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字是否從「賣」得聲?答案當然不是,「讀」與「賣」的讀音相差得太遠了。「讀」字小篆作,《說文解字》:「,誦書也。从言,聲。」續、犢、贖、牘、瀆等字,也是從「」得聲。「」字「余六切」,《說文解字》:「,衒也。从貝,聲。,古文睦。讀若育。」由於讀若「育」,與讀、續、犢、贖、牘、瀆等字音近,故可作為讀、續、犢、贖、牘、瀆諸字的諧聲偏旁。
《說文解字》訓「」為「衒」,「衒」是「」字的或體,《說文解字》:「,行且賣也。从行,从言。衒,或从玄。」「行且賣也」,即邊走邊叫賣,因此「」有「賣」義。「」訓「」,故亦有「賣」義。
「」字在古書中甚少出現,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曾出現過,但字形簡化作「」。《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貴,家累千金。」司馬貞《史記索隱》:「王劭音作育。」「」字簡化作「」,並進一步譌為「賣」,於是讀、續、犢、贖、牘、瀆等字的右半外形都作「賣」。
古書中賣義多寫作「鬻」,如《三國志·吳志·陸凱傳》:「民力窮困,鬻賣兒子。」「鬻」即「」之通假字。又賣官稱鬻官,《隋書·虞世基傳》:「孫(氏)復攜前夫人夏侯儼入世基舍,而頑鄙無賴,為其聚斂,鬻官賣獄,賄賂公行;其門如市,金寶盈積。」出賣爵位稱鬻爵,宋戴埴《鼠璞》卷上:「余謂今之弊非鬻爵也,鬻官也。鬻爵所鬻者虛,利歸於上,鬻官所鬻者實,利歸於下。」
根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鬻」本音「之六切」,是「粥」之正字,「粥」是「鬻」之俗字。「鬻」字下從「鬲」,「鬲」字甲骨文作、,金文作、,是鼎類的空足炊具。於鬲置米,米之兩旁作「弜」者,王筠《說文句讀》認為本作,象炊煙。「鬻」其後省作「粥」,「粥」字不見於《說文》。
由於「鬻」本為「粥」之正字,因此在古籍中,「鬻」有時用同「粥」,例如《儀禮·士喪禮》:「夏祝鬻餘飯,用二鬲于西牆下。」鄭玄注:「鬻餘飯,以飯尸餘米為鬻也。」陸德明釋文:「本又作粥,之六反。」《士喪禮》主要記諸侯之士的父母、妻子、長子喪亡時所用的禮節,古喪禮中,以玉、珠、米、貝等物納於死者之口,稱「飯含」,亦作「飯唅」。鄭玄《儀禮·士喪禮》注「以飯尸餘米為鬻」,即把飯含所剩下的米煮成粥,有些版本「鬻」作「粥」。
另一方面,「粥」亦有時用作鬻賣義,如《禮記·曲禮下》:「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不粥祭器」,即不賣祭器。又《文選·潘岳〈閑居賦〉序》:「灌園粥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臘之費。」李善注:「字書曰:『粥,賣也。』粥與鬻音義同。」
至於「群雌粥粥」一語,乃出自唐代韓愈《琴操·雉朝飛》:「雉之飛,于朝日。群雌孤雄,意氣橫出。當東而西,當啄而飛。隨飛隨啄,群雌粥粥。」「粥粥」是象聲詞,形容雌雉嘈雜的聲音。「群雌粥粥」之「粥」,《說文》另有專字作「喌」,說解曰:「喌,呼雞重言之。从吅,州聲。讀若祝。」「呼雞重言之」,就是呼喚雞時重複地發出「喌喌」之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雞聲喌喌,故人效其聲呼之。」「喌」字从吅州聲,《集韻》:「吅與喧同。」「喌」從「吅」,以表喧嘩之意。韓愈《琴操·雉朝飛》作「粥粥」,是用通假字。
原刊於《明報月刊》,作者授權發表。
(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