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教育 廖思銘:給我信心當我未如願──另類教育的實踐空間

廖思銘:給我信心當我未如願──另類教育的實踐空間

廖思銘先生認為另類教育並不是一個特別的東西,而是一塊鏡子問我們自己,主流的教育制度有什麼不足之處。

本社編輯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17-12-11
名家演講錄

整理:張港欣

標籤: 兆基創意書院公民實踐論壇另類教育廖思銘教育制度融合教育
廖思銘曾經觀察台灣的另類教育,台灣為另類教育立法,保障學生選擇學習環境的權利。他認為香港很少空間給另類教育發展。(公民實踐論壇)
廖思銘曾經觀察台灣的另類教育,台灣為另類教育立法,保障學生選擇學習環境的權利。他認為香港很少空間給另類教育發展。(公民實踐論壇)
0
SHARES
1.8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編按:公民實踐培育基金於2017年12月2日舉辦名為「香港中小學教育:今後的方向」論壇,講者包括立法會議員(教育界)葉建源、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榮休教授程介明教授、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陳惜姿和香港兆基創意書院通識科教師廖思銘,五位講者從不同角度審視現今香港中小學教育的問題,以及討論今後發展的方向。此篇為廖思銘先生當天的演講,全文如下:

我很緊張,因為在座的嘉賓很多是前輩、很尊敬的老師。我先說個故事,大會致電邀請我討論這個題目,我不知道有「今後的方向」。(全場大笑)我先收到英語的題目“Are we on the right track?”(我們在走正確的路嗎?),我心想可否不要“right”(右邊),要“left”(左邊)可以嗎?當我們討論教育的時候,好像一定有正確的東西,可以不走右邊改走左邊嗎?或者是“left the track”,離開原本的道路,可以討論什麼?

所以我今天討論一些對於另類教育的想法。關於香港的教育制度,我很緊張,在Facebook個人狀態寫了:「我很緊張,恐怕說得一團糟。」有個同事回覆:「不要緊,你說話沒有香港教育那麼一團糟。」(全場大笑)我現在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授課,就是剛才李雪英校長說香港剩存的三所高中書院之一,我不同意用「吊鹽水」形容自己所做的事,反而我們嘗試做不同的事情,為同學提供不同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模式。

外地另類教育的成功

11月底的時候,我們老師去台灣考察,觀察當地的另類教育,我自己去了宜蘭兩所中學。台灣的另類教育在2014年愈來愈蓬勃,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立法。通過三條法例保障台灣不同類型的學校,或不需要學校的學習模式。我通常想教育的時候經常覺得同學要在學校裏上課,學校裏有老師、校長、校工,但究竟有沒有不需要學校的學習模式?台灣正在實驗和實踐這種學習模式,所以當地法例是實驗教育法。法例內容不詳細地說,但是自己觀察兩所學校時有個深刻的感受。其中一間學校遇到一些事犯了法,以我們香港的說法是「殺校」,但我認為原因是法例保障不夠完善。台灣的宜蘭行動高中,你們加油!

他們的學習模式是同學自己籌備一些短期或長期的旅行團,他們去旅行需要寫計劃書和報告。今年當地的高中同學去以色列60天,考察當地民主教育和社會發展。今年當地的初中同學來香港,聽過其中一位初中同學的分享,他說香港的速度很快,電梯很快,人說話很快。他的結論是香港的急促生活令人情味薄弱。一個初中生對我們的居住地香港,居然有深刻的觀察,我覺得很厲害,原因是他們的老師沒有教授什麼,老師只是陪伴的角色。在籌備旅行時候,老師鼓勵學生找多些觀察當地的不同角度,與同學交流和分享,期待學生互相學習。學校沒有獎懲制度,學生只怕被趕出學校。當地老師建議同學分享。

不只台灣,日本、韓國等地都有法律保障另類教育。日本更立下20條法例,其中有一條法例保障學生可以選擇不上學,可以有休息的權利。我第一次聽到感到很震撼,覺得這是常識,但在當地變成法律去保障同學的權利。很多時候我們想起教育就想起學校,之前講者說自己四歲沒離開過學校。但我們變成學生前,仍然是一個人。一群年輕人就業大約16至18歲,他們到了這個年紀不是學生,而是青少年,但仍然是一個人,可以做一個成熟的決定。尤其是當我看到台灣當地另類教育的學習成果後,回到香港時會質疑另類教育是否學生不上課不工作?早前有個「這麼好!不用上學?」分享會,另類教育是否這樣?回香港與朋友交談時候,我們忽略討論另類教育。立法上的保障,政府提供的空間,其實現時是缺乏的。雖然有新高中學制,但同學所學與社會不能銜接。香港很少空間給另類教育發展。

另類教育是傳統教育的反思

問心一句,認真去說,到底什麼是另類教育?另類教育內容是什麼?我們書院兩星期後舉辦九龍城書節,設有講座,邀請嘉賓分享。近期看過《一個數學家的嘆息》這本書,一個高中數學家編寫,他說我們現在讀的數學並不是數學,第一個比喻是你試想一下我教同學音樂,有初中到高中,只安排他們看五線譜,畫音符,但沒聽過音樂,沒玩過樂器。到大學的時候,老師才給學生彈琴,老師認為學生看過五線譜多年,應該懂得彈琴。他說我們的數學教育就是這個情形。剛才程介明教授說奧數成績很好的學生,但沒有一個想讀數學。

我們的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所做所教,有沒有熱情和好奇令學生吸收。我的學生很敏感,當我說不想說的話,學生就會睡覺。但當我說一些生動活潑的話,同學很精神地望着我,更會想知道多一點,就不斷問我。我覺得現在教育都是如此,不但是我們老師對學科本身沒有好奇和熱情,對整個世界好像沒有好奇和熱情,似乎另類教育提醒我們。另類教育並不是特別的東西,是一塊鏡子問我們自己主流的教育制度,有什麼不足之處。

我讀書時其中一個選修學科是融合教育。我覺得融合教育是香港其中一種另類教育。我們的教育制度真的照顧不了多元化的學習差異。學習差異並非單是肢體殘障和智力上障礙的同學需要,我班裏的20至30多個學生,他們都有不同的學習差異,我們能否照顧得了?融合教育推行多年,目前只是在教育法上斟酌,以不同的方法教授一節課,我認為不應如此。另類教育對我們的提醒是應該再往後走多一步,我們回想現在想的教育其實是什麼。剛才午飯時討論,大學覺得中學生不行,於是把大學對中學生的期望,在中學實行;中學覺得小學生不行,於是把中學對小學生的期望,在小學實行。所以有「贏在起跑線」的說法,把責任推到胎兒身上。有台灣家長跟我說,當初他的兒子去學校讀書,有點害怕。後來發覺因為自己的恐懼,才感到害怕。我們放了很多恐懼在下一代身上。

廖思銘認為香港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整個世界有好奇心和熱情,學生才會有學習動機。(公民實踐論壇)

剛才談到學習經歷,老師要把學習經驗給學生分享。書院收生其實不錯,但我看到新收生的學生,我就有點擔心,害怕他們的成長歷程中發生不測。我剛才說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整個世界有好奇心和熱情。我想學生的學習經歷不是學科上的東西,而是他們的學習環境和成長環境,有沒有給予他們安全感,有沒有給予一些有愛的氣氛。如果同學每一天上學只是讀書、測驗、考試、想將來。同學的將來不是一手一腳創造出來的,而是外在的恐懼加諸他們身上。同學不斷在緊張的環境下,走着被人既定的道路,其實這不是教育的期望。

剛才我談政治的東西,政策的東西,近期我給自己的問題是能否多談教育的東西?另類教育就是給個窗口我們去反思教育。其實香港有另類教育,比如香港鄉師自然學校、華德福教育等另類實踐。我想我們創意書院都是其中一種另類教育,但還不完整。原因是我們在台灣的考察,當地另類教育很完整。一個小朋友的成長階段有什麼需要,政府很確切地執行到每一所學校運作的環節。不同香港的教育政策,有些小修小補,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的感覺。比如說香港推行創科局,中小學就推行STEM教學。國家覺得香港國民意識不夠,政府就推行國民教育。另類教育並不是這樣,是問我們怎樣看教育,問我們怎樣看一個人的成長。這些反思都很重要,對我來說,它們是現時香港最缺乏的東西。

很感謝有這些教育論壇,近期愈來愈多人關心另類教育或關於教育的議題。對我來說,他們不是關心另類教育,而是關心現在的教育發生什麼事?我除了教授通識科,還有自己設計的課程。早幾天有一節課,我們什麼事情都沒做,我和學生臥在班房的地上。臥了一陣子,有個同學開始擔心,問:「我們真是什麼事情都不做?」我說:「不用,先臥在地上吧。你臥一會兒,你的腦袋會想什麼?」他再臥了一陣子,然後起來,說:「我不習慣這樣臥。我很害怕。」我說:「不如轉一個較舒服的姿勢臥睡吧!」同學就滾來滾去。我們用這些方法,測試同學是否太繃緊。如果我們覺得需要有多點空間去給教育政策或調整教育。其實同一時間,學校裏有沒有多點空間可以調整?近幾年感覺沉重,因為自殺率,或者學生不上學的情況很嚴重。學校開始拆牆鬆綁做其他事情,但做其他事情需要花錢,有沒有想過不如嘗試不要做任何事情,可不可行?這些在現今繃緊的教育制度裏,已經是另類教育。香港的教育太有目的了,香港的教育太有目標了。我們能否將學習的中心放回學生身上?我們害怕學生呆了半小時,什麼都沒做。我的學生來了一個半月,他們未必知道自己做什麼,但發呆一會會找到一些事情做。

老師要把信心給學生

為什麼要定下這個題目?我訂題目的時候,碰巧聽到陳奕迅的歌曲(《天下無雙》),聽到這句歌詞(給我信心當我未如願)。我覺得這是對教育工作者的提醒,我們的信心不是給政府,而是給同學。如果教育制度沒有那麼多掣肘,同學的學習動機可能會增強。我們信不信人的學習動機可以很大?我們信不信人的學習動機是很有動力,可以找自己想學的東西?所以我起了這個題目,其實這是一個疑問句。

我今年給自己的課題是,我能否把多一點信心給我的學生?上課時,學生回答不知道的時候,不要那麼快強逼他們給一個答案。學生說不想學的時候,不要強逼他們困在課室,或者困在學習場地,但是學習做一個懂得陪伴學生的教育工作者,在適當的時候,同學覺得你值得信任的話,同學會回來找你。當然他們找你不一定問課堂裏的東西,但他們回問人生的路怎樣走,拍拖怎樣辦。我覺得中學生不能拍拖是一件很慘的事。(全場笑)信心很重要的原因,我剛才和嘉賓交談,我的同學自己找學校升學很厲害的。制度上的改變,我覺得很重要的。香港的大學收生可否再彈性一點?制度的問題,我們之後再討論。我的同學很厲害,有一位想到愛爾蘭升學,覺得當地的音樂課程不錯,另有一位想到挪威升學,努力學挪威話。當我的同學找到想學的東西,當我的同學找到想做的東西,我相信他們付出的努力,才是我們最想付出的東西。如果我們老師在一個很壓迫的環境,走一條艱難的道路,是否要求學生跟隨我們走相同的道路?學生的空間縮小了很多。

最後我說一個在實習的時候,給自己的一個提醒。如果我們覺得民主很重要,實習時給自己的經驗是,課室就是最不民主的地方。我們怎樣令學校接受多元化的學生,接受他們不同的表現方法。以我的書院為例,有些同學說話不一定很好,但要他拍攝一段片說一些話,他可以說得很好。不單是另類教育,討論教育的時候,有沒有信心給我們的下一代?給他們一些權利去選擇想吸收的知識。我的分享到此為止,謝謝各位。

「香港中小學教育:今後的方向」之四

本系列演講:

程介明:為什麼要有不一樣的教育?

李雪英:香港教育的變和不變

陳惜姿:政治教育,避得過嗎?

葉建源:未來五年教育施政前瞻

更多精采文章

  • 曾俊華:傳統教育制度難改變 寄望另類教育成主流曾俊華:傳統教育制度難改變 寄望另類教育成主流
  • 葉建源:未來五年教育施政前瞻葉建源:未來五年教育施政前瞻
  • 曾俊華:重塑教育方式 讓下一代克服新挑戰曾俊華:重塑教育方式 讓下一代克服新挑戰
  • 曾俊華:今天香港教育制度難以應對未來需要曾俊華:今天香港教育制度難以應對未來需要
  • 馬雲:我相信香港的未來馬雲:我相信香港的未來

0

本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標籤: 兆基創意書院公民實踐論壇另類教育廖思銘教育制度融合教育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年宵市場入口設置紅外線探測器探測體溫,並用紅外線儀器點算人流。(亞新社)
灼見報道

新增56宗確診 社交限制措施延長7日 年宵市場復辦 攤檔減半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9
主要行業的失業率,以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上升較明顯。(亞新社)
灼見經濟

本港最新失業率升至6.6% 逾24萬人失業 16年新高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9
2020年度青年史學家得獎者(左二起)林嘉澔、謝穎豪和關浚鋒,與何漢權校長(左)及丁新豹教授(右)合照。
灼見教育

青年史學家年獎頒獎 跨學科知識有助治史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9
大批國民警衛軍在國會山莊戒備,看來美國政府已下決心「大搜捕」,趕絕進行變相「政變」的「造反者」。(亞新社)
名家觀點

林行止:輸打贏要古有之 舉國大亂今才見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9
羅乃萱表示,任何事情都有正面意義和有價值的一面,正如在黑暗找到光芒一樣。
名家演講錄

羅乃萱:正向教育如何幫助子女?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17

影片

  • 施永青:後特朗普時代美國不太平 拜登繼續制約中國會發動熱戰?《灼見政治》
  • 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
  • 雷鼎鳴:蓋棺論定特朗普破壞美國政治根基 內外施政一敗塗地《灼見政治》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置業的迷思置業的迷思 常霖法師
  • 捍衛民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捍衛民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褚簡寧
  • 會說不如會做會說不如會做 常霖法師
  • 陶傑:美國全球百年信譽形象的大崩潰陶傑:美國全球百年信譽形象的大崩潰 編輯精選
  • 春夢醒來了無痕春夢醒來了無痕 劉銳紹
  • 曾鈺成:建制陣營多了批評林鄭 欲爭奪下屆特首寶座?曾鈺成:建制陣營多了批評林鄭 欲爭奪下屆特首寶座? 本社編輯部
  • 衝擊國會和立會的分別衝擊國會和立會的分別 張宗永
  • 曾鈺成:處理本港立法機關選舉 中央可能出人意表曾鈺成:處理本港立法機關選舉 中央可能出人意表 本社編輯部
  • 下月11日六星連珠下月11日六星連珠 蔣匡文
  • 「修昔底德陷阱」之父:中美須尋求共存 避免共同毀滅「修昔底德陷阱」之父:中美須尋求共存 避免共同毀滅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顧小培
  • 胡燕青
  • 余遠騁
  • 温愛詩
  • 廖書蘭
  • 張建雄
  • 盧兆興
  • 雷鼎鳴
  • 丁望
  • 黃錦輝
  • 蔣匡文
  • 馮孝忠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