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令內地和香港兩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取得很大進展。隨着內地金融業進一步開放,憑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以及內地金融業的特點,內港金融業如何進一步雙向開放、合作共贏,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在財新傳媒主辦的財新峰會香港專場會議上,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中投公司前總經理高西慶主持的一場討論,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中信資本董事長張懿宸、玖富集團創始人孫雷、平安集團副總經理謝永林、Higgs Block科技公司CEO陳慶和國泰君安董事會主席閻峰各抒己見,以下為討論內容撮要:
具有國際特色的利好因素
巴曙松:「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啟動之後,實際上就把香港跟中國內地連成了一個共同市場,所以它的定位應該是「主場」而不是「客場」;紐約、倫敦是「客場」,香港應算是「主場」,鑑於她獨特的地理位置,應該是一個「有國際特色的主場」,這樣,香港在開放的格局裡,便有了一個很好的定位,否則便很容易把它想成要不要像跟紐約、倫敦競爭那樣,跟香港競爭?因此,香港的定位,是第一個判斷。
高西慶:香港跟上海、深圳都是主場嗎?(巴曙松:是具有國際特色的主場)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主場?
巴曙松:我們把香港當作主場,應用得好,可減少許多麻煩。比如CDR(中國預託證券)的發行,如果把香港當作主場的一部分,實現難度便相對較低,這是第二點。
香港的優勢在兩文三語,又是一個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投資環境,加上貨幣自由兌換,這些條件,「紐倫港」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香港要競爭的話,它與紐約、倫敦的水準是一樣的,香港實行與紐約、倫敦一樣的國際規則後,大家熟悉、了解之後,可以應用到國內的交易所。因此,我的第三個結論是,香港應該作為一個參與國際競爭的窗口,同時跟內地的交易所合作。即是說,香港跟國際競爭為主,跟內地交易所合作為主。
同股不同權打破NASDAQ壟斷
张懿宸:内地和香港分别確定CDR和同股不同權機制後,港交所的地位已提高到直接與紐約,特別是與纳斯達克(NASDAQ)競爭的程度。納斯達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尤其是互聯網和生物科技企業方面是一枝獨秀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壟斷」,港交所引進「同股不同權」機制,實質打破了納斯達克的「壟斷」局面,這對互聯網公司尤其重要,因為互聯網公司的估值,不可能由美國一堆分析師分析出來,只有在進佔本土市場,它的真實價值才能顯現出來。因此,互聯網公司回歸港股或參與CDR,是大勢所趨。
另一方面,生物科技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R&D(研究與開發),而這個錢,內地資本市場是有的,「滬港通」開通和港交所確定同股不同權後,也打破了納斯達克在這方面的「壟斷」。
孫雷:我們一直都認為,香港是內地全球化的一個窗口,就因為這樣的定位造成很大的機遇,同時也意味着未來面臨巨大的挑戰。如果說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合作,從1.0的模式叫貿易模式,2.0叫中介模式,隨着貿易的往來,內地券商、內地銀行進入中環,從而誕生了一個精英群體,就是香港的國際投行。
內地和香港的金融合作,我們稱為中介模式,中介模式的好處,就像貿易一樣,可以無限擴大,但也有一個不好處,就是沒有內生的增長作依附。就像香港有港交所,紐約也有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不過美國還有硅谷。這就意味着香港一直以來的定位是一個中介的平台,內地也一直以來把香港當作橋樑,是內地全球化的一個非常好的窗口。
「數字中國」對香港的挑戰
我們(券商)一直以來希望以香港為跳板,從香港出發開拓東南亞市場,可是,內地的用戶跟香港是不能互通的,內地怎樣全球化,怎樣輸出科技能力?其中一個挑戰,是香港很多金融監管制度仍是基於傳統的,我們稱之為2.0的金融監管政策,可是現在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趨勢變化,什麼變化呢?第一,我們從內地來看,用戶年輕化;用戶用金融手段出現了幾個特徵:(1)無現金化,最典型是移動支付,就是說,大家都不用現金了;(2)去錢包化,不帶錢包都沒關係,帶手機就可以了;(3)加速去卡化,平安保險創始人馬明哲就曾說過,未來十年可能沒有信用卡了;實體卡只是個載體,背後對應的是數據賬戶,如果一個人的ID,通過科技的手段,就能做生物ID數據識別,要不要卡是沒關係的。我們正在做一個產品「玖富萬卡」,就完全是一個數字賬戶(可下載安裝到手機),這一數據賬戶能不能跟香港連接,跟全球連接;能不能一個客戶,用一個數字化賬戶來連接,這是第一個挑戰。我們稱「數字中國」已經實現,那「數字香港」能不能實現?未來的香港,當用戶習慣、用戶結構發生變化時,挑戰將非常巨大。
第二個挑戰是新的技術,內地和香港都非常鼓勵創新,但香港的科技創新還遠遠不夠,缺乏內在的科技創新的動力。因此,香港的醫療、教育等有沒有可能通過金融的方式,向全球化作技術輸出?向內地輸出?
第三個挑戰是隨着內地金融開放的區域愈多,香港將可能不是唯一的窗口,這樣香港就會受到挑戰而需要找尋內在的增長點。香港作為一個原生的、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科技將增加香港的原生動力,使她更具競爭力。
香港應制訂金融科技策略
為什麼美國的交易所是註冊制,中國的交易所是審批制,香港的交易所是半註冊制呢?香港的交易所可否更加「註冊化」,跟國際接軌,這是挑戰之一;香港跟內地未來有這麼多優勢的金融企業,有沒有可能訂立一個科技金融戰略,讓港交所對金融科技予以更多的支持?目前國內限制仍然較多,香港可否對金融科技企業提供更佳的環境?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牌照,如果香港率先批出金融科技的牌照,就可吸引全球金融科技公司凝聚到這兒。
第三點是建立由政府引導的相應的產業孵化基金。如果香港在上述幾方面都有明確的戰略策略,她凝聚的將不僅是內地的企業,甚至可能是全球的企業。
另外,區塊鏈的出現,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香港作為環球金融中心,面臨很大挑戰,若這種趨勢愈演愈烈,香港能否在這種全球新浪潮裏扮演一定的角色,值得思考。
區塊鏈是新一代互聯網
高西慶:剛才提到金融科技的區塊鏈問題,陳慶是否可以談一談?
陳慶:廣東自貿區最近提出加快區塊鏈的研究和應用,可見加快應用區塊鏈,政府明顯感到逼切。然而,有很多人仍未知道區塊鏈是什麼,或者仍不理解區塊鏈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作用。
區塊鏈可以說是新一代的互聯網。我們了解,互聯網是信息和數據的網絡,而區塊鏈在這之上的創新,是「有價資產的網絡」,它包含音樂、版權、投票權等等,它使用分散式運算與儲存,其三個主要特點包括:分布式、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區塊鏈是一種信用協議。
區塊鏈能夠創造一種新的信任模式和機制,因此,金融是最早接受區塊鏈應用模式的行業,金融界希望在區塊鏈中尋找金融解決方案,現在已落地的兩個方案包括借貸業務和跨境支付業務。另外,保險業在保險文件證偽方面,利用了區塊鏈技術,從而使理賠過程效率更高,也更透明。
未來大家會看到區塊鏈更多的應用,這裏面既有驚喜,也會有風險,但金融不應害怕風險,金融本來就是管理風險的。
高西慶:請謝永林講講銀行業怎樣利用香港的優勢。
謝永林:巴老師(巴曙松)是我的高中同學,他搞金融研究,我搞金融實踐。
平安從深圳起步,汲取香港的先進經驗,穩步推進國際化戰略。平安銀行香港分行將正式開業,如無意外,港交所未來會有五、六個「平安」子公司上市。
我們利用香港這個金融平台,與國際接軌,1996年至今,平安不斷推進在港機構的布局,相繼成立了平安海外控股、平安證券香港公司等機構。平安銀行香港分行預計今年四季度開業。通過這些機構,我們打造了跨境的投、融資平台、境外資金交易平台、綜合金融平台、全球資產管理平台,不斷加強與香港乃至國際市場的聯動。
高西慶:那為香港帶來什麼好處?
謝永林:我們為香港帶來稅收,幫助解決就業問題,包括提供了一、兩千個本地職位。
高西慶:國泰君安是中國最老牌的證券行了,我們請閻峰來談一下。
閻峰:我是1993年來到香港,伴隨着香港證券市場的發展。過去在內地相對封閉的時候,香港有她的優勢,但香港(證券市場)是靠着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到目前為止,香港的上市公司,有50%來自中國內地,上市的市值,超過80%是來自中國內地的企業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所以,說香港的證券市場是中國的「主場」,一點不為過。
但是,這個「主場」如何定位?如果把全中國當作一間公司來看,習近平主席是董事長,李克強總理是總經理,特首林鄭月娥女士的定位便是「國際業務部」。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平台,香港的未來的地位要提高,一定要跟隨國家發展的需要,正如我們常說的「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來配合國家發展、一帶一路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中國和海外都下象棋,在中國叫「中國象棋」,在海外叫「國際象棋」,兩種象棋的規則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象棋有一招狠招「馬後炮」,國際象棋就沒有,原因是它沒有「炮」。
問答環節
聽眾問:國資委的公司表現不濟,國資委可否「走出去」賺外國人的錢,不要賺中國股民的錢?
巴曙松:首先要理解它(國資委)決策的邏輯……如果上市准入控制得很嚴的話,這個(上市的)「殼」是很值錢的,如果您來當國資委主任,您也會捨不得把這個好不容易通過准入、付出很高成本的「殼」……這個您能理解吧?謝謝!
閻峰:股市我覺得不是用來騙錢的,公司上市,確實是因為我們要發展起來,到香港、到國外去投資。關鍵問題是,上市公司不管是大股東,還是小股東,利益要一致,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發展。現在有些問題是,上市公司不管要大股東還是小股東,互相在博弈。
聽眾問:現在我們談粵港澳大灣區,香港跟內地的融合……在這個融合過程中,是香港帶動大陸,還是大陸跟香港……在座各位能否給予一個方向性的前瞻?
陳慶:不管是金融還是科技行業,最終都要以客戶的需求為依歸。做財資管理的時候,會覺得香港市場很活躍,服務特別多;而國內的客戶增長特別快,但在國內不一定能得到所有的服務。國內跟香港的合作,不僅是金融,科技也一樣,就是要問客戶需求在哪裏?有沒有合作的機會?比方說大陸客戶需要近距離的服務,但他需要更活躍的產品、人員,這樣就創造了兩地合作的機會。
巴曙松:未來很可能是兩種金融制度並存,而香港是中間的聯繫和轉換點。你不可能說服外國人放棄一兩百年來行之有效的制度,跑來中國開戶;你也不可能叫中國放棄既有的金融制度,全面跟從外國。就像閻峰所說,國際象棋、中國象棋都有人下,那麼就利用香港進行轉接和交換。
求同存異 合作共贏
聽眾問:香港財富管理的影響力目前仍然集中在一些老牌的外資銀行手上,中資金融機構是否也應該在財富管理方面作出我們文化方面的貢獻?拿面我們一部分陣地?
謝永林:香港的財富管理的確是非常好的,水準是比較高的,但我們也要看到,香港銀行的金融科技,跟內地比起來,其實應該是有差距的。我們也在思考,怎樣把我們已有的金融科技,應用到香港這個地方。這是第一;其次,真正有錢的客戶,境內境外都有,如何在香港打造私人銀行的品牌和海外產品的品牌,也是我們在深入部署的事情。
聽眾問:騰訊最近提出要共建世界級金融科技灣區的觀點,認為金融科技是大灣區建設的主要突破口,不知各位是否認同這個觀點?怎樣加快建設粵港澳灣區金融科技一體化?
巴曙松:剛才我的中學同學謝總(謝永林)說香港金融科技與國內有「差距」,我有在兩邊工作,冒昧的改了一下,有「差異」,你有這麼方便的「八達通」嗎?你有那麼便捷的支票系統嗎?沒有。所以,沒辦法,只好用「微信支付」、用「支付寶」,所以這可能是不同的發展路徑。回到金融科技來說,也有不同的路徑。香港的優點,高度的國際化,包括監管的理念和規則;缺點,沒有足夠大的市場,受眾快速的迭代。國內的優點:技術人員多,大學畢業生多,反應快,Apps很快更新迭代。我們都可看出來,這是差異,不是差距,如果能夠結合的話,按照國際的慣例、水準、核心技術,加上中國的(政策)落地、(技術)更新迭代能力,這樣結合起來,才是雙贏之道。
本系列文章:
中國市場開放戰略:打造國際一流灣區、海南自貿港──財新峰會圓桌討論
新世界K11鄭志剛、商湯徐立、JPMorgan歐冠昇:AI時代的行業變革與創新
巴曙松:香港作為中港金融業互聯互通的主場