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8月1日,收到學生轉發央視網新聞的教育部,對現今幼兒園小學發的監管體系通知如下:針對一些幼稚園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的問題,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稚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對於提前教授中文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對於幼稚園布置幼兒完成小學內容家庭作業、組織小學內容有關考試測驗的,要堅決予以糾正。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明確提出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
內地比香港更尊重幼兒發展
《通知》還要求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針對幼稚園不能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脫離幼兒生活情景,以課堂集中授課方式為主組織安排一日活動;或以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方式進行知識技能性強化訓練的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
反觀今天香港的幼教,4歲要背「乘數表」,4歲半要寫「萬壽無疆」。不單與國際脫軌,更與國內脫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敵不過成人要求的學術發展。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幼兒,首要是成人。這是認知的問題,需要明白「人之初」的身心發展,是否真的那麼難嗎?不想面對?推卸責任?依賴別人?羊群心理?虛榮所致?視若無睹?集體焦慮症?集體強逼症?競爭風氣?究竟誰能為幼兒教育作主?
香港地小人多,幼教環境成疑。超過九成的幼稚園沒戶外場地可供孩子活動。強逼禁錮在密室內,老師唯有只說故事及寫字,做些紙張作業。而教育部規定,國內幼園的全日課,必須安排每天兩小時的戶外活動。這便是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需。
香港幼兒教育應有「環境育人」概念
香港的幼兒每天被困在沒太陽的室內,根本沒有環境讓孩子獲得健康發展,難以培育出積極、樂觀、主動、正面的人。若孩子擁有以上的品格,幼小銜接課程是不需要的。若果孩子不能發展出以上正向的品格,家長將會面對孩子的消極、悲觀、被動、負面行為。這可產生集體發展負面狀況。「環境育人」一詞,相信不難明白的。
記得約8年前,有一地產發展商願意給我們場地成立幼稚園。高興的我匆匆約見負責人。可惜,原來打算給我們的場地是地庫,完全不能見太陽的。我問「世上有沒有小學、中學或者大學會在地庫?」這太不尊重幼兒!事件亦反映了,成人是完全不顧孩子身心發展需要的園所環境。最後,我請他們留下作超市罷了。因逗留時間較短,應該不會超過一小時,對人類發展影響不大。
最近有一名5歲的孩子向我說「為什麼我們學校像個花園,不像學校?」對!幼兒園應該是幼兒的花園(kindergarten),不是學校!因為對幼教來說,不是學校教學的問題,而是環境育人的問題!
那些幼小銜接培訓班、拼音班、暑期班、寒假班、數學班、英語班、小學面試班,一律包括在監管內。若教師作超前教學,在培訓機構開設幼小銜接班,將被教育部追究責任。因此,這樣的提前長跑對於幼兒是有害無益,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繼而引起家長產生各種焦慮。
好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博士謂:「在幼兒園階段學知識的孩子,進到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他的考試分數會高於在幼兒園階段玩遊戲的孩子。但是,到小學二至三年級時候就開始分化。其中有不少孩子到小學三年級時,學習成績下滑,國內學者稱為『三年級現象』。」超前教學對孩子的學業沒有長遠的幫助,反而對個人素質的培育,會受影響。知識可以速成,但成長沒辦法壓縮。
希望香港能借鏡,創造一適合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人文環境及物理環境,讓香港能培訓出積極、樂觀、正面、主動的優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