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現任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研究講座教授張炳良教授,經常就政府管治及公共行政發表見解。最近,他出版新書Can Hong Kong Exceptionalism Last? Dilemmas of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ver Five Decades, 1970s–2020(《香港的「例外主義」還能持續下去嗎?1970年代至2010年50年政府管治及公共行政危機》),城市大學出版社11月18日舉辦了新書發布會,更請來教育大學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教授擔任討論主持人。
「例外主義」未必壽終正寢
張炳良教授在發布會上分享了新書的主要內容。這本書包含了他數十年來從學術角度對香港的觀察、個人的政治經歷,以及對於政府管治的回顧和反思,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發展方向和軌跡。
誠如他在前言(Preface)中指出,香港在過去50年經歷了許多的曲折、起落、驕傲和焦慮,同時從過去英國殖民地過渡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過程中形成所謂的「例外主義」,今日已經面臨挑戰。
張教授認為,香港不可能重複1997年前港英時期沒有民主的管治模式,亦不能採取技術官僚執政毋須理會民意的態度,因此在管治上須有重大轉變。
張炳良表示,他在 2019 年年中完成了這本書的初稿,當時針對《逃犯(修訂)條例》草案的「反修例」示威已開始爆發,香港便進入了政治不穩和暴力對抗的動盪時期,最終導致中央政府作出嚴厲的回應。2020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在香港實施《香港國安法》,他也因應形勢修改了書稿。
他承認,高度動盪的政治形勢,使得任何人都很難評論香港的管治和公共行政,因為事態仍在不斷發展。
國家命運構成香港轉型背景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五四運動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學子追求「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與科學)。然而,今天的中國渴望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儘管實現了快速的經濟增長,人們卻普遍擔心中國的社會政治,是否會按照五四先賢所倡導的,實現充分的自由化?五四先賢中,一些人參與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後來中共在 1949 年贏得內戰,成立了新政府。中國的變化構成了香港轉型的大背景。
五四的理念,也激勵了1960-1970年代香港學運人士,他們是1980年代第一代民主運動的核心,張炳良也是其中的一員。這場運動以「反殖」為基礎,爭取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香港,讓權力不再集中在殖民統治者和商界精英的手中。
當時的民主派以民族主義原則支持香港1997年回歸,並主張「民主回歸」,但從那時開始,對民主的追求是一段充滿失望、挫折和挫折的漫長旅程。特區政府1997年後的表現至少可以說是坎坷的。內地與香港的關係一直不穩定,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度也不斷下降,尤其是2014年「佔中」抗議之後。連「一國兩制」的前景也受到質疑。
香港「按照原來的樣子」回歸祖國,允許其資本主義經濟和生活方式不變,似乎兩全其美。但是,今天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香港的未來似乎都岌岌可危。今後香港會不會被現實推往一條完全陌生的道路?這正是張炳良擔心的,然後,香港很可能在 2019 年後有所不同,但這並不一定意味着香港「例外主義」的終結。
事實上,香港過去也經歷過多次動盪,例如 1967年的暴動,1982-1984年的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1989年北京天安門事件的衝擊,以及1997年之前幾年的中英爭拗。不僅香港人,也包括國家領導人,似乎都仍然熱衷於保持香港的特殊地位和「一國兩制」的廣泛概念。張炳良認為,這種不言而喻的共識,應該受到重視。
深圳也曾擔心「被抛棄」
討論過程中,張炳良教授和呂大樂教授分享了他們對香港「例外主義」的看法。 張炳良解釋,回顧香港的管治和公共行政歷史,將有助更好了解香港「一國兩制」下的發展方向,以及影響這一軌跡的各種因素。他在新書發布會上表示,香港在九七回歸前後一直強調「不變」,但大家明知不可能不改變。
他建議轉用新思維看待香港的轉變,便不會太介懷失落過去。「(前港督)麥理浩當年提出興建公屋,也備受批評」。他又以2003年深圳面對「長三角」崛起,資金及人才外流,曾經掀起「誰拋棄了深圳」的討論,但如今已沒有人記得。「從歷史的角度看,十年、二十年後回望,2019年或者也不算什麼一回事。」他說。
新書發布會在城市大學圖書館舉行,除了吸引該校教職員外,港鐵前主席馬時亨、房屋署前署長應耀康、民主黨創黨元老李華明、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等也蒞臨捧場。
書名:Can Hong Kong Exceptionalism Last? Dilemmas of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ver Five Decades, 1970s–2020
作者:張炳良教授
出版: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