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逃犯條例》而引發的暴亂一發不可收拾。我發覺參與者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年齡由不到20歲到30餘歲的都有,其中不少還是女孩子。這反映對社會不滿的已不是個別人士,而是一整代人。
我曾嘗試接觸過一些這類憤怒青年,希望了解一下他們的想法。我發覺他們對社會的不滿是全方位的。
從政治、經濟、民生看年輕人的不滿
在政治上,他們覺得香港的命運沒法由香港人自己來選擇,而是操控在北京手裏。他們認為,若果他們今天不出來爭取,香港將來只會有假民主,不會有真民主。他們擔心,將來香港人的言論自由與人身自由都會被收得愈來愈緊,令生活在香港不再舒暢。
在經濟上,他們擔心大陸資金與大陸企業會主導香港的經濟發展,香港自己的產業會愈來愈式微。大陸公司會重用大陸人與新移民,本地香港人的發展空間會減少。此外,他們擔心大陸公司帶來的管理文化與競爭策略,會破壞香港原有的營商環境,最終令香港變質。香港將來即使GDP增長仍不錯,但原有的香港人卻分享不到太多。
在民生上,他們覺得收入的升幅永遠追不上樓價,置業無望,成家只會帶來更多煩惱。他們擔心子女入不了好的學校,而由政府提供的免費教育卻水平參差,讀完書出來也沒有前途。他們擔心不斷南下的大陸人,不管是來定居的還是來旅遊的,都會不斷分薄香港人的資源。香港再不是香港人的香港。香港人在香港再沒有前途。
了解自身局限 小心被反對派利用
他們的這些看法雖有些偏頗,但並非全無根據,一經別有用心的人煽風點火,就會化成仇恨建制的怒氣。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年輕人的不滿可以變成推動社會改革進步的力量;但這種力量亦很容易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變成一股對社會有破壞作用的力量,參與其中的年輕人,自己亦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因此,作為父母,作為師長,有責任去引導年輕人去看清楚自己的時空處境與局限,知道社會上還存在些什麼空間,值得年輕人努力去爭取;做什麼只能發洩情緒,結果只會徒勞無功,甚至得不償失。
以包圍立法會阻《逃犯條例》通過為例,就屬於只能發洩情緒,卻不會有成效的舉措,不明白為何還有議員落場鼓勵,而不提醒年輕人要面對的風險。年輕人可能因衝破了警方的防線而感到興奮;但這很明顯只是警方在前期的忍讓策略。待時機成熟警方要推進的時候,只有口罩與雨傘的年輕人是抵擋不住配備精良的防暴隊的。難道叫年輕人也把暴力升級?
現實是香港的整體環境還未如年輕人所描述的那麼惡劣,反對派只有條件動員理想主義的年輕人搞騷亂,卻沒法發動相對現實的成年人搞革命。在這種情況下,騷亂是不足以動搖建制的根本的,但部分年輕人卻要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價。我更擔心的是一整代的年輕人從此走上了反社會的道路,把自己寶貴的青春都投放在不會有成效的鬥爭上。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