把6個州的森林全部砍光。當然,更不用說英國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雙響曲」──蒸汽機的咆哮和樹木的哀鳴。

英國工業革命

現代樹木觀──精神和實用的糅合

所以說,「保護樹木」是相當近代的概念。這意味着人類已經掌控了自然界,使它從原本被敬畏的偶像,繼而被無限制的砍伐和濫用,漸漸發現「好大鑊」,需要亡羊補牢,最終變成了被保護的對象。

來到這個階段,人們依然喜歡綠樹成蔭的花園和森林,但背後的意味很是不同。樹木不再是神性天堂的一部分,而只是精心規劃,用來保障人們身心愉悅的公共設施。樹木自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新的角色,一個兼具實用性和精神性的角色,充其量就是法國作家雨果那樣「濃蔭樹下思考的散步者」中的重要點綴,但人才是一切的主角。

現在的西方樹木,神性已經漸漸褪去。但這並不等於神性的完全真空,在數千年之宗教傳統的潛移默化之下,神性已經成為西方人的隱匿基因,他們對於樹木之「類神性」的感覺依然存在,有其血脈相通之親和性。

例如在西方的小説和電影中,常常出現樹木神性的情節,譬如現代奇幻文學之父托爾金(J. R. R. Tolkien)在他史詩式的巨著《魔戒》和《哈比人》中,將樹木描寫成中土大陸的一個虛構種族,即「樹人」(Ents),他們具有神性,深具感情,守護着森林。這類樹人在他的著作中經常出現,而他的靈感,就來自牛津大學植物園內那棵樹齡達200多年的老黑松樹。

托爾金(J. R. R. Tolkien)在牛津老黑松下。

詩性重生的神州之樹

衆所周知,建國後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令文化詩意真空30年,然後就到了改革開放、摸着石頭過大河的新階段。這個時候,發展是生存之頭等大事,環保概念完全匱如,青山綠水變成了禿山黑水,樹木森林成為發展巨輪下之犧牲品,90年代我曾重返小時候居住過的閩江小城,只見依着城市的江水混合着工業污水,猶如一條張狂黑龍,奔騰而過,令人觸目驚心。

是有個過程的。20年前,中國人基本上不知環保為何物,也因此付出了大代價。但自2010年的「十八大」開始,環保成為國家重要國策,也就在這短短十多年之間,内地人對於環保的認識和重視,極速趕上,而且逐漸抛棄了形式化和口號化,成爲了人們生活中的習慣和樂趣。我們只要看看這2008京奧和2021冬奧的宣傳片段背後所蘊含的理念,就知道中國人在環保方面之觀念,不但進步,而且具有可供世界參考的前瞻性。

根據統計,1959年底全國城市園林綠地總面積只有12.8萬公頃,1988年增至30萬公頃,到了2020年底,則增加到驚人的315.萬公頃;2021年發布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指出,中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25%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世界首位。

國力的日漸強盛,以及環保觀念的融入,中國人對於大自然和樹木的文化基因,再次萌生發芽。我們且看看居民小區的園林設計,國人對綠色生活的嚮往和品味,以及大小城市的綠化布局,就明白我們的詩性基因依然存在,再次漸漸回歸到中國人的生活美學之中。

中國經歷了3000年的天人合一,與大自然的關係向來是「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萬古江河,生生不息,已經化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即使歷經波折,但從非常時期的人定勝天,過渡到穩定環境下的和諧共生,也不過是短短的60年。

我們無法不讚嘆中國文化底子之豐厚。即使經歷了劇變和衝擊,折騰和蹉跎,但時機一到,不同的文化元素就自然而然的重現光芒。錢穆說得真好,他認為西方文化猶如黑夜中的一盞明燈,一開則周遭全明,但一滅則寂寥漆黑;中國文化則如一根根散落各處的蠟燭,忽明忽亮,卻永不止熄。

本地的樹木

前輩曾於巴黎旅居十多年,對於巴黎的樹,他是懷緬的,

「遍布巴黎的梧桐樹,最觸動人的感情的,是它不時提醒你:季節在更替,時光在流逝。」

「回到香港後,就再沒有看到梧桐樹了,而且也不怎樣看到落葉,樹木基本上是四季皆綠,變化甚少。
……但無論如何,總覺得這裏欠缺了一些可以觸動人底感情的景觀,欠缺了一些深沉的動力。」

我想悄悄的告訴他,落葉還是有的,有時候還落得頗有詩意。但是很快,就會被清潔工掃個乾乾淨淨,因爲管理層有清晰指令;我還想告訴他,某次春雨過後,我家樓下的草地上長出了好些白色小蘑菇,頗有野趣。但不用兩個小時,這些小蘑菇就被「花王」清除得一乾二淨,詢問之下,原來有住戶投訴,擔心這些蘑菇有毒;此外,許多屋苑即使家家戶戶都有露台,但願意花點時間布置園藝的,寥寥可數,因爲「嘥時間」,「好麻煩」。

孩子與小蘑菇。

這就是本地特色,在市場主導和管理主義的思路下,神性本已匱乏,詩性也跡近真空。剩下的,也許只有電視節目《東張西望》鏡頭下,每年冬季那一撥撥的元朗大棠觀楓團了。

是的,本地的確欠缺了一些深沉的動力,也難以形成與之相配的氛圍。但觸動人底感情的景觀,還是有的,觸動心靈的樹木,也時而可見,這就需要多一些的想象力和感受力,還有那一點點的緣分和心境。

旺角雀鳥公園
旺角雀鳥公園
灣仔演藝學院
灣仔演藝學院
九龍城寨公園
九龍城寨公園

樂富橫頭磡健康院
樂富橫頭磡健康院
金鐘美國銀行中心
金鐘美國銀行中心

這方面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話語甚具參考價值,他說,

「每人所見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創造的,物的意蘊深淺與人的性分情趣深淺成正比例」;

「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張而成」;

「我相信,只要願意打開自己的感官與心靈,真實的認識這個世界,每一個人都是有話可說的。」

寫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和古先生在赤柱海邊散步的時光,我們時而為樹木的形態和光影所欣喜,也偶爾佇足樹下,愉悅地探討某棵大樹的源流,雖然至今我還弄不清楚那棵海邊老樹的名稱。這些如詩情景,令人甚是緬懷,此時此刻,也令我想起了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

回憶翩翩

更多精采文章

  • 憤慨乏力,就要說粗話?憤慨乏力,就要說粗話?
  • 邵志堯:向死而生──由工業革命到碳中和邵志堯:向死而生──由工業革命到碳中和
  •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與可持續發展香港智慧城市藍圖與可持續發展
  • 曾鈺成:講科學、講規劃,郊野公園界線怎麼不能重劃?曾鈺成:講科學、講規劃,郊野公園界線怎麼不能重劃?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美學、抽離與升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美學、抽離與升華

  • 鸚鵡背後的文化意涵
  • 「花果飄零」的香港文化
  • 躺在海德公園的大樹下──樹木之神聖和詩意

施林海

香港註冊中醫師,從事中醫藥行業,師從歐陽衛權教授和李賽美教授,近年參與李賽美教授主編之《名師經方講錄》系列叢書,擔任副主編。平素醉心攝影、盆景、奇石及舊物收藏,篤信文化和藝術能夠豐富人生。 聯繫電郵:[email protected]
View all posts
標籤: 人類工業革命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理性環保神性笛卡兒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香港文化博物館「眾裡尋她」展館。
灼見文化

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1-29
俄烏戰爭升級的可能性極高。(亞新社)
國際觀

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6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灼見專訪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3
港大美術館由即日起至2月26日展出丁公的作品。
字旅相逢

衍通中西藝參化,庸德雅傳氣韻新──「困乏多情‧香江藝緣:丁衍庸的中西藝術」展覽

作者: 馮珍今
2023-01-21
雷賢達剖析了港股為何去年下半年跌幅如此深。(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雷賢達:2022年全球罕現「股債雙殺」  對今年市況有何啟示?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0

影片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泡腳對改善長新冠後遺症有什麼好處?配哪些中藥可以補陽、袪濕、活血、化瘀?
  • 【兔年投資錦囊】基金教父雷賢達:除了估值平,港股升勢有什麼因素推動?美股何時轉勢反彈?
  • 美國傑出大學如何依靠社會資助、募款傳統 運用良好資金管理 維持國際一流教研──郭位教授與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校長對話
  • 曾鈺成:香港三次政改帶來什麼教訓?五部曲不復存在?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豬:小心飲食 升職有望;鼠:紅鸞星動 祿勳喜慶;牛:注意長輩 謹慎投資;虎:病符纏身 提防詐騙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羊:官符纏身 太歲三合;猴:吉吉重來 慎用國印;雞:歲破大耗 以靜制動;狗:春風得意 量入為出
  • 曾鈺成:立法會議員每年有多少天有薪假期?答案:零天
  • 曆法世家蔡興華:《通勝》春牛圖、地母經透露哪些吉凶? 流年方位須注意什麼宜忌?
  • 曆法世家蔡興華:從1月1日、1月22日(正月初一)、2月4日(立春)四柱八字測兔年大運 疫情何時受控? 木旺不利樓價? 哪個月出行要小心?
  • 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購買年花 如何從花瓣、花蕊、花粉、葉子選擇健康蝴蝶蘭?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新年祝願新年祝願 常霖法師
  •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本社編輯部
  • 陶傑:哈里夫婦是列寧的隔世接班人陶傑:哈里夫婦是列寧的隔世接班人 編輯精選
  • 虎年臘月的回顧虎年臘月的回顧 張建雄
  • 債務危機由非洲看到美國債務危機由非洲看到美國 張建雄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將面臨怎樣的經濟新秩序?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將面臨怎樣的經濟新秩序? 劉寧榮
  • 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心態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心態 張建雄
  • 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 本社編輯部
  • 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 蔣匡文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與隱憂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與隱憂 劉寧榮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完美風暴vs崎嶇復甦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完美風暴vs崎嶇復甦 劉寧榮
  • 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編輯精選
  • 港大微生物學系首證新冠病毒人傳人 論文獲選《刺針》200年來醫學發現里程碑港大微生物學系首證新冠病毒人傳人 論文獲選《刺針》200年來醫學發現里程碑 編輯精選
  • 戴爾計劃將其供應鏈遷出中國:是一個好的選擇嗎?戴爾計劃將其供應鏈遷出中國: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謝祖墀
  • 兔年國際大勢:中美分道揚鑣各自發展已成定局兔年國際大勢:中美分道揚鑣各自發展已成定局 關品方
  • 人工智能與大國博弈人工智能與大國博弈 彭泓基
  • 數據在握2025數據在握2025 黃淑儀
  • 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 本社編輯部
  • 美英政府擅長特務滲透和扶植傀儡美英政府擅長特務滲透和扶植傀儡 陳鳳翔
  • 環境營造·設計思維環境營造·設計思維 程介明

推薦作家

  • 程介明
  • 張灼祥
  • 黃淑儀
  • 王文華
  • 林桂光
  • 郭一鳴
  • 項明生
  • 雷鼎鳴
  • 蔣匡文
  • 譚寶碩
  • 湯文亮
  • 林嘉良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