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同國家與文明之間的矛盾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愈趨明顯,一場世紀疫情更激發了相互責難。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舉辦第13場「團結卓爾論壇」,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教授以「文明的激盪——歷史觀點與未來展望」為題發表演講。張教授以其睿智眼光,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指出人類本同源,天下本為公。他認為和諧共處、國際合作、文明互補是人類在地球上創造美好新世界的必要條件。
文明融合現象普遍 香港華洋共處值得發揚
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的「文明衝突論」被廣為引用,以探討世界秩序,解釋各地的紛爭,並預測未來。「文明衝突論」認為,冷戰結束後,全球人口將以文化與宗教認同作為主要分界線,而未來的文明衝突將以宗教信仰為主,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及佛教之間的衝突。許多人認為,未來的世界秩序將取決於西方基督教文明如何處理它與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之間的互動。
張信剛教授表示,根據「文明衝突論」的說法,十一至十三世紀的歐洲十字軍七次東征是典型的「文明衝突」,然而綜觀亞洲古代歷史的主要戰爭,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封建割據以及近代的兩次世界大戰,都與「文明衝突」完全無關,而是各方勢力以及各政治集團之間的權力之爭。
文明之間除了衝突,更多的是借鑑與融合。張信剛教授指出,不同文明之間的互相交往與借鑑是長期的,包括軍事技術、文化藝術、管治方法和居住方式等。因此,文明衝突與融合輪替主導文明的發展,而文明之間的相互借鑑與融合是普遍的歷史現象。
張信剛教授認為,香港從殖民時代開端,西歐、東亞與南亞文明就一直和諧共存,已經高度互相滲透,沒有文明衝突的跡象。香港華洋文化融洽相處,東西文明並存,不同習俗與禮儀同受尊重,這種經驗值得我們發揚光大,建立更為包容的心態,凝聚更加廣泛的共識。
人類應從疫情中反省
回顧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疫情對不同文明及宗教背景的人都構成嚴重威脅。張信剛教授表示,人類能在短期內製造疫苗應對病毒,說明科學的進步,但是人類還沒有達到完全了解自然、適應自然,並且讓自然界為人類服務。張教授認為,人類對大自然的態度不夠敬畏,而這次疫情給我們反省的機會,「在2020年我所感受到的,就是我們應該要想一想,是否繼續彼此鬥爭,還是應留意、克服、適應自然帶來的困難」。
人類是命運共同體 共同應對問題是唯一出路
經過二十多年的全球化,近年逆全球化的聲浪反倒逐漸升高。張信剛教授表示,全球化的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是鼓勵了某些地區的本土主義。但是,當前世界各國必須共同面對全球暖化、大流行病、核子安全、恐怖主義等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句話也說了好幾年了,我們應該反省一下,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承認我們有很多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全球暖化令海平面上漲,假如未來連上海、香港、紐約、倫敦都沒有了,還談什麼衝突呢?」
張信剛教授強調,文明之間曾有衝突,但是融合的情況更多,絲綢之路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同的人本來是屬於不同文明的系統,彼此應互相借鑑,達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是將來人類應實現的現象。假如想留下一個更好的世界給後代,我們就應該想辦法求同存異,共同應對當前的問題。」
「天下為公」與「和而不同」是人類的最佳選擇
展望未來數十年,張信剛教授認為,文明衝突不會鑄造未來的世界秩序,然而全球各國、各區域以及各文明體能否彼此借鑑,相互依賴,尚需各國領導者與各界精英的共同努力。
張信剛教授強調,全球合作,互利共榮的動力十分明顯。全球人類冀求美好生活,如何才能使之成為可能?「天下為公」與「和而不同」將是人類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